APP下载

论小学生同辈群体交往的问题及引导策略

2016-06-22丁燕夏茂林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交往小学生

丁燕+夏茂林

【摘要】同辈群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发展,小学生同辈群体交往具有交往对象多样、群员关系平等、群内有较强归属感、自然产生核心人物以及多样的亚文化等特点。通过查阅文献和实践调察,笔者发现小学生同辈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正确引导和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积极提供利于儿童同辈群体发展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小学生 同辈群体 交往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09-02

同辈群体是指相同或相似年龄的人自发形成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社会地位等,并彼此相互影响。同辈群体是儿童个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成长环境,在教育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同辈群体常常定义为一种非正式群体。在这一活动中,群体成员不仅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以及物质的交换、共享,还动态地进行情感交流与培养。[1]随着时代的发展,同辈群体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及道德培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影响正式群体的教育功能,转变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2]群体类型多样,按交往方式与时空差异,将其分为现实同辈群体和虚拟同辈群体。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现实同辈群体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同辈群体的主要特点

随着学前教育的大兴,同辈交往越来越早地进入儿童生活,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通过查阅文献和实践调查,笔者对小学生同辈群体的主要特征总结而下:

1. 群体交往对象多样。在过去的多子女家庭中,家中的兄弟姐妹是孩子们童年的小伙伴,也是最早和最常接触的同辈群体。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小学生同辈交往对象也逐渐呈现多样化,有可能是跨年级同学、校外同学等。此外,小学生同辈交往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异性之间相互交往并组成群体的现象在高年阶段也呈渐增趋势。

2. 群员间关系民主平等。小学生内心对平等交往的需要并不亚于成年人,群体成员间具有相等或相似的地位关系,自由平等地参与群体活动,在这个平等关系中即使有领导和服从,也是经相互协商后在个体愿意接受的情况下达到的结果。[3]

3. 群体内部有较强的归属感。小学生自我意识不强,同辈间常常因为相同或相似的兴趣、消费习惯、个性等而相互吸引,自愿结合成群体。因而成员间的交往在自然状态下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无论是经验、信息交流还是物质交换,都促使群体内形成良好的感情氛围,满足成员的群体归属感。

4.群体内会自然产生核心人物。群体内核心人物普遍在学业成绩、见识、品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优于比其他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长期地交往和磨合,逐渐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自然而然的成为群内领导人物。

二、小学生同辈群体交往出现的主要问题

同辈群体在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满足小学生成长需要的同时也出现诸多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问题。例如,一些小学生从众追星、以亡命为义为真汉子。又如,一些经常受同伴嘲笑的学生习惯拿自己的缺点和其他人优点做比较,形成错误的自我评价。据调查小学生同辈群体交往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群体内消极的亚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学生同辈群体文化是学生自己创造和共享的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组织话语权的强势文化,对每一位成员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4] Harris群体社会理论认为在同辈群体形成后,儿童为了获得群体归属感会主动与群体规范和价值观保持相同,即使不相同,也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言行,被群体同化。调查中发现有社会交际和学业问题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同类学生组成群体,即使更换群体后仍会选择加入与之前群体性质相似的群体。而他们所组成的群体具有消极性,所承载的文化往往与班级文化相偏离,甚至出现反权威,反文化的倾向。

2. 群体内不恰当的社会比较,抑制学生个性发展。根据“镜我理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低,往往借助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评价。在实践中发现,小学儿童因为不清楚事情客观评价标准,往往将自己的状态与群内其他成员相比较,将别人的判断为标准,以形成自我评价或行为准则。事实上,学生即使知道客观标准,仍会进行比较,就是为了知道自己是否优于其他成员。

3. 群体内核心人物的“领导”具有盲目性,影响班级建设。核心人物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常带动成员形成与其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和言行,甚至决定着群体类型是积极类、中间类或消极类。儿童自身心智未发育成熟,因而核心人物的决策不免出现盲目性。一旦他的言行与班级所宣传的思想相偏离或相悖,整个群体就会误入歧途,甚至产生反文化现象、越轨现象。

4. 群体内不良的人际关系妨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根据乔治·霍曼斯的群体互动过程分析理论,群体内的人际关系与个人需要和群里互动密切相关。在群体中,由于影响力和人缘不同,群员拥有不一样的地位。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很少获得较高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被同伴欣赏的本能。甚至可能会因为长时间得不到足够关注,儿童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并时常有孤独感,而高同伴拒绝的儿童群体心理健康尤为严重。例如,调查中发现有些女生因为长得丑而常常被群体忽视,她们内心渴望交往,但又害怕被嘲笑。她们有较强的自卑感,而低自尊又使她们自己常受到嘲笑,如此恶性循环。总之,不良的同辈关系严重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若得不到适时的指导,会使其产生抑郁情绪,而忧郁情绪又影响良好同辈关系的形成。[5]

三、小学生同辈群体交往的引导策略

同辈群体交往对丰富小学生生命历程,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兴趣爱好、形成自我价值观、培养社会角色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小学生的多变性和不稳性使同辈群体交往出现许多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对儿童群体施加持续有效的影响。

1.加强沟通,树立榜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随着日新月异的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家长的交往观念、方式也应随之多元化。因此,对于小学生同辈交往问题,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其对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并积极鼓励孩子走出去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交往意识,交会他们基本的社交礼仪。其次,树立榜样力量。家长的榜样力量对于小学儿童来说还是巨大的,所产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因此,家长在生活中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谐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有研究证实家庭越和谐,孩子的友谊质量越高。[6]最后,加强沟通。家长要经常性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交往的困惑,关注交往对象。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要积极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与学生积极沟通,分享孩子交往中的喜怒哀乐,引导其健康成长。

2.正确引导和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虽然对学生发展和教学管理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但倘若教育者能及时引导,充分利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班级的管理与教学。首先,教师应了解班里同辈群体的结构,应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群体的特点与类型进行了解,做出判断。其次,加强对“特殊个体”的引导。“特殊个体”这里指核心人物和有学业问题、攻击性问题和交往困难的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对于领导人物,要帮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其成为班级教育的好榜样、好助理。而对于交往困难的学生,引导其正确地评价自己,接纳他人。对于女生同辈群体交往的问题,教师要了解问题的复杂和隐蔽性,根据学生个人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适度干涉。

3. 积极提供有利于儿童同辈群体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

学校和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但并不能满足儿童多层次的需要。因此社会各界应积极为小学生儿童交往提供支持和帮助。各社区应利用自身条件,开展儿童团体活动,建设活动场所,创建利于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留守儿童所在的地方应成立留守儿童辅助协会,成立同辈群体辅导小组。同时,各级政府积极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走进小学儿童生活中,倾听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宋振韶. 当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导[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5):102-108.

[2] [美] 米德. 文化与承诺[M].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51.

[3] 钱海娟.试析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4): 87-89.

[4] 谭莉. 论青少年同辈群体文化形成原因及其作用[J].前沿理论, 2008,(1).

[5]Oldenburg, Christopher M.; Kerns,Kathryn A. Associations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esting moderator effects of gender and ag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7,17(3):319-339.

[6]李宁. 城市高中生同伴关系发展特点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7] 杨渝川,郑淑杰,郑日昌,陈欣银,何云峰. 儿童对所属同伴团体的选择和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18 (2):44-48。

[8] 田录梅, 陈光辉, 王姝琼, 刘海娇, 张文新. 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12(07):944-956.

猜你喜欢

交往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我是小学生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