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06-22李鹏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月季花花枝麻雀

李鹏

一、萌发创新意识,培养质疑习惯

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好奇心是使儿童主动积极观察、思考和求异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在新课改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在阅读《赤壁之战》一课中,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黄盖使用的计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提出,引出了一场大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种答案汇集课堂,此时老师再略作点评,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合作讨论——归纳评价”的学习模式。让质疑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引线,当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或老师的肯定,便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萌发学生求新求异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二、诱发创新冲动,运用丰富想象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想象,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创新的冲动,这应当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例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时,我给学生先放了两段音乐,第一部分乐曲活泼、轻快,仿佛杨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大自然组成的交响曲,第二部分乐曲沉闷、凄凉,犹如杨科命运最后的结局,这两段乐曲既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第一段仿佛听到了马的嘶鸣声、蜜蜂的嗡嗡声、青蛙的呱呱声、小猫的喵喵声……第二段仿佛听到了杨科的呻吟声、被打的棍棒声、凶狠的谩骂声、枫树的哭啼声……伴随音乐的想象很大程度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求异思索的冲动。

三、激发创新思维,设计探索机会

我时常在小学作文的课堂上设计一些创新求异、留有余地的片段表演,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空白”,让学生在“空白”中去“创”,如在一处习作指导时,告诉学生“闭上眼睛,老师会带来惊喜!”,等学生睁开眼睛时,我已扮演成一位猎人,说道:“今天中午我可以美餐一顿啦,哈哈!”此时学生也乐开了花,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仿佛进入了“大自然中,一个猎人正在捕杀麻雀”的情景,此时,一名学生站立了起来说:“请不要开枪,麻雀是益鸟,我们要保护它”,我听而不闻,摆出想继续捕杀麻雀的样子,此时很多学生急了,都在想怎样制止捕杀麻雀的行为,当中一名学生跑到老师前面,按下枪口,郑重说道:“请放下猎枪吧,麻雀是益鸟,一天能捕捉好多害虫,一年能保护大量的粮食,保护粮食、保护益鸟、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其他学生都触景生情,一个个理由充分,分析透彻,一篇篇好的习作就在妙趣横生的表演中、在创新思维的激发中生成,学生的作品从各个角度着眼,表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突出表达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流露和心理体现。

四、发展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

创新的欲望不是抽象的心理活动,也不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奇思妙想,而是一种通过创造性活动去满足创新需求的动机,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欲望、启迪思维,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训练,对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手段都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画面或浅显易懂的图画直接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要学生边看边想,抓住画面中的重点,从更多侧面思考、多层面想象,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与集中,以此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如以此看图作文训练,图上画出了一株月季花斜插在水池内,花枝上绑着一条小毛巾,画面上没有人,没有文章,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有的学生写道:“早上××去上学,看着美丽的月季花被风吹倒了,她急中生智,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把月季花绑起来,可是花枝怎么也站不直,她想出一个办法来,找一根小棍支撑上,终于绑好了,花儿好像也绽开了笑脸。”有的学生写道:“有位同学踢足球,由于开大脚失误,球飞滚到了花池中,把一颗月季花的花枝撞断了,他出于内疚把花枝绑好,并主动向花园的园丁叔叔道了歉。”不同的失误过程,编写的故事也不一样,看着几十篇内容不一的习作,足以感到几十颗创新求异的心灵在跳动。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创新,语文学科必须发挥创新思维的功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把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作者单位:石家庄青园街小学 河北】

猜你喜欢

月季花花枝麻雀
月季花开
花枝俏
月季花
花枝俏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1958年的麻雀
花枝俏
麻雀
月季花
花枝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