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训练 注重分析 运用思维 联系生活

2016-06-22周军民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词句领悟语言文字

周军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何谓语感顾名思义是人对语言这一对象直觉的整体的感受。它是由语言文学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语感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披文而入情,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朗读是以声释义的活动,他是多种感官参与的,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阅读形式之一。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朗读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立体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桂林山水图,然后通过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指导朗读,从而切实感受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的独特风姿。

二、注重词句分析,比中理解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文章中心,对表达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的词句,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从而促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增强。

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长”换“冒”,然后对两句话进行比较。课堂上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者把学生分成两组,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有的学生体会到了“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还有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在同学们讨论交流中,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运用形象思维,品中想象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有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文字所蕴含的画面。它能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的共鸣。

如《二泉映月》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阿炳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借助于平缓、柔和的语调对环境描写的语句有感情朗读。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置身于月下的二泉中,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泻,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在此境界中阿炳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他手扶二胡,触动琴弦,琴声把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流泻出来,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想象之后,又辅之《二泉映月》的乐曲加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有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月光如银的二泉边,领略二泉之美,从而领会人物的感情变化,由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

四、联系实际生活,悟中欣赏

生活是语言的第一信号系统,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感受是密不可分的。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言,如果与第一信号系统的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就很难获得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一句,这里的“半晌”原来是方言是半天的意思。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理解有一些困难,因此教者出示了生活中的两个场景“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小明呆了一下,埋下头半晌不说话。”“学校离家比较远,我走了半晌才走到。”帮助学生理解“半晌”在这里是时间比较长、好久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样对应生活创造性地学习,不再枯燥无味,相反其乐无穷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语感的培养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这样,学生语感就会逐渐从肤浅走向深刻。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作者单位: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江苏】

猜你喜欢

词句领悟语言文字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多么痛的领悟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语言文字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