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资源与沙画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

2016-06-22谢晓鸿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沙画河沙校园环境

谢晓鸿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堂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必须关注实际生活经验,留意身边周围的事物。针对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就成为我们作为农村美术教师的教育手段和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改善农村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两年以来,我校在美术教学中,力求活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走出课本的束缚和课堂的局限,开展以沙画、卵石画为特色的美术教学。

孩子们将天然河沙清洗,过滤,分成粗细均匀的沙粒,然后用这些河沙和乳胶作材料,在画纸或石块上画出自己创作的图案,涂上一层均匀的乳胶,撒上沙粒,待乳胶干了之后,再抖掉多余的沙粒,一幅完美的沙画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沙画中流畅的线条体现了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粗细不同的沙子更是让每幅作品的立体感栩栩如生。这些沙和卵石等材料运用到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乡村美术课堂的内容,开发了乡土美术资源,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使美术教学内容更符合本地实际,更贴近现实生活,突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之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由一个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能动的开发者。不但要提升自己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关键是要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让孩子们主动深入到实践生活中,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去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过进行交流、探讨,再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去创造美。

一、作品与生活和生产的有机融合

在沙画和卵石画的教学过程中,以前孩子们的做出的作品,都是用沙这种单一材料做出的单一作品,如就是一个玉米,就是一条街道,或一个人物或动物。尽管这些作品线条流畅,但作品的内容总是欠缺一种人文因素,让我们感觉单调、乏味,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于是孩子们再次走进生活观察,将收获的信息回到学校后和其他孩子们交流、探讨。在陈建行的作品《孤独》中,原来画的就是爷爷一个人吸着旱烟,彰显了农村留守老人的那一种沧桑和孤独,可是在画中欠缺一种生活的气息。后来陈建行同学将这一幅画再进行构思,在原图上添上几只觅食的小鸡和一只温顺的看家狗睡在吸烟爷爷的旁边,通过这样修改,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同时也彰显了农村留守老人整天与禽、畜为伴的孤独生活。

二、作品与校园环境的有机结合

美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最好课堂,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如何把校园环境搬进美术课堂,怎样将校园环境与美术课堂有机融合起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1.将校园环境作为乡土资源开发应用于美术教学中

校园环境隐性教育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将它作为一种乡土美术资源融入美术教学中也是感觉恰当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巧妙地有机融合,使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活动在师生与环境的默契融合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美术创造整体。在这一学期,我校沙画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在创作以“我的校园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先是用两个下午观察其他小组的活动过程,然后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运动作品。孩子们将体育兴趣小组的跳长绳、跳短绳、踢毽子、打篮球和乒乓球综合在一起,构出一幅生动的体育活动作品,作品中孩子们的动作各有千秋,生动灵活。

2.让孩子们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这两年以来,我校的“山水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全体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老师们用乌江石砌成水景、喷泉,孩子们则是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沙画,学校再将这些沙画进行筛选,选出好的作品悬挂在楼梯、走廊等地方,打造出我校独特的“山水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我校沙画、卵石画的美术教学特色。

这样一来,孩子们先是将校园文化资源带进美术课堂,校园环境作为资源运用于美术作品创作中,同时也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将作品回归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美化了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校园文化一部分,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更多的师生也因此参与到我们的沙画和卵石画的创作中来。所以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内容与本校的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不同资源的有机结合

在沙画制作过程中,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天然河沙,只有粗细之分,没有亮丽的色彩。在沙画中怎么表达不同的色彩,怎么将身边不同的资源和沙画有机融合,这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

《美术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出: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发适合于本地区学生的课程资源,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在我校沙画制作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表达出孩子们的创作构想,孩子们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用墨水把天然河沙染成红、蓝、黑三种颜色,把植物的叶子、植物的种子、玉米衣、鸡蛋壳和彩色图纸等资源作为原材料,将沙画和粘贴画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董玉姣同学在作品《海滩》中,用较粗的卵石作岸边的礁石,较细的河沙作海岸,海水则是由染成蓝色的细沙构成,初升的太是用彩纸剪贴的,岸边游客是用布条粘贴而成的。在蓝蓝的大海上,白色的浪花则是用一丝一丝的棉花粘贴而成。这样一幅由多种材料混合制作的作品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孩子们在创作想象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时,就有张秋悦同学用小卵石作江底,河沙作江岸,几丝细细的蓝线铺成江面,树叶粘贴成舟和倒影,布条粘贴作艄公和游客,再点缀水草、游鱼,这种效果令人惊讶,妙趣横生,娱目怡神。

这种将沙画和粘贴画有机融合,一方面迁就孩子们较低的绘画基本功,很适合农村小学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构思、布局。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

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山上的野花和树枝,河边的沙石,洼塘里的蒲草等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只要师生携手共同努力,我们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术课程资源是享用不尽的。

【作者单位:彭水县下塘小学 重庆】

猜你喜欢

沙画河沙校园环境
河沙涨价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不同覆盖物对红松播种育苗效果的影响
浅谈沙画在中国的现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高考试题中“风沙、河沙”知识点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