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教材 彰显生命 注重体验

2016-06-22陶沁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同构语感言语

陶沁

品德课程的任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从而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多年的品德教学,笔者认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促进言语与情感同构共存的根本途径。言语实践的本质内涵是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和语言为新的表达服务,用自己新生成的语言去感动自己,影响他人。言语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言语实践,就没有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精神活动,也没有不断生成的言语。言语实践具有催生新思想和新语言的双重功能,内涵融通精神和语言的特殊机制,所以说,言语实践是言语和精神同构共存的根本途径。

品德课堂上的言语实践主要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产生。所谓对话就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知识、情感、精神、领域的多项交流,最终促使学生精神领域不断完善,语感不断增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养的动态过程。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

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妄言”之说。说的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人们往往记住了这篇文章写的意思,却忘记了文章具体的语言文字。这是阅读的规律,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不能遵循这条规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言”。学生的语言如何习得,运用课文的语言来表达是条捷径。教学《勤劳节俭》,本人在教学中,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地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言语实践点,在对话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将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

走进新课堂,我们发现:课文没有怎么研读就让学生进行漫无边际议论的有之;把教材抛到一边,一味整合课外内容的有之;大量进行非教育活动的有之。须知,解读文本,用好教科书,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是我们的“保底”工作。我们要超越教材,先得立足教材,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那么如何立足教材,做到“下要保底”昵?“披文以入情”,学生要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首先得在“披文”上下足功夫。由此可见,立足教材就是通过落实文本中的言语实践点,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让学生在感觉语言中触发语感,品读语言中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中习得语感。

二、彰显生命,巧设平台创造语言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而我们有些老师处处束缚学生,甚至自作多情,作茧自缚。

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上打造的平台应该是言语实践的平台。要打造好这个平台,首先要尊重、相信学生,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相信学生不是一味拔高要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是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其次要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任何言语都是在特定的氛围或情境下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它,就落入了枯燥的训练中。

三、注重体验,多方实践感悟语言

一谈到言语实践,很多人会想到训练。语言训练和言语实践的区别在哪昵?训练是枯燥的、机械的、被动的,而实践是主动的、有挑战性的。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践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来自于文章语言,因为语言里承载了大量的人文信息。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与文本语言的对话,学生领悟到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或思想,使得精神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产生表达的冲动。我们的语文课要在对话——陶冶——表达的良性互动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和谐地统一起来。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同样,思想品德教学也是如此。此教例里,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性活动中,调动已有经验和语言去为新的表达的服务,真正成了言语实践的主体,真正成了思想品德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言语与情感的同构共生。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同构语感言语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