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在幼儿活动中教育价值的调查研究

2016-06-22林思萌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手绢亲子玩具

林思萌

一、传统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传统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它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发展,成为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记载的传统游戏有玩球、蹴鞠、过家家、钓鱼游戏和抽陀螺等,他们伴随着古代幼儿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

(一)流传至今的游戏

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与幼儿是形影不离的。游戏可分为运动类游戏、益智类游戏和表演娱乐类游戏。其中在幼儿园常见的运动类游戏有玩沙、玩水、玩泥类游戏;益智类游戏有拼图类、语言类游戏;表演娱乐类游戏有过家家、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他们丰富着幼儿的一日生活,训练了幼儿的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深受幼儿的喜爱。

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户外活动时,经常会让他们围成几个圈,玩丢手绢的游戏。游戏开始前,先准备几块手绢,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圈坐下。教师喊开始,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先沿着圈外行走,然后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个人身后,在这过程中大家可以一起拍手唱丢手绢的儿歌。被丢了手绢的人要及时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迅速起身去追,若追不到丢手绢的人就算输,他就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二)传统游戏的开展

幼儿园长期开展传统游戏,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可经常进行踢毽子、跳绳、拔河和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游戏,让幼儿在趣味中学习,充分体现游戏的生命,满足幼儿成长的特点。

传统游戏中也有一些太过土气,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新改编中把它发扬光大。但在幼儿园大力推广传统游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现在的家中都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会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这样幼儿充分接触大自然,享受日光、空气和水带来的乐趣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但这样的真的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利吗?反而有可能让幼儿“累死”在起跑线上,失去他们应有的权利。早在1989年第44界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其中第31条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幼儿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与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二是,部分家长认为传统游戏太过于激烈,对幼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其实,传统游戏中有运动量大的,有安静的;有促进大肌肉发展的,有促进小肌肉发展的......只要幼儿园合理地将他们穿插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再加上幼儿教师和保育员阿姨的配合,就可以很好地在园开展传统游戏。

(三)玩具(游戏材料)与幼儿活动

玩具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他们游戏的工具,更是他们亲密的伙伴。游戏材料包括从商店买来的玩具、废旧品自制材料和自然材料。实践证明,那些仅具有观赏价值的玩具满足的仅仅是幼儿的物欲,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游戏材料满足的却是幼儿的活动欲。

1.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具

幼儿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玩具。一般形象化玩具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而低结构的材料,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根据幼儿认知水平的不同,提供的玩具也应有所侧重,0-3以感觉运动类玩具为主,3-5岁以象征性玩具为主,5-6岁以规则类玩具为主,运动类玩具随着幼儿运动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度。

2.充分体现玩具的价值

为了保持幼儿对玩具的兴趣,幼儿教师要定期轮换玩具,以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此外,还需注意,根据幼儿游戏时的表现,可以衡量幼儿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要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创新。现在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帮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加强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流。

二、亲子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幼儿从出生开始,最先接触的是他们的父母,父母可以算得上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0-1.5岁这一年龄阶段,父母在幼儿教育价值中体现的往往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帮他们建立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信任感一般通过亲子游戏,埃里克森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游戏对于母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但依据父母的性格特点,父亲和母亲带婴幼儿进行的亲子游戏通常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调查研究,母亲喜欢和幼儿进行传统性较强的亲子游戏,而父亲喜欢和幼儿进行身体性的、有刺激性的亲子游戏。

(一)亲子游戏与幼儿分享精神的培养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一家一个孩子,幼儿习惯了被全家人宠着,在与其他伙伴进行游戏、交往时,希望他人都能听从自己的安排,有一种霸道、自私的表现,他们也不太喜欢和人分享。就像我的小侄女霜霜,她快3岁了,见到人总是笑眯眯的,特别讨人喜欢,但她不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她的玩具,有时候我的小侄子嘟嘟会带着玩具到她家找她玩,她看到嘟嘟的玩具就会直接拿过来,但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嘟嘟玩,家里人谁说她都不听。

霜霜的这种行为在2-3岁年龄段幼儿中是属于常见的。此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习惯性把自我放在第一位,这并不是无法改掉的坏毛病,这也是幼儿成长发展中的必然特点。我曾建议姐姐多与霜霜进行亲子游戏或带她去上亲子课,因为父母与幼儿一起玩耍,可以让幼儿享受到合作的乐趣和体验到被分享的乐趣,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达到去自我中心的目的。

(二)亲子游戏的意义

亲子游戏具有许多特殊的意义,有的亲子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拓宽视野,使他们比在单独游戏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有的亲子游戏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幼儿的个性是分好坏的,不好的个性会制约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导致他们形成一些不良性格,易发生矛盾与冲突,不利于幼儿间良好关系的培养。同时,幼儿期也是塑造幼儿良好个性的一个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想要再改掉幼儿个性上存在的坏毛病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那时可能要花上成倍的时间也收不到关键期的效果。所以,家长要在幼儿成长的关键期多通过亲子游戏帮助幼儿成长,充分体现亲子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三、自由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开展的很多游戏,都是教师主导的,幼儿并不能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衡量、判断幼儿是否游戏,主要得看幼儿是否是自愿、自主地进行游戏。只有在自由游戏中,幼儿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它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更好地体现。

(一)游戏的分类

我国幼儿园多将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教学性游戏,前者多为幼儿的自由游戏,他们是游戏中的主宰者。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选择如何进行游戏;后者主要以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但幼儿的游戏水平不会因为成人的盲目介入而得到提高,所以在进行教学性游戏时,教师的介入要适量,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增长更多的知识。

皮亚杰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四类。他认为游戏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游戏的发展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并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偶然性和独立性。苏联也有学者把游戏分为模仿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和民间游戏四类。总之,游戏的分类很多,我们无法下一个准确的定论,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二)自由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报复、发泄”行为

有的幼儿在进行自由游戏时会出现一些报复、发泄行为,这其实是幼儿追求快乐的另一种形式。幼儿有时会被强迫接受某些痛苦,如生病了要挂水、打针或吃药,在自由选择游戏时,幼儿可能就会选择医生、护士这类角色,把自己由现实中的被动者、承受着转变为游戏中的主动者、执行者,从而使痛苦的感觉在自我意识中消失或削弱,获得一定的快感和满足感。

幼儿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弗洛伊德认为,“驱使幼儿需要游戏的,不是别的,正是心里的唯乐原则。”在游戏中,幼儿喜欢把成人世界中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使它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2.时间不充足

幼儿在幼儿园进行自由游戏的时间往往得不到保障,有可能被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迫使其中断游戏。游戏时间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游戏的数量和质量,幼儿开展自发性游戏的时间每次不得低于30-50分钟,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激发创造性,体验自由游戏的快乐,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

(三)自由游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很多特性表明,他们有天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柯蒂斯所说:“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善于发问的脑子和天生的好奇心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幼儿是天生的问题解决者。

让幼儿自由进行游戏,他们可以大量进行自发性练习和自发探究,从而使感知、语言、运动和情感社交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在自由游戏中,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活动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总依赖别人,他们要学着自己思考,在探索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应用于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中,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幼儿耐心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

猜你喜欢

手绢亲子玩具
今天拿出手绢,我们来谈离别
手绢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