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念”让课堂流光溢彩

2016-06-22付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悬念本领注意力

付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语文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课始巧设悬念 抛砖引玉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能否在上课之初设置一个好的“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重要一环,做好这一项,课堂教学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例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先问学生风和太阳各有什么样的本领,接着又问“那么他们谁的本领大呢?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我又问“怎样才能知道谁的本领大呢?”学生说“比一比不就知道了。”“是呀,到底谁的本领大,比一比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谁的本领大》”,讲的就是风和太阳比本领,它们比什么,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我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讲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中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清代文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应讲究落笔艺术,在新课的导入中也应如此。“导入”在一节课中虽仅占几分钟,其作用却不容忽视。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扣住学生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中巧布悬念 扣人心弦

教学实践证明,平铺直叙式的讲解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设疑过频又会使学生过分紧张。因此,课堂设疑不宜过滥,应在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上设疑。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所在,此处设疑,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思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自然地降低和化解重点、难点的难度。

1.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每一节课不需要多,一两个好的问题就会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破“规”: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两篇课文都可以这样,没必要按常规来,打破常规,反而更容易教学。

3.设“谜”: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让学生在闯迷宫时独辟蹊径,最终柳暗花明,找到出口。别人给的远不如自己亲自找的。学习也是如此,老师一味给出正确答案,远远没有自己想出来的印象深刻。

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课尾巧留悬念 余味无穷

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应是学习活动的延伸。如果说好的导入语有先声夺人功能的话,那么精妙的结束语就应有“余音绕梁”之功效,催人思索之作用。学完《母亲的恩情》一文时,学生还沉浸在母亲的爱中,我趁热打铁,问“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你该如何回报这份母爱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又问“这些你都做过吗?”有的做过,有的没有,回家后按你说的做一做。一般教完一篇课文时,我都会留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去寻找答案。有什么不懂的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来帮你。“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而“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悬念”作为一种 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江苏】

猜你喜欢

悬念本领注意力
小透明,大本领
让注意力“飞”回来
巧在开篇设悬念
谁的本领最大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谁的本领大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