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6-06-22康晓梁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风车动脑垫片

康晓梁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讲道: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中感到要多让学生动手多操作,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我鼓励孩子们在课外多动手做玩具,实验,但我们山区的孩子好像在课外能做的实验和玩具不多,我想起我们小时候做的核桃风车,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下,孩子们几乎不知道,听我一讲,大家兴趣挺浓的,我就把制作核桃风车的方法教给了他们。

核桃风车制作方法

简要说明:这是一个用核桃壳、一个核桃、一段细竹竿,一直径为10m垫片,当手拉风车线时另一核桃即快速旋转,在转动的核桃上面涂点颜色,转动时形成线圈,十分好玩。转动的时候两核桃接触的垫片发出响声。

制作方法:

1.先准备1个较大的核桃,用钻子在核桃上钻直径4mm的“T”型孔共三个(注意安全)。

2.再用钻子从核桃孔处将里面的杂质和核桃仁取出。(细心、注意安全)

3.取直径3.5mm的约10cm长细竹竿一根,穿过核桃中间的两孔。

4.在竹竿上系一根长度约500mm的线绳一根,并在另一端栓上长约20mm的小木棍。

5.在另一核桃底部钻直径14mm的小孔,在两核桃之间穿上垫片,并把它穿到竹竿的伸出端的一头,固定好,这样,一个核桃风车就做好了。把线缠进去后一拉就可以转了,最后再在核桃上涂点颜色就更漂亮了。

孩子们一听觉得挺好玩的,准备回家就动手做,我要求学生要按照我讲的竹竿的长度,钻孔的直径等,要按照我的要求做,“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当然,因为做核桃风车要钻孔,做好安全防护,戴好手套,使用锥子钻孔一定小心,要告诉学生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

布置任务一周后,孩子们把自己做好的核桃风车拿到学校了,我就把他们放到一起展示,有的孩子们做得还挺好的,这时我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两个核桃之间要放垫片?原理是什么?听到我的问题,孩子们一时懵了,他们没想到还有问题?一时众说纷纭。

原理: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就越大。如果拉得越快,线缠进去的速度就越快,核桃就转得快,相反,如果拉得慢,线缠进去的速度就慢,核桃转得就慢。转动的时候两核桃接触的垫圈发出响声。

小结

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核桃风车结构图:

【作者单位:理县朴头小学 四川】

猜你喜欢

风车动脑垫片
不锈钢缠绕垫应用建议
小风车
纸风车
瞻仰三黄风车庙
小风车,转呀转
肯动脑就会成功
薄垫片悬挂式去应力渗碳淬火
一种耐高温氟硅橡胶垫片
一种高生产效益垫片零件级进模具设计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