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测量水的温度》实验教学的再设计

2016-06-21陈川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小学科学

陈川

【摘要】《测量水的温度》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原教材设计存在活动耗时较长、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针对问题,可以对该课的实验教学做一些改进:变课堂讨论为课前学习;变简单阅读为深刻解读;变机械分组为灵活多样;变抽象分析为直观感受。通过教学,能获得一些深刻的经验。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改进 测量温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25-01

一、教材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来自于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课在上一课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测量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

课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测量水的温度、推测水温变化。

第一部分,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温度计。选择的关键在于,水的温度范围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应该相匹配。选择好温度计,接下来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书中以分条列项的方式作出了提示。

第二部分有两项活动。

第一个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个活动是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一是练习温度计操作,二是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根据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作一项推测:把水放入冷冻箱内,水温会有什么变化?为下节课《水结冰了》做准备。

二、改进方案

本课活动脉络清晰,操作难度并不算大,但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本课的活动耗时较长,很难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其次,学生操作比较细致,教师难以及时跟踪观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遵照教材思路安排流程,另一方面又针对问题做了一些改进。

(一)指导思想

1.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应该尊重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间个体差异,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2.提高教学有效性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提,建设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需要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观察、总结,它的着眼点不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

3.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灵活变通,调整教学活动内容,保证在建议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以免造成内容上不完或者草草结束的窘境。

(二)改进方法

1.课前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现在的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很强,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认识温度计安排为课前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解决各种温度计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查询有关资料,在上一课认识实验室温度计的基础上,然后再根据水温范围作出正确选择。这样课堂教学时,只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测量范围,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正题,节约了课堂时间。

2.图文结合,先纠错再模仿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在原教材的设计中,只是给了学生操作要点和一张规范操作的照片,学生很难记住这些条例性质的内容。要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使用规范,然后进行讨论,如果不这样做会怎样。这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且经过分析,印象更加深刻。

3.模式改进,前独立后合作

对于水温的测量,可以做较大的改动。教材中的两个实验,有一定的重复性,可以将两个实验合并,只进行连续10分钟的水温测量,将第一次的水温测量取消,换而测量空气的温度。在实验完成后利用测量的空气温度的差异进行误差分析,可以大大节约时间。

4.数据分析,变抽象为具体

教材的设计中,学生需要一次面对一大张数据表格,往往就会出现犯难的情况。在新设计的模式下,每组学生只需要面对一组数据。实验完成后,两人小组换成四人小组,交流比较记录的数据,更容易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兴趣去分析背后的规律。

三、经验总结

(一)学生的主动学习比教师宣讲更加有效

在通常的教学中,温度计的选择教师基本都采取了“教师介绍——学生选择”的模式,一方面学生比较被动,思考得不够,另一方面也浪费了不少时间。重新设计后,这个内容变为课前准备,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不仅知道了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甚至还了解了一些结构原理。回到课堂,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温度计的选择问题。

(二)面对问题需要条分缕析,找准关键点突破

通过几个班的课堂反馈,我发现学生始终不能达到百分百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于是,我请了老师做课堂观察,并且架设了摄像机做课后分析。结果我发现,问题出在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规范记不住,所以,我将书上大段的文字描述提炼为五步法,用“拿、浸、看、等、读”概况正确操作步骤,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三)难点突破需要充分预设,学会借力

本课的实验数据分析是一大难点。学生完成实验后,往往只能发现水温在下降,自来水温度基本不变,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老师对数据处理做引导。本课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总的降温数据来得出:温度越高,降幅越大;可以通过计算间隔两分钟的温度下降数据来得出:温度越高,降温越快;可以通过计算前面2分钟和后面2分钟降温的多少来得出:温度下降越来越慢。但是在借助了电子表格的统计图之后,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快速的理解温度变化规律。

(四)教学需从实际出发,教材服务于教学

很多人在上这一课的时候,都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来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温度计的使用教学是重点,需要细致学习,后面的水的发放也需要时间,还需要卡着时间进行,不然水温降下来了才开始测量,对比就不够明显了。

但是经过思考过后,我还是希望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所以,我将第一个测量和第二个测量合并,在学生测量空气温度的同时,就发放完毕各种温度的水,学生接下来马上就可以测量连续10分钟水温的变化。原本第一个测量的设计意图——练习使用和误差分析,都得到了保留,却省下来一次实验和分析的时间。

新课改中,经常都会听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具体做的时候老师们却容易畏首畏尾。只要把握好课标,深研教材,略有改动是可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设计是有效的。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小学科学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