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2016-06-21黄栋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高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栋南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要资源和精神指导。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主流文化正在逐渐的被外来文化所取代,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遗忘、损坏和消失的威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当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是高校开展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合理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教育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22-0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与完善的过程。目前公认的权威表述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它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2005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藏,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它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活态性等特征:(1)传承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类以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着一代留传、继承与发展的性质;(2)口头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主要靠口传、身教与心悟,很少以书面形式留传下来;(3)活态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的活动将文化内涵传达给受众,还体现其在传承、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创新,非遗可以说是文化的“活化石”。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的资源大国,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地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然而在经济强势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开放多元的生存环境,那些主要靠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某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由于老艺人的离世而不断地消亡,乃至成为绝响。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非遗的保护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地方高校往往是一个地区教育、文化的中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它不仅是某一特定区域精神文化的品牌标志,而且还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正确认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利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努力发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构建特色鲜明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是历史赋予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迫切要求。

二、高校教育中非遗文化教育的功能

1.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作为站在学术前沿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信息的传播尤其敏感。出于对求知的渴望,他们不再满足于当下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是极力追求一些新鲜的外来文化。然而受许多外来文化的侵蚀,当代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极力荐之,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逐渐淡化,有些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外来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一个人全面素质文化的提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本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深深地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丰富的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民族习惯和价值追求,进而产生民族意识,萌发民族自豪感,发扬民族精神。

2.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上处于较高知识水平的层次,在审美角度、思想观念以及文化品位上都有了一定认知。人文素质的发展不仅仅靠智育知识的填充,还需要德育知识的补充,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修养的集合,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观念、态度、知识等[3]。当前,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中出现人文素养的倒退,出现一些价值取向歪曲、心理素质较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人情冷漠的现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道德情操、人文关怀、和谐思想,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学习,端正自身态度,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3.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凝聚,体现着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体现着民族特点、民族文化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通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的积极进取、高尚的精神追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和熏陶中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资源的激励下,增强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人生道路上做到踏实、认真、艰苦奋斗、勇于面对困难等。

4.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智慧和知识在一代代传承下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社会群体或组织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教育的实践活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正确的认识会进一步指导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迸发出新的思想,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非遗文化实现高校教育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1.非遗文化教育没有落实

随着近年来非遗文化热潮的不断袭来,各高校已经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各高校没有将非遗文化具体落实,主要表现为:非遗氛围不够浓厚、非遗文化教育过于形式化、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2.学生对非遗文化没有强烈的认同感

文化是一种行为导向观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历程和外在行为[4]。非遗文化固然是先进的文化,但是与现在高校学生的历史距离太遥远,学生没有感同身受革命的场景,所以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不够。

3.非遗文化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

新时代条件下的高校学生的性格是多变的,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悲伤到极点,学生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性格的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高校教育开设非遗文化教育,远离学生生存的实际,所以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或地区、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凝聚。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思想,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高价值的素材。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的民族聚居区传承着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不同地区具有历史、地理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都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息,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载体。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中华文明,还在一定程度上从德、智、体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来进行教育。

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丰富多样的课程结构造就着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纳入到高校教学中,对于高校的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要在多学科教学下恰当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将我国传统文化节日融入历史文化教育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教学的历史内容,还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弘扬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

2.将民族音乐艺术与高校教育相结合

民族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戏曲文化就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音乐、美术、舞蹈,还包含着技艺、功夫以及文学等具有艺术特色的因素[2]。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审美特点,富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题材。高校教育通过利用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戏曲艺术的欣赏和分析,不仅能获得广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品格的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将民族传统活动与高校教育相结合

民族传统活动主要是一种进行具有体育性质的民族集体活动,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文化色彩。在民族文化较为浓厚的地区,民族体育活动是一项隆重又颇具意义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数不胜数.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也是一门能充分融入教育的课程,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具有优秀文化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活动教育,不仅是身体健康教育也是心理品德教育的重要题材。这样,将民族体育活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在体育活动的竞赛过程中让大学生学会合作、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养成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意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精神,推动着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4.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更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大学不仅仅是培养具有较高认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社会人才。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积累经验的重要平台。在高校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广和践行等,通过深入实际、总结经验、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要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意义性的民间民族文化传统,组织学生参与到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触、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传统,了解它的形成、演变的历史,在亲身实践中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养成积极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习惯。

五、结语

高校是综合性、开放性比较高的教育基地,它承担着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高校要充分的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不断激励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常峻,黄景春. “非遗”保护理念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播与应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51-55.

[2]陈浩.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4:149-153.

[3]王丹.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2:80-81.

[4]陈思琦.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播研究[J]. 中华文化论坛,2015,07:79-82.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高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