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2016-06-21宋金敏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新课标高中语文

【摘 要】分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新课标提出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41-02

古诗词鉴赏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展。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水平呢?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

(一)“应试”主导教学。虽然新课改已经逐步深入推进,但在很多学校,古诗词教学仍然呈现出凝滞的状态。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以高考为教学目的,一味地要求学生走模式化:“文体介绍—文学常识梳理—逐字逐句翻译—艺术特色分析”,并督促学生背诵名篇名句。

(二)忽视学生的感悟体会。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拿着教案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存在,对古诗词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得多,学生感悟得少,让最空灵、最美的诗词变成枯燥的字符,失去了诗词原有的魅力。例如,某教师在讲杜甫的《登高》时,首先让学生齐读全诗,然后对作者杜甫做介绍: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他为“杜拾遗”、“花溪老”,又称“杜工部”;其诗歌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顶峰,他的诗风雄浑奔放、沉郁顿挫,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称其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老师一边乏味地介绍,一边不停地叮嘱学生做好笔记。如此一来,学生对作者杜甫没有敬佩之情,还觉得很无趣,内容太烦琐。然后,老师再拿起教案,让学生站起来逐句诗翻译,重点的字词解释嘱咐学生做好笔记背下来。最后,教师进行艺术特色的讲解,似乎想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时间里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这种枯燥、没有美感的教学,导致古诗词教学失去了初衷,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古诗词更加晦涩难懂,始终无法走入诗歌美的意境,学习效果也事倍功半。因此,寻找一条正确地、合适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就显得势在行。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诵读,感受情境。中国古诗词具有文字美、韵律美、情感美的特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从古到今都在用诵读这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来学习古诗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可见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做了更明确的界定,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而指导诵读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感官,把文字表层的意思和它内在的含义沟通,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全篇的节奏张弛有度,情绪渲染恰到好处。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婉转流畅—冷涩艰难—渐低休止—高潮迭起、乐声大作—戛然而止”。指导朗读时,“间关莺语花底滑”需读得自然流畅而圆润;“幽咽泉流冰下难”又读得顿挫维艰;“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女的情绪达到高潮,乐曲休止中蓄势,“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再次体现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乐曲结束,再用舒缓的语调低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现出人弦俱寂、冷月无声的艺术境界。

又如,指导朗读曹操的《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这几句描写曹操的愁,可以读得低沉,读出苍劲悲凉之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可以读得潇洒豪放,读出一代英雄曹操求贤若渴、胸怀博大坦荡的心迹。在朗读中慢慢地理解感受曹操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不断刺激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二)借助多媒体,感受意境。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表现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积极的兴趣是获得认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中国古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营造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去欣赏这幅图画,多媒体无疑是教师展现这些诗词图画的最好平台。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配乐朗诵这首诗,同时通过多媒体呈现一幅“春、江、花、月、夜”等景物的画面。这样学生可以欣赏江潮浩瀚无垠,明月随潮涌生,月色泻在花树上的壮观画面,聆听朗诵者的咏叹抒情,感受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都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体验深切的思念之情,每一个学生都仿佛身临其境。又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仅仅让学生从字面阅读来理解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赤壁、淘空一切的雄伟奇险景观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展示赤壁的景观,让学生更加直观从“乱”看险怪,从“穿”看高峭,从“惊”看汹涌,从“拍”看水石相搏,从“卷”看浪花四溅。透过多媒体,伴着教师的讲述,播放优美的音乐,在这轻松的课堂中,学生可以更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词的美妙、更直观的感受作者生活体验、情感经历,在这过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对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关注背景,了解感情。古诗词往往是作者对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感悟产生的,是作者感情的结晶,作者在诗词中会留下个人经历、成长背景的印记。古人云:“知人论世”。虽然文学常识不是高考重点,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学习古诗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只是就诗论诗,则很难深入理解诗词的内蕴。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感情细腻、手法书写独特,为何李清照的词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原因是早期的词主要表现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也优越。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所以李清照南渡之前,十六岁时就有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表透。”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又含情脉脉的少女形象。又如她在闺阁时写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闲适的生活。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金兵入主中原后,丈夫赵明诚病死,她的心境悲苦可想而知。“物是人非事事休”,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所以有了《声声慢》中下阕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样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因此,了解作者不同时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加强情感交流,提高鉴赏力。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重视学生对语文古代诗词的体会和领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诱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俗话说:“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中,首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人李煜为什么要思考“春花秋月”,他有“什么往事”,教师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学生对李煜的思考不明白。所以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沟通交流来探讨词人。作为后唐的国主,李煜为何亡国?(不擅朝政)。但他擅长绘画、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南唐灭亡后他写作了这首《虞美人》,因此惹怒了宋太宗而被处死。如果了解李煜的经历,就更能体会词人此刻正处在“思念故国、亡国之痛”的悲伤情绪中。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愁思,成为了千古名句。在互动中,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总之,中国古诗词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经典,古诗词鉴赏正是一种提高综合素质的文化活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鉴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好意境、典型的艺术形象、感人的情怀,让他们与圣贤为友,同哲人对话,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开阔胸襟,砥砺心智。让他们担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遗产的重任,这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现代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简介】宋金敏(1983— ),女,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词新课标高中语文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