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蒿素之母

2016-06-20朱安远郭华珍

中国市场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学

朱安远 郭华珍

[摘要]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女药学家、药物化学家、医学家和教育家屠呦呦以创制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首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而赢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殊荣,特大喜讯传来,国内舆论媒体亢奋,国人无不欢欣鼓舞。屠呦呦先生是首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首位华裔女性诺奖得主和诺医奖得主,这是中国医学界尤其是中医学界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这一荣耀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女士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与疟疾直接相关的诺医奖以及青蒿素类抗疟药物获得的各种国内外奖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发明)简史,不惜浓墨重彩全方位地展示了以屠呦呦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英谱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关键词]屠呦呦;寄生虫病;疟疾(malaria);疟原虫;抗疟药物(antimalarial drug);剂型;抗药性(耐药性);中药;西药(化学药品);青蒿;黄花蒿;青蒿素(artemisinin);衍生物(defivmive);双氢青蒿素DHA(dmydroartemisinin);蒿甲醚(artemether);蒿乙醚(artemotil/arteether);青蒿琥酯(artesunate);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医诺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

1.屠呦呦女士生平简介

中国女药学家(phanmacist)、药物化学家、医学家和教育家屠呦呦(见图1,Tu Youyou。1930.12.30黎明时分一,属相:午马,星座:摩羯座)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素有“院士之乡”之美誉)海曙区开明街508号(现已不存)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汉族,原籍鄞县(2002年改设鄞州区,老鄞县辖区面积很大,屠家是今海曙区人),系家中独女(排行四)。“男楚辞,女诗经”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传统取名习惯,父亲屠濂规(字介澄,号眉寿、憨僧,生于1903年7月19日,卒年不详)因此给爱女取名为“呦呦”,典出古籍《诗经·小雅·鹿鸣》中的3句诗: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③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据考证,上述诗句中的“苹”即蒿类植物赖萧(别称葙蒿,《本草纲目》中注俗称艾蒿),另说是牛尾蒿;“蒿”即青蒿(朱熹注《诗经》:蒿也,即青蒿也);“芩”是指禾木科芦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并非蒿类植物),泛指小植物。冥冥之中,屠女士一生便与“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屠呦呦随母亲(父亲时在上海工作)被迫迁居外婆家的姚宅(开明街26号),直到她考上大学以前的大部分时光便在此度过,姚庆三故居(即姚宅)系其父姚咏白先生(名传驹,以字行,生于1882年4月25日,卒年不详,祖籍徽州,育2子4女)民国初期所建,属江浙一带典型的白墙黑瓦四合院,至今仍保存完好,系开明街现仅存的一座优秀传统建筑,已被纳入宁波中心城区著名历史文化街区——莲桥第区域(即莲桥街商业文化街区)加以保护并入选宁波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莲桥第区域还有始建于明朝的毛家大院(毛氏先辈毛彬是明朝开国元老,毛彬之孙毛达齐于1400年前后迁居此地)、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故居(蜗寄庐)、窖藏珍稀古籍的甬上望族南湖袁氏故居(袁氏先辈袁桷是元代“甬上第一学士”,袁家与四明相门世家史氏家族数代通婚)和宁波帮巨子的莲桥李宅(李镜第先生及其三代祖孙居住于此)等,其规模和质量在宁波市仅次于天一阁(被誉为“南国书城”)周边的中营巷重点保护区。

姚咏白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日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历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即北洋政府)财政部赋税司长和实授泉币司司长、国民政府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浙江邮包税局局长;东北三省沦陷前中国银行长春分行(原名中国银行东三省分行,因只管辖吉黑两省金融事务而改名,辽宁省事务则由中国银行奉天分行负责)行长;甬总商会代表和轮船招商局监事。

姚宅主人、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姚庆三(名积坤,1911.03.12-1989.11)是屠呦呦的亲舅舅,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随后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最高政治经济系,1931年归国。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教授;上海农村复兴委员会社会经济调查所和南京资源委员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专员;上海金城银行总管理处科长、副处长和分行副经理;1946-1953年先后在上海协进企业公司、广州民生实业公司和香港太平洋轮船公司任协理、副经理和经理等职;1953-1979年任新华银行香港分行副经理和董事,1979-1984年任中国建设财务有限公司(香港)经理(后改称总经理),后任中美合资中国水泥公司总经理;出任过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广为流传的“会长”之说存疑,笔者不予采信,有待考证后确认。甬港联谊会于1980年8月由王宽诚和俞佐宸共同倡议并创办,王宽诚出任香港甬港联谊会首任会长,俞佐宸出任宁波甬港联谊会首任会长)。姚庆三长期服务于银行业并从事货币研究,对香港中银集团的发展以及祖国海外金融事业的繁荣贡献良多。

屠呦呦的父亲从效实中学肄业后先在上海太平洋轮船公司工作,后在内弟姚庆三的帮助下而成为银行职员(开堂坐诊的大夫或老中医之说系误传),工作并不稳定,曾经商过,平时喜好读书,祖辈遗留的房产出租是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母亲姚仲千(姚庆三胞姐)是家庭妇女,育4子1女,受家庭良好人文环境的浸淫和熏陶,儿女们都接受过良好教育,屠呦呦的1个哥哥名叫屠恒学。1961年屠呦呦与效实中学同班同学兼同乡李廷钊(1931年9月出生于宁波,清华大学数学教授陈效中与屠呦呦同龄,他是李廷钊效实中学的初中同学,高三在宁波中学时与屠呦呦是同班同学)在北京重逢,1963年俩人在北京喜结良缘,婚后育2女:长女李敏(1965年5月生于北京,其夫毛磊)现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次女李军(1968年9月生于宁波,性格活泼)户口前几年才从宁波迁回北京。1944-1951年李廷钊先生就读于效实中学,1951年毕业后到北京外国语学校(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北京俄语学院并入,199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农大补习班学习,1952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1954-1960年被公派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今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留学,学成归国后先后任职于齐齐哈尔北满钢厂、马鞍山钢铁厂(1961-1964年)、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64-1976年)和冶金工业部(1998年被撤销)等单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屠呦呦的家从朝阳区三里屯搬至同区金台路附近的一个普通中档小区,其三室两厅的住宅位于一幢高楼的20层。

屠呦呦的主要学习经历:5岁时入幼稚园(幼儿园),1937-1941年在崇德女校念初小,1941-1943年在鄞县私立郧西小学(今宁波市实验小学)念高小,1943-1945年在鄞县私立器贞中学女生部(借用仓基街私立翰香小学校舍,今宁波市翰香小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翰香学堂,新中国成立前在宁波素有“中学效实,小学翰香”之美称。1948年器贞中学停办后被并入宁波二中的前身鄞县县立中学)念初一和初二,1945-1946年在鄞县私立甬江女中[其前身是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奥德赛(Mary Ann Aldersey,1797-1868)小姐创办于1844年的宁波女塾,系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和中国最早的女子中学。1847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柯尔夫人创办另一女校,1858年初两校合并称崇德女校,1860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罗尔梯(E.c.Lold)女士创办圣模女校(初名浸会女校),1923年崇德和圣模两女校之中学部合并称私立甬江女中,两女校之小学部则单独建校,即崇德小学(今宁波市江北实验小学)和圣模小学(今宁波市永丰路小学)。1958年女子中学改名为宁波市第六中学后实行男女同校,1995年起更名为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初中部念初三,1946年因染上肺结核而被迫终止学业,经2年时间的治疗调理后得以好转才继续学业,此时她便萌发出“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并对医药学渐生兴趣。1948年2月至1950年3月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鄞县私立效实中学(创办于1912年2月,1941-1945年停办,校庆纪念日来源于1945年10月25日的复校日)念高一和高二(学号:A342),后转入(转学原因:①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的一些班级合并调整;②因家庭经济变故从学费较贵的私立中学转至学费较便宜的公立中学)浙江省立宁波中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储才学堂)念高三,高中毕业后于1951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脱离北大独立建院而成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被重新并入北大而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被编入药学第八班,升人大四时可选择药物化学、药物检验和生药学3个专业之一,屠呦呦选择人数最少仅12人的生药学专业),大学期间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就表现出浓厚兴趣,1955年大学本科毕业。1959年10月至1962年2月脱产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这为她后来从事中医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屠呦呦的主要工作经历和职衔:195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正在筹建中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54年11月开始筹备,1955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定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药研究所(简称北京中药所,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1973-1990年任中药所化学室主任,197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0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教授),出任过中国药学会植物化学分会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中药杂志》(原名《中药通报》,1989年更为现名)编委。退休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始于1992年,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最高荣誉称号,现仅设1位)兼首席研究员(始于2000年,称“首席科学家”欠妥。该院资深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设有多位)、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始于1997年)和伦敦中医学院CMIR[Chinese Medical Institute&Register,1994年年初由英国亚美迪医药基金会(AcuMedic Foundation)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创办,在英国开设由英国医生继续教育局批准和认可的以培训英国在职西医为主的中医课程]名誉研究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参与创办中国发明协会并出任全国理事会理事。曾任第六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和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09.04-15·北京)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

屠呦呦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科学家,工作细致、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信念执着、心胸开阔、潜心钻研、性格直率、个性执拗、锲而不舍、不善交际,生活中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事业上。她年幼时感染过一次较轻的间日疟,后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药物试验并以身试药,因受乙醚等有机溶剂的毒害而曾患中毒性肝炎,导致后来她的身体状况一直都不太好,体质较差,血象指标偏高,晚年听力和视力都不好,尿糖偏高,腰部疼痛需要手术治疗。

屠呦呦根植于中国学术研究的既有土壤,长期是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科学家:一无硕博学位,二无海外留学背景,三无中国两院院士头衔(1次参评中科院院士和3次参评工程院院士均未果。有评论指出,正是中国医药界尊复方药研究为主的现实而让她多次与院士失之交臂)。戴上诺奖桂冠和荣登诺奖得主科学殿堂是全世界科学家们梦寐以求和最为耀眼的光环,现在并不是屠呦呦女士需要中国两院院士头衔,而是后者更需要前者,否则就容易在历史上落下笑柄。鉴此笔者建议,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急需修改《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可规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一律自动成为中科院院士或资深院士(年满80周岁以后)。中西医结合医学家(国医大师)陈可冀(1930.10.20福州-)于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与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分享2005年度首届唐氏中药发展奖。

以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和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太阳系的小天体。2015年12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97568号公报,将国际编号为31230(1988BB4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屠呦呦星”(Tuyouyou),以资永久纪念和最大褒奖,它将永远遨游于广袤无际的璀璨星空中。“屠呦呦星”由中国国家天文台BATC(Beijing-Arizona-Taiwan-Connecticut,即北京-亚利桑那-台湾-康涅狄格)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8年1月18日晚在河北兴隆观测基地发现。

猜你喜欢

中学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我们能从对不明飞行物的研究中学到什么
锦州市第八中学
中学副校长的作用与发挥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