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深层结构

2016-06-17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张爱玲

杨 春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论《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深层结构

杨春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100101)

摘要:《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名篇。利用格雷马斯建立的结构语义学和符号学理论,可以挖掘主体振保与客体娇蕊之间、主体振保与客体烟鹂之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关系,通过对这两对主线关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关系的呈现,可以揭示出传统的性观念、婚姻观念、民族观念对男性选择婚恋对象的影响。主体振保对两个客体娇蕊与烟鹂的取舍,反映出在男性掌控的爱情和婚姻关系中,女性窘困的生存条件、爱情缺失的婚姻境遇以及自我意识的丧失。振保母亲辅助者与反对者的双重角色,也反映了其对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捍卫。通过对张爱玲价值观念的深层解读,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于振保是抱有同情的,对于娇蕊和烟鹂其态度不同,对娇蕊是潜藏着赞扬的,对于烟鹂则是哀其不争。

关键词: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深层结构;行动元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名篇,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佟振保与王娇蕊和孟烟鹂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折射出了男性婚姻模式的两种模式[1]。张爱玲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情感和婚姻的认识,旁观、冷峻而隽永,将男女情爱下潜藏的人性,像镜子似的折射出来的两性关系,及其所带来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启蒙性是不可言尽的[2]。而经典的象征红玫瑰与白玫瑰,朱砂痣与明月光,蚊子血与饭粘子更是深入人心。小说中处处充满二元对立的关系:灵与肉、沉沦与救赎、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等等。而本文将采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来分析这篇小说,希望能揭示出张爱玲叙事的技巧和策略,并挖掘出张爱玲对两性关系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传递出张爱玲对女性婚姻的困境的忧虑和对女性生存处境的深深关怀之情[3]。

一、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

格雷马斯建立的结构语义学和符号学对于分析文学中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他将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根据功能主要概括为三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客体与主体、反对者与辅助者、接受者与发送者,呈现二元对立的关系,并且形成三种基本模式: 欲望与追求(主体与客体) 、交流(发送者与接受者) 、帮助或阻碍(辅助者与反对者)。运用这三组行动元以及模式可以分析叙事文学作品中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等[4]。格雷马斯设计出了“行动元模型”,这个“行动元模型”如图1所示:

发送者(sender)——客体(object)——接受者(receiver)

辅助者(helper)——主体(subject)——反对者(opponent)

图16个行动元的关系

具体来说,这6个行动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是故事的主要塑造者,在与客体的交往过程中渴望占有客体者,是充满欲望者。客体是被追求者,是主体的欲望对象,是主体追求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过程构成了故事的最基本的框架,其他的行动元和关系都是围绕着这组行动元产生关系的[5]。(2)发出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发出者是对主体的欲望的引起者,是信息的发出者。传送者是将客体的外貌、性格、身份等信息传递出去,从而引起主体欲望的冲动的事物。接受者是信息的接受对象。(3)辅助者和反对者的关系。辅助者与反对者是叙事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矛盾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这两对行动元范畴。辅助者,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帮助者,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提供有利的条件,便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欲望的实现。而反对者是制造障碍者,通过制造各种阻力,阻止主体和客体欲望的实现。辅助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力量强弱的变化,形成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波动。

此6种行动元范畴对于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人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有用的价值与功能。下面我们将尝试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和“符号矩阵”来对《红玫瑰与白玫瑰》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振保与娇蕊之间关系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在张爱玲生活的年代,婚姻是女性生活的核心部分。所以按照“行动元模型”的理论,我们可以还原《红玫瑰与白玫瑰》之中的“行动元模型”。《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的是振保与情人娇蕊以及妻子烟鹂之间的婚恋关系,整个故事分为两个部分。而振保与娇蕊之间的关系是叙事故事中的最主要的关系,先分析一下这段关系。

(一)振保与娇蕊之间关系的表层结构分析

振保与娇蕊的故事可谓一波三折,可以分成下面的环节(见图2):

振保欲望产生阶段。振保租了朋友王士洪公寓的一间房子,王士洪妻子王娇蕊是新加坡华侨,妖娆、性感、热情似火。娇蕊的美貌、热烈的性格和性感的身材引起了振保的冲动,振保渴望占有娇蕊。

振保实现欲望阶段。王士洪离家做生意为振保和娇蕊同居提供了方便条件,娇蕊取消悌米的电话而与振保共进晚餐,娇蕊在公寓里听电梯声等候振保,振保回家取大衣时偶然发现娇蕊对自己的爱,娇蕊为了睡觉时不划伤振保而剪下红色弯弯的小手指甲等,振保实现了对娇蕊的占有。

振保抛弃欲望阶段。振保与娇蕊邂逅英国老太太艾许太太,艾许太太及女儿因为身份和民族等问题,生活得并不如意,使振保产生了放弃娇蕊的欲望。母亲对娇蕊的不肯定态度,更是加剧了振保舍弃娇蕊的决定。

振保彻底取消欲望阶段。在病房中,振保拒绝了准备离婚的娇蕊,娇蕊在痛哭中决然离开了振保。

发送者(娇蕊、娇蕊的丈夫)—客体(娇蕊)—接受者(振保)

辅助者(娇蕊丈夫王士洪等)—主体(振保)—

反对者(艾许太太、振保母亲、振保自己)

图2振保与娇蕊的行动元关系

(二)振保与娇蕊之间关系的深层结构分析

在寻找《红玫瑰与白玫瑰》最根本的矛盾时,能否恰当地寻找到最根本的对立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实际上在叙事程序的总结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可以总结出这6对行动元,以及它们之间的最根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是振保,振保渴望得到娇蕊的激情。客体是娇蕊,娇蕊是振保的渴慕者。其实主体真正追求客体的目的是爱,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爱的渴望。娇蕊和振保潜意识中在追求上有着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是对真正爱的渴望。

辅助者和反对者的关系。辅助者就是使振保得以接近娇蕊的任何因素,对于娇蕊和振保之间的关系的建立起着辅助作用的是王娇蕊的丈夫王士洪,振保是王士洪的朋友,所以才住进了娇蕊的公寓中。反对者则是妨碍、阻止振保接近娇蕊的所有因素。在振保与娇蕊的关系中,反对者主要有3个:(1)振保母亲。振保母亲具有传统的观念,要娶一个体面、传统、贞洁的儿媳妇,而娇蕊是结过婚的女人,这是不符合她的道德规范的。(2)振保的脆弱。振保在当时的社会规范下,要为人正派才能受人尊敬,所以振保不堪重负,拒绝了娇蕊的爱。这种生理和心理的不堪重负,反映的是灵与肉的矛盾冲突,在性欲与名誉的冲突中,振保选择的是名誉。他认为娇蕊是淫荡的代表,在贞女与荡妇之间理所当然他要选择贞女。(3)艾许太太。艾许太太是潜意识的反对者。艾许太太的异域身份和她女儿艾许小姐混血儿身份的尴尬带来其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艾许太太活生生的例子使振保觉得这段感情之路很难走下去。

在事态的发展过程中,娇蕊变成了这段关系的辅助者,这是非常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娇蕊坚决地离婚了,她渴望能够与振保结婚。娇蕊成了为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勇敢奋斗的形象,具有现代性的观念。

在行动元中,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不容忽视的矛盾关系,因为这对关系能够体现出矛盾冲突力量的源泉(见图3、图4)。

图3 振保与娇蕊未建立结婚关系的表层语义方阵

图4 振保与娇蕊未建立结婚关系的深层语义方阵

三、振保与烟鹂之间关系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一)振保与烟鹂之间的表层关系

关于振保与烟鹂从认识到结婚的过程,小说中叙述的篇幅非常简短,着墨不多。但是我们还是分几个阶段来分析一下(见图5)。

欲望的产生阶段。烟鹂是振保母亲托人介绍的。烟鹂家庭殷实,大学毕业,芳龄22岁,与振保结婚需要的条件正好吻合。

欲望的实现阶段。振保请烟鹂看了几次电影,就很快订婚并结婚了。

欲望的消退阶段。婚后的生活让振保很不满意,经历“人笨事皆难”、便秘、与裁缝奸情等几件事,烟鹂慢慢地蜕变成令人乏味的妇人。振保的婚姻世界彻底崩溃了。

发送者(孟烟鹂)——客体(孟烟鹂)——接受者(振保)

辅助者(振保母亲)——主体(振保 )——反对者(无)

图5振保与烟鹂的行动元关系

(二)振保与烟鹂之间关系的深层结构分析

振保与烟鹂之间关系的深层结构如下(见图6、图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是振保,振保希望与烟鹂结婚。客体是烟鹂,烟鹂是符合振保条件的结婚对象,大学毕业,身家清白,面目姣好,性格温和,主体追求客体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婚姻的贞洁。

辅助者和反对者的关系。辅助者就是使振保得以接近烟鹂的所有因素,对于烟鹂和振保之间关系的建立起着辅助作用的是振保母亲,母亲希望振保早日结婚,便介绍烟鹂给振保。而反对者则是妨碍、阻止振保接近烟鹂的所有因素。在振保与烟鹂建立婚姻关系的过程中反对者是没有的。这说明振保与烟鹂的婚姻是十分符合当时的主流社会风尚的,振保海外归来,正人君子,有着不错的工作;烟鹂大学毕业,受过高等文化教育,两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图6 振保与烟鹂建立结婚关系的表层语义方阵

图7 振保与烟鹂建立结婚关系的深层语义方阵

四、《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深层关系

行动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文本中人物的行为动机,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从行动元理论来看,本篇小说有几个独特之处,这独特之处正是揭示小说深层内涵之处。

(一)振保与娇蕊、烟鹂之间的关系

爱情和婚姻是社会的“体温计”,敏感性、尖锐性的社会矛盾在爱情和婚姻关系中都会得以呈现。本篇小说的独特之处,正是在于主体选择客体取舍时所呈现出来的矛盾与困惑。

从行动元的视角来看,本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存在一个主体振保、两个客体娇蕊和烟鹂。《红玫瑰与白玫瑰》叙述的男主人公振保寻找爱情和婚姻的过程,主要是与娇蕊和烟鹂两位女性相处的两段过程,展现了男主人振保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振保在行动元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他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做自己的主人,希望能够一直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在与王娇蕊的交往过程中,他先是得到了情人娇蕊,然后又主动放弃了爱他的娇蕊。在与烟鹂交往过程中,他也是先得到了妻子烟鹂,然后又主动放弃了烟鹂。振保在实施自己愿望的过程中,他有时成为自己愿望的辅助者,有时又成为自己愿望的反对者。他是几个行动元结合成的混合行为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与事件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可以说他是小说中一个情感交错、理性感性相杂的复杂人物。

两个客体之间的比较和主体对两个客体的取舍,成了解读本篇小说的关键。从主体追求客体角度来看,主人公振保的追求主要是爱情和婚姻。爱情和婚姻要受到人的双重属性的考验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表现为人的外在条件,如娇蕊的头发、衣着、身材、性格、气质这些自然属性产生对于振保的吸引;而烟鹂的空洞、白净和不丰满等性的自然属性使振保不能产生欲望而逃离。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地位、身份教养、道德观念等,美满的婚姻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有性的吸引、共同的语言、相同的灵魂、金钱和物质的保障以及社会的认可和承认等等。在世俗的观念下,风情万种的娇蕊不是振保的结婚对象,而木讷本分的烟鹂在社会属性的考量下,是符合振保的婚姻对象条件的。在主体为男性掌控的爱情和婚姻关系中,女性窘困的生存条件、爱情缺失的婚姻境遇以及丧失自我意识的精神家园在张爱玲的笔下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

(二)振保母亲辅助者与反对者的双重角色

爱情和婚姻,除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爱恋和努力之外,还有来自于社会的评价和认可,振保想做好人,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在小说中,振保母亲的认可与否就成了这把考量的尺子。用行动元理论深刻解读振保母亲在振保两段重要感情和婚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促使她扮演这种角色的社会内涵,就成了我们解读张爱玲小说内涵的突破口。

从行动元来看,振保母亲也具有多重行动元角色。小说关于振保母亲的描述不是很多,但是这个行动元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故事的发展。她一会儿充当辅助者,一会儿充当反对者,辅助者和反对者两种力量之间的争斗,决定了小说中矛盾的剧烈冲突。所以振保母亲的身份变换值得分析。在振保和娇蕊的关系中,振保母亲是反对者,造成了振保和娇蕊关系的破灭。小说叙述道:“他母亲略有点疑心娇蕊和他有些首尾,故意当着娇蕊的面劝他:‘巴你念书上进好容易巴到今天,别以为有了今天了,就可以胡来一气了。人家越是看得起你,越得好好儿的往上做。王太太你劝劝他。’”在振保和烟鹂的关系中,振保母亲是辅助者,促成了振保与烟鹂婚姻的实现。小说叙述道:“他母亲几次向他流泪,要他娶亲,他延挨了些时,终于答应说好。于是他母亲托人给他介绍。看到孟烟鹂小姐的时候,振保向自己说:‘就是她罢。’”在“行动元的模型”当中,反对者与辅助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变的,属于一个可变的因子,振保母亲的多元角色有利于主体振保某些愿望的达成与实现,同时也会促使其某些愿望失败,从而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振保母亲行动元角色的多重性,也反映了角色意识形态的斗争。振保的恋爱和婚姻两段故事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融合在振保母亲一个人身上,反映的是现代意识和传统意识的矛盾和斗争。王娇蕊是振保的性情追求对象,建立在爱情和欲望基础上,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社会风气是相吻合的,符合时代的爱情观,有着现代的意识和气息,但是这种观念在当时还如早春三月的春芽,处于萌发期,大的气候还没有形成,而作为守旧者的振保母亲是坚决反对新潮的;孟烟鹂是符合传统婚姻标准的,振保母亲认为娶一个没有欲望的妻子就是圣洁的,这符合当时占主流的中国传统的观念。振保母亲是坚决捍卫传统的意识形态的。

五、张爱玲价值观念的深层解读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男权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为了生存和在文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她需要关注主流话语并且尽量保持相对的一致性。而肩负着文学使命的重任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她又必须要表达她的性别立场和性别观念。双重立场促使张爱玲采取的叙事策略要十分有技巧。她在本篇小说中采用的叙事主人公是男性,叙述的视角是男人眼中的女人,叙事的方式是作者型的叙述模式,张爱玲希望以客观理性的叙述表达男性的婚姻指向和情欲取向,同时在表层结构下面却隐含着她对传统性别观点的反思、挑战和颠覆。所以如何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理解张爱玲,如何从小说表层行动元等形式结构理解深层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层面,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深层解读是打开这把锁的一把钥匙。文本的意义往往在6个行动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产生。深刻挖掘行动元符号潜在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的态度,常常可以发现未曾注意到的关系和意义。

首先,作者对主体和客体对立关系的评价。小说中,振保是主体,娇蕊和烟鹂是客体,这实际上体现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男女的关系中,政治、经济和权利也渗透到爱情和婚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们从《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可以看到爱情经济与婚姻经济、爱情政治与婚姻政治、爱情权利与婚姻权利在两性关系中的反映。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男性的派生物,男性对女性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对于男性来说,妻子和情人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味,妻子是私有财产,所以要有绝对控制权和拥有权,因而妻子要具有圣洁性和纯粹性;情人是身外之物,只要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便可,然而对于情人的取舍也要具有绝对的掌控力。然而在振保和娇蕊的斗争中,具有绝对控制权的振保被娇蕊打败了。这种弱势对强势的胜利,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即对占据高位的男权主义的挑战,这是本篇小说的价值所在,这点对于男性和女性,都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其次,作者对发送者与接受者对立关系的评价。娇蕊和烟鹂分别是信息的发送者,振保是接受者,主体既然要追求某个客体,那么就可能存在某种引发他行动或者给他提供目标和对象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发送者,获得对象的就是接受者。发送者娇蕊的激情刺激了振保的欲望以及对现代性生活的渴望,另一个发送者烟鹂的洁白刺激了振保对传统家庭的渴望。振保对于娇蕊的取舍可以看作是 “人性”与“兽性”之间的斗争。 “人性”指的是社会制度或者社会伦理对于人的本性的改造和教育; “人性”的对立面为“兽性”,“兽性”是人的原始的、最初的性质,往往具有野性和不规范性。振保对于娇蕊身体的欲望和想象,是充满着原始的“兽性”的,而却始乱终弃,深刻地体现了“人性”战胜了“兽性”。振保选择烟鹂,实际上只是体现了“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烟鹂在振保的眼里就是器物和摆设,只是刺激了振保对物质的占有欲,而非是对人的爱和尊重的感情。但是在小说中,振保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作者让烟鹂战胜娇蕊,实际上反映的是物欲战胜性欲;而在婚姻生活中,又让娇蕊战胜烟鹂,实际上是性欲又战胜了物欲。

再次,作者对辅助者和反对者的对立关系的评价。作者对辅助者和反对者的态度,也非常值得深究。寻找小说中振保与娇蕊的关系中的辅助者,基本上找不到强大的支持力量,除了娇蕊自己态度坚决之外,反对的力量十分强大,主体振保从内心来说是爱着娇蕊的,但在结婚这件事情上,他却成为反对者,当然还有他的母亲。他抛弃了可以给予他幸福的娇蕊,使娇蕊成了受害者,他站在了母亲这边,但是最终也使自己成为了受害者,使得整个故事中的角色都成了受害者。在小说中,没有受益者,都是受损者,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那么是谁在实施这种力量呢,也许就是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

最后,从作者整篇的态度来看。作者在叙事作品中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作者对主体振保的态度,是暗含否定态度的,从表面上看,振保风风光光、体面潇洒地生活着,但是从深层来看,振保有着太多的无奈。同时作者对于男性振保也是抱有同情的。作者对于两个客体的态度,对于娇蕊,是潜藏着赞扬的;对于烟鹂,是哀其不争的。这是本文所要揭示的文本深层的主题,即美满的两性关系,离不开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和解放。

参考文献:

[1]胡秦葆,陈永光. 对男权中心文化性别观念的根本颠覆——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重新解读[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2-115.

[2]吴国富. 浅析《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的性格组合[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2-66.

[3]崔应会.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女性悲剧解读[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88-91.

[4][法]A.J.格雷马斯. 结构语义学[M].吴泓缈,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9.257.

[5]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48.

Deep Structure ofRedRoseandWhiteRose

YANG Chu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Red rose and white rose is Eileen Chang’s masterpiece.With reference to the Greimas structural semantics and sign theory,this paper digs into the compl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bao the subject and Jiaorui and Yanli the objects.The comparison between supporters and opponents of different match shows the influence of sexual traditions,marital concepts and ethnical conventions on men’s choice of spouse.Zhenbao’s choice between Jiaorui and Yanli reflects women’s lack of free choice in living conditions, love and marriage as well as the loss of their self-conscious.Zhenbao’s mother, as both supporter and opponent, was actually a defender of traditional concepts.Such deep analysis of Eileen Chang’s values makes it clear of her sympathy with Zhenbao, her praise of Jiaorui and her bitter hatred to Yanli.

Key words:Eileen Chang; Red Rose and White Rose; deep structure; action element

收稿日期:2016-02-22

作者简介:杨春(1970—),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6)03-0073-06

·女性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张爱玲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九月雨
姐姐张爱玲的青春见证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