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病和治病的地方

2016-06-12沉洲

闽南风 2016年1期
关键词:川藏线青藏高原高原

沉洲

我忽然怀疑自己有病,这么一年年一次次去青藏高原。

5年前的藏东南波密县,曾经在米堆冰川的终碛湖眺望过那蜂涌拱下的冰瀑,心不甘情不愿离去之时,已经做起踩上冰舌的梦想。这回各方面条件齐备,越过当年止步的观景台,没有多余想法,迎着海拔4000米之上的冰舌,果断跋涉前行。在翻爬一处侧碛垄乱石堆时,粗气狂喘的苍凉里,我遇到一位独脚青年。惊讶于他在前面手脚并用,推进速度比一般人还快捷,无端就生出个古怪念头。

通常的道理是,高亢的青藏高原氧气稀薄,即便原住民和高原有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磨合,患上心脏病的几率也要比海拔低的地区来得多;移居者住上几年或十几年,身体发生些异常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短暂的高原旅行,体质健康者不注意适应期行为,抵抗力下降时染上急性高山反应症,倘若延误治疗时间,命丧高原的案例也不是没有过。青藏高原就是一处事无巨细还六亲不认的检验场,它用残酷现实为身体里潜伏的缺陷和漏洞亮红灯;即使瞒了当事人一辈子的亚健康,也可以引发生命之虞。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病”指的不是硬件,而是心理之病。我不由自主想起余纯顺,那是10多年前为了超越世界远足记录、实施孤身徒步行走中华探险计划的一位壮士。在8年的时间里,他历经九死一生的危险,依靠坚韧意志,创下人类首次孤身徒步行走川藏、青藏、滇藏、新藏、中尼公路全过程的纪录。在一次和大学生座谈时,他如是说:“……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钟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么,八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八年,倒是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很显然,在孤身徒步青藏高原的日子里,他已经脱胎换骨了一回,治愈了自己的毛病。

有那么一种人,在都市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就像一个没有上润滑油的轴承,转动艰涩而且极易坏损,一旦置身自然便如鱼得水。余纯顺好像就是这样一种人,上海灯红酒绿的大都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感到无限压抑和自卑,在危机四伏的地球第三极徒步行走中,广袤大自然就是他心平气和的倾述对象,并于壮美风景里找到精神皈依,从而激越出生命的非凡活力,仿佛一团揉皱丢弃的废纸被重新熨平,再绘上最美的图画。从自然里汲取了营养的他,此后变得豪情万丈,自信十足,生命之花绽放得格外灿烂耀眼。

胡思乱想中,我跟在独脚青年后面,希望等到有帮上忙的机会。他的右膝以下部分由铁管焊成顶在截肢处,延伸上来的部分有个抓手,手一提,钢筋铁骨的小腿就势抬起,撑上一块漂砾;同时左手持着的长棍再向前撑出去,好腿趁势跨前一步;只要踩在实处,动作都是一气呵成。有回前面遇到一窝松土、小砾石,他居然钢脚一撑弹起,左腿飞出一大步稳稳落在实地,那动作比正常人夸张。在白皑皑雪山、冰川衬托之下,独脚青年的剪影让我心生感动。

拱上侧碛垄,我趁机和他一起坐在乱石堆里歇息。聊起来,我知道他26岁,来自辽宁,孤身一人徒步进藏,一直跟随他身旁的那只小土狗起名梦梦,是在路途中收留的流浪狗。

我说,你非常强大。

他毫无表情回道,我是徒步者里最差劲的。

你和别人不一样。这样走下去肯定会出大名的。

出名干什么!我们这样就是要越走越让人不知道。

此话有深意。独脚青年话不多,感觉有极强势的人格。因为初识,唯恐伤到人家的自尊,不便贸然深究下去,就告别他先行一步。

深谷底便是冰瀑,阴影处蓝光幽幽。脚跟前横着一条深陷的冰川融水河,周边沟壁陡峭,心有未甘里准备放弃,忽见牦牛冲下沟的蹄印。侧身碎步挪下去,终于从乱石堆里走出,立地流水冲击出来的一块平坝,这里距沟底躺着的冰舌还横着几道黑乎乎的石堆和土坎。往下走一步探一步,手脚并用,通过攀爬蹬溜组合起来的方式,我们费尽周折落足冰舌时,远远看到高高的融水河边,独脚青年身影拱动,正来来回回探寻下沟路径。无论他有多强大,无论他身怀高原行走绝技,毕竟有一条腿不是从自己身体里自然延伸出来的,下得了深沟,松软土坎可跨过不去,便朝他大喊别下来。

等我们和那些个冰塔林、冰洞、冰沟厮混尽兴,出来追上他,就尾随着他往回走。两道土垄间的乱石尽头,居然是一地荆棘灌丛,死路。他回头笑了,你们怎么跟着我呀!就好像李逵突围专拣人多之处杀将而去,他本能选择有石块处的硬地前行。在他的言语里,我第一次感觉到他还承认自己是个残疾人。

我想预埋日后能联系上他的管线,分别时就说,留个QQ号或邮箱,为小狗拍了不少照片,发给你。其实,我是想把拍他的照片传给他,看他敏感又怕他不以为然才这样开了口。

他答非所问,在川藏线上,它早就是个明星了。

我登时有了自讨没趣的悻悻然,倒像自己身体少了什么零部件。

独脚青年的内心世界对外人封闭着,也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冷静低调。我忽然就想,17年前,壮士余纯顺倘若也持如此态度,他应该不会在罗布泊为自己强悍的生命画上句号。

后来我想,不管别人爽与不爽,在高原徒步中,独脚青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精神获得了升华。旁人给予的瞩目,不是怜悯而是发自心底的钦佩。他和身心健全的人比毫无二致。

我们去直白村会晤南迦巴瓦峰那个晚上,在派镇藏胞家里,巧遇3位“八零后”背包客,他们准备翻越多雄拉雪山徒步墨脱。聊到米堆冰川上带着只小狗的独脚青年,其中一位女生兴奋起来,这个人是今年川藏线上的大名人。网上有人追随他的行踪,在做连续报道。

网络上还说,今年的川藏线跻身“四大俗”之一。“八零后”的男男女女们只要想了二话不说就辞职,骑单车或徒步西进,往往准备和认识都不够充分。这一路上,国道旁那些不想继续“扛”下去的背包客,边走边伸手臂竖大拇指拦车便是附注。显然,独脚青年不属于这个方阵,他和十几年前的徒步壮士余纯顺一样,谢绝搭车。

那位女生来自上海,每年都会从供职的公司辞职,花上几个月时间徒步高原。除了想看到地球第三极的壮美风景,除了“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体验外,还有什么原始动力吗?

听我这么问,上海女生平静地反诘:和我说话,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

看我摇头,她接着说,过去她不是这样的。从小就有自闭症,很少对人多说一句话。前几年在一家户外俱乐部工作,有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发现她一路缄默无语,跟在团队后履行自己的职责。向导说注意她好一阵了,像她这样的人很合适在这一行工作。受了这样的鼓励,她坚持做下来,在自然环境里慢慢学着和人交往,渐渐走出了自闭的心理状态。这回她独自徒步拉萨,办好了边防证,准备徒步进墨脱,另外两位是在拉萨偶然遇上,说起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墨脱,3人一拍即合,就来到派镇这个出发地找背夫向导。

我问她,你知不知道余纯顺?一位上海人,你的同乡。

她茫然。才十几年呀,世界已经变得多元。如今的“八零后”强调自我感受,不太受外界影响和左右。这算得上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我试着背上硕大的双肩包,那可是他们全部的生活辎重,连女生背起的都有六七十斤重,川藏线上无俗人哩。

那么,我又是什么问题?

我所处的人际圈崇尚自我完善,没有被刺激起来的各种欲望,也没有什么生存压力,都过得心平气和,好像无需通过身心健全来强大自己,也没有什么心理困窘要去走出,就是喜欢在人迹罕至的苍茫里感受“第三极”,虽说常常过程艰苦但心情却无比愉悦。我已经错过背负七八十斤行走高原的岁月,错过挑战生理极限去探险自然的年纪,我不想再错过什么。当我手拎“单反”从土坎上连跑带跳冲下来,新疆司机说,我看你怎么都不像50岁的人;当我身背四十来斤的双肩包在来古冰川徒步七个多小时,成都司机说,你就是个不熄火的发动机;当我探寻下到沟底冰舌路径,尾随身后的临时伙伴小柴问,大哥,我奇怪你踩的石头怎么都不会晃动……在这些乱七八糟的评价里,我找到了身体的定位,确凿自己还能做得动什么。

一位老朋友3个昼夜穿越华东屋脊黄岗山,千难万苦,历尽艰辛,自虐后回味无穷,在博客上留下豪迈的文字:待我老得楼梯都爬不动的那一天,就把这段已经风干的历史拿出来下酒,或者向儿孙们吹嘘一通,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听。

这样的表达挺合我的胃口。

保不准真的就有病,非得上青藏高原找解药呀,当事人蒙在鼓里罢了。

猜你喜欢

川藏线青藏高原高原
耳钉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the HIGH WAY
诃护诗心 诃护精神
徒搭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大众休闲视角下川藏线骑行的动因分析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