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在“敲打”中国汽车

2016-06-08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徐小平上海大众轿车

刘朝晖

在中国汽车制造业版图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上海汽车制造业,其实一直以来并不缺乏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已然成为上海汽车人坚定前行的标志之一。

每一辆劳斯莱斯汽车离开英国的古德伍德制造工厂,都要经过60双手,生产过程涉及2000多人次的操作,至少要花上20天才能完成……也许,这是人们曾经听到过的对这个超豪华汽车品牌最直观的描述。劳斯莱斯汽车的手工打造,早已经成为它的金字招牌,离不开众多工匠的倾心付出。而在国际汽车制造领域,德系车的精密严苛、日系车的细腻精良,也是从工程师到普通工人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60多年,虽然已经是第一汽车制造大国,近30年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世界汽车工业强国面前,依然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在从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突破过程中,中国汽车人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坚守,无疑将是决定中国汽车业是否能屹立于世界汽车强国之林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汽车制造业版图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上海汽车制造业,其实一直以来并不缺乏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已然成为上海汽车人坚定前行的标志之一。

手工打造第一辆“上海”

劳斯莱斯汽车的手工打造令人啧啧称道, 手工生产中最重要的还是“人”。英国汽车行业拥有丰富的高水平技师,不少老手艺人更是厂家的宝贵疙瘩。比如劳斯莱斯的那条定制腰线,它需要一笔完成,只有做过数十年的老工匠才可能做到。目前,全世界劳斯莱斯汽车的每一条腰线均出自Mark Court一人之手,而Mark也曾经说过:“所谓的独一无二其实就是手工制作,而非机器生产。”所以每一辆劳斯莱斯汽车都是这位手工大师的独特签名。

中国的轿车制造,其实也起始于手工打造。掀开尘封的历史,曾经大名鼎鼎的上海牌轿车,就是原上海汽车制造厂的工匠们几十年前一榔头一榔头地手工敲打出来的。

1958年,一汽人将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作为礼物,送到了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中国也有自己的小轿车了!这大大激励了上海汽车人,上海也要制造中国自己的小轿车。不久,一辆奔驰220S被运到了上海汽车制造厂,随即被当时几十个上海最有实力的工业企业进行“活体解剖”拆解研究了。通过参考波兰的华沙轿车底盘,美国的顺风轿车造型,装用南汽NJ050型发动机,当年9月,在敲工、精工和电工的相互配合下,上海的第一辆轿车“凤凰牌”诞生了。当时上海汽车厂刚搬到上海郊区,连厂房都没有,但上海汽车厂的工人们硬是在这种简陋窘迫的环境下手工敲打出凤凰牌,原上海汽车制造厂技术厂长蒋同菊老人回忆:“因为没有厂房可以阻挡飘雪,冬天风一吹,工人师傅手脚都得冻红,动也动不了。”

然而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上海牌轿车的出生被推迟了。1963年,上海的轿车工业重新启动后,老牌技术员被重新请回了工厂,重新下线的轿车被取名为“上海牌”。由于没有大型的汽压机、锻造机,上海的工人师傅们只能用榔头、铁锤敲打出轿车的外壳和内部的一个个零件,一个大的覆盖件要经过几万次的敲打。当时还没走进车间,就能听到一片“打击乐”的声响,这就是最原始的“锤子绳子板凳”的生产方式。

生产条件的艰苦并没有阻碍工人们的生产热情,工人们自发组成了技术革新小组,青年突击队在老技术工人的带领下经常连夜加班。要知道,70年代的加班只有一顿饭和一角七分钱的补贴。2000年,上海在筹建上海汽车陈列馆时,还特地请人把这一情景做成了蜡像,真实地记录了此事。

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17000多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在今天月销量超过5000辆的车型很多,在当时国内估计仅此一家。当时虽然已经有模具了,但很多地方也是需要手工的,比如车门板,可以靠模具冲压出来,但是周围的边角还需人工定型。可以说,上海牌轿车自始至终都没有完全模具生产,只能算半模具半手工打造,是上海汽车工匠的刻苦、专注、热情,让“上海牌”成为了中国汽车史上的传奇。

一个设计师的梦想与挑战

一辆新车的诞生过程,最初均是始于汽车设计师的笔下。以往我们听惯了乔治·亚罗、克里斯·班戈、彼得·希瑞尔等国际大牌汽车设计师的名字,如今,中国汽车设计师也以自己的匠心独运开始风生水起。上汽集团技术中心设计部总监邵景峰,就是汽车设计界的这样一个明星。

1999年,邵景峰从吉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后,迈入了上海大众的大门。2011年以前,邵景峰在上海大众产品工程部造型中心工作,曾在德国大众总部设计中心进行过系统的汽车造型设计培训,并带领设计师团队长期驻德国大众总部设计中心工作。历任上海大众设计中心设计师、外形主设计师、主设计师、设计中心高级经理等职。在上海大众工作期间,邵景峰曾主持设计了上海大众桑塔纳 VISTA、NEEZA 概念车、LAVIDA朗逸、PASSAT 新领驭等大获成功的车型,这些车型的造型设计曾多次获得上海市及国家级的设计大奖。

被派往德国大众本部培训期间,邵景峰既看到了什么是世界最顶尖级大师的作品,更了解了他们的工作理念和职业精神。他说,“汽车设计的周期,德国大众是48个月,也就是说从画草图到量产,三四年才会见到一个新产品出来。如果这期间你去了别的企业,那只能学到皮毛。在一个企业最少要踏踏实实干上十年,这才能了解汽车设计真正的精髓。”

然而2011年10月,邵景峰决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来一次转折,从合资企业来到了生产自主品牌的上汽乘用车,负责荣威与MG品牌的造型设计与团队管理工作。“中国与外国在汽车设计上的差距,永远无法靠外国人来帮助我们弥补,只能靠中国人自己。”他这样表示。

从合资企业到自主品牌企业,邵景峰的设计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对任何中国汽车设计师来说,既是梦想又是挑战。为了将MG品牌全系列产品浓郁的英式设计与中国式审美更好地结合,他一直在补习英国文化和英系汽车,研究英式文化与中国市场的联系。

来到上汽乘用车后,邵景峰主持了多款热销车型和概念车的设计,其中荣威360还获得了著名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而不久后,他主持设计的SUV车型荣威RX5也将投放市场,这款车在今年北京车展上一经亮相即好评如潮。

儿时喜欢画画的邵景峰,幸运地把这个爱好变成了职业,并深深地沉醉其中。尽管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荣誉称号,但邵景峰并没有躺在这些荣誉上放松一下的想法。由于全心地爱着这个职业,邵景峰几乎没有其他爱好,平时看电影、听音乐,也完全是为设计找灵感。“我希望到六七十岁时,还能做下去。设计师越老越值钱,一辈子的经验与智慧全在岁数上了。”这就是邵景峰最大的梦想了,也是一个充满工匠精神的设计师的执着。

德语最好的上海汽车工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见证了改革开放的30年。一个叫徐小平的普通上海大众工人,通过艰辛的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德语说得最好的工人,还成功解决了连外国专家都无法解决的设备程序问题,成为上海汽车工人群体工匠精神最完美体现的典范。

徐小平17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位大半辈子从事汽车维修的老工人,告诉儿子一个质朴的道理:“找个老法师学技术吧,技术是偷不掉抢不走的;学技术,心要静。”带着父亲的两句话,徐小平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一名金工车间工人。一年半后,他在一次技术比武中赢了自己的师傅。

1989年,上海大众在上海市招收18个机械维修工,徐小平以名列第四的成绩,被上海大众录取。当时的上海大众,除了生产研发要听德国人的,连设备的维修也是德国人说了算。这些昂贵的高精技术装备,维修时不仅费用令人咋舌,其技术标准和专业词汇也常使人茫然不知所措。当时已是30岁出头的徐小平,几乎放弃了全部的业余时间学习德语和计算机,利用外国专家前来安装、调试设备的机会,与他们交流,一个一个地记专业词汇。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不仅能快速阅读德文资料,还能用德语直接与德国技术员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谈判,后来甚至被称为“德语说得最好的上海汽车工人”。

在从事维修工作中,徐小平不仅为企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并且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技术创新,由他自行设计的激光可视对焦仪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还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还将数十年积累的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总结提炼成“徐小平工作法”无私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和团队。

几十年间,他将维修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倍加热爱。从不会德文到精通德文、从不断学习提升技术到总结徐小平工作法、从让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到上海大众专门设立“徐小平技术维修中心”……这些质的变化都是徐小平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位创新型工人专家、全国劳模的生动写照。

最年轻“小鲜肉”技师

2015年8月11日,罗良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连续奋战22个小时,代表中国拿到了车身修理项目一枚亮闪闪的银牌,斩获了我国在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也因此被上汽集团录用。如果不见到本人,你很难想象,身为上汽集团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技师”职称获得者,罗良竟然是个才19岁的“小鲜肉”。

老家在四川巴中的罗良,2003年时跟着打工的父母到了上海。中考时报考了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的汽修专业,这是罗良自己拿的主意。他说,当时学一门修理汽车的技术,不过就是想着毕业后容易就业。

没想到,一学就钻进去了。技能大赛每个国家每个项目只能有一位参赛代表,小罗代表上海在全国选拔中一路过关斩将,成了“中国代表”。在这期间,罗良几乎每天都会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而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小罗沉着应对了实际的试题和预先训练的方案的差别,严密地完成了比赛要求的车辆翼子板焊接,并获得了在场评委的击节赞赏。罗良的这枚银牌,表明其技术水准已在相关领域里达到世界顶级水准,不仅获得了来自国家、上海和公司的36.5万元奖金,还获得了市里破例为只有中专学历的罗良尽快办理落户上海的奖励。

入职上汽后,小罗“破格”成了试验认证部试制车间车身股的一名钣金技师,还拜了上海市首席技师张荣新为师。张荣新对罗良的评价是:踏实肯干型职场新人。“他的身上没有一部分年轻人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情况;相反,罗良的话不多,但绝对是‘实干家。” 工作间隙,同龄人一空下来就把玩手机;而罗良却不同,他是个很安静的人,空下来就喜欢看看书。

从学生到职场新人,从“银牌”获得者到一名技师,罗良坦言,他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蜕变,而这些蜕变也是他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如果中国工人都有自己的绝活,都这么钻研,内心有一种认同与坚守,中国汽车业终能得到腾飞。从罗良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工匠精神的的传承的新希望。

猜你喜欢

徐小平上海大众轿车
徐小平: 我的育儿经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等着的轿车
坐着轿车学声调
上海大众汽车 金字招牌是怎样建立的
徐小平打漂800万
上海大众途观车故障排除5例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
徐小平: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教育和商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