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婚姻与当代婚姻观念

2016-06-08宋秋实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当代

宋秋实

【摘 要】 当代青年婚姻观念在择偶方面体现了选择范围的必然性和选择机会的偶然性等特点;更加追求精神层面和家庭文化的门当户对;开始认识到婚姻不易,家庭不易,且行且珍惜。

【关键词】 当代;婚姻观念;择偶;门当户对;珍惜

一、恋爱婚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对每一个人来说,适合和他(她)谈婚论嫁、共同生活的对象,从身材相貌、健康状况、年龄学历、婚姻状态(未婚、离异、丧偶)、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三观修养、家庭文化、气质性格等各种因素全面考虑,只能是人群中的某一类人,或者说是某个范围的人,这是必然性。但是,对每一个人来,在择偶的过程中,他(她)能遇到适合他(她)的那个范围的人选中的那一个人,这是偶然性。

1、选择的范围(必然性)

由于各人的身材相貌、健康状况、年龄学历、婚姻状态、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三观修养、家庭文化、气质性格等情况差别很大,所以,各人可选择的谈婚论嫁、共同生活的人选的范围也差别很大。有些人的范围很大,有些人的范围很小。一般来说,个人自身条件好,选择的范围就大,自身条件差的选择的范围就小。处在适婚年龄的人,选择的范围就大,越过适婚年龄的人,选择的范围就小了。对于再婚的中老年人来说,可选择的范围就更小了。

男女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男女在事实上是不平等的。所以,人们长期以来男强女弱的婚姻挤压现象也会影响一部分人群的择偶范围。如果把所有需要择偶的男女按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分为甲、乙、丙、丁四类,那么,甲男选择的范围一般是甲女和乙女,乙男选择的范围一般是乙女和丙女,丙男选择的范围一般是丙女和丁女,丁男选择的范围只可能是丁女。从女性的角度考虑,甲女选择的范围一般是甲男,乙女选择范围一般是甲男和乙男,丙女可选择的范围一般是乙男和丙男,丁女选择的范围一般是丙男和丁男。这样的挤压现象形成的结果是,在城市中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高的女性择偶范围相对较小,错过选择时机的甲女,很容易形成剩女,而在偏远贫困农村的丁男择偶就相对困难了。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随着个人年龄、学历、工作层次的变化,应当调整自己选择的范围。

2、选择的机会(偶然性)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恋爱婚姻中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种选择的概率太小了。对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来说,遇到适合自己择偶的选择机会很多,同学、邻居、火车上、飞机上、图书馆、旅游景点、办公室等,都有可能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很多影视剧里都有这样的片段。甚至一男一女开车发生擦挂,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都可能从相识到相知,意外发现对方竟是自己要寻找的另一半。亲朋好友的关心,参加相亲节目等都提供了很多的相亲机会。缘分,就是两个人选择的过程中,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合适的时间,发现对方就是自己想要找的那个人。

由于各人选择的范围不同,性格的不同,工作和生活的活动范围不同,各人遇到他(她)的意中人的概率也差别很大。有的人是在全球范围内活动,有的人是在一个县或者一个乡的范围内活动。有的人发现机遇,积极争取,可能就把缘分变成了现实,有的人缺少勇气,稍作犹豫,就可能与缘分擦肩而过。有的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把择偶的范围定的很小,遇到要找的那个他(她)的概率又很小,以致于终生未娶(嫁)。有的人在20多岁时错失了一个合适的机遇,以致等到50岁才遇到另一个合适的他(她)。

现在,大多数人是通过相亲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如果介绍人是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对双方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办事比较稳妥,那成功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有的男女双方初次见面不到40分钟,就分别从分别从心里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这对于那些谈了三、五年都没有谈成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婚介机构,不论是婚介所,还是报纸、电视、网站,都是盈利性组织,都是用会员在登记表上填写的标签进行匹配的,而标签很难准确的反映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正如我们不能根据官员的任职经历判断他(她)是好官还是贪官,不能根据他(她)的履历表判断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所以,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十几次、几十次的相亲,也不易找到满意的对象。城市很大,交通很堵,工作很忙,现在,相亲成了一些年轻人的负担,甚至因为春节回家无法向父母亲交待而租女朋友回家过年。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复杂的一种情感,是当事人有时都说不清楚的一种体验。除了当事者以外,双方父母和亲朋好友、中介机构等任何红娘都不可能代替当事者进行选择。有些在介绍人看来男女双方条件相当、比较般配,但就是成不了。有些相见恨晚的情侣,见面之后就把当初的所谓条件忘了,因为心灵相通之后,身高、年龄、家庭背景等一些所谓的条件就已经不重要了。一般来说,在外人看来,年龄、身高、学历、工作层次等条件不是很般配的婚姻都不是别人介绍的,哪一个红娘敢把20多岁的女性介绍给比她父亲年龄还大的男性,敢把40多岁的女性介绍给比她小10多岁的男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婚配,而且过得还不错。所以,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双方条件的比较和整合,而是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心灵的默契。

二、门当户对与家庭文化

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仅有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在农业社会时,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发展速度很慢,家庭积累一点财富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所以,父母在为儿女包办婚姻时除了打听对方的身高、相貌、人品等情况之外,主要考虑两家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是否门当户对。如果一个家有100亩土地的富户人家,把女儿嫁给一户只有5亩土地的人家,那女儿肯定要过吃苦受穷的日子,将来还得从娘家索取。另一方面,穷人家也不敢高攀,也付不起聘礼。恩格斯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年代,中国人普遍通行的还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只是美好的传说,充分表达了年轻人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但是,他们最终也难以越过世俗的红线。辛亥革命以后,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这时,城市中的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才开始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大多数人家特别是农村仍然实行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即使到五、六十年代,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针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家庭的“两头沉”情况,出台专门的户籍政策,帮助这些知识分子把妻子儿女的户口从农村迁入城市,解决了历史上形成的遗留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各地农村带去了新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家庭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加快。且不说马云、王石、俞敏洪、任正非他们的家庭财富比当初结婚时翻了多少倍,就是普通人家的财富也翻了多少倍。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大大提高,80年代初,在大学录取的新生中,女生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左右,现在录取的新生中女生占到51%以上。自由恋爱已经很普遍了,家长干涉子女婚姻的现象越来越少,干涉的程度也越来越小,门当户对的观念在人们婚恋的价值取向中已经大大弱化了。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家庭文化也多元化了。各个家庭的家庭文化差别很大。那么什么是家庭文化呢?举个例子,80年代,某大医院科主任的女儿在婆家坐月子,主任感到应给女儿加强营养,就让夫人给女儿炖了一锅鸡汤,让儿子送到婆家,但婆婆说女人坐月子期间不能吃鸡肉、喝鸡汤,喝小米粥就行了。她们当年生孩子,就是喝的小米粥。结果,娘家送去的鸡肉和鸡汤都让婆婆吃了,这就是家庭文化的差别。另一个例子,有一家的婆婆陪着儿媳去医院生孩子,当婆婆听说儿媳生的是女孩时,转身就走了。儿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中能幸福吗?家庭文化是和家庭生活密切息息相关的家庭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习俗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等。现实生活中,不同家庭的家庭文化差别很大。有些是健康高雅、积极向上,有些是消极、粗俗;有的喜欢安静,在休闲时间看看书,听听音乐,而有的喜欢热闹,喜欢喝酒、打牌、打麻将等。有些婆家和娘家带孙子的理念也差别很大。现在,不同的家庭文化是形成现代家庭矛盾冲突甚至离异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说现在还讲门当户对的话,其内涵已经主要不是家庭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层面和家庭文化的门当户对。

三、婚姻不易,家庭不易,且行且珍惜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舞台,那么,职场是前台,家庭就是后台。再精彩的前台表演,都离不开后台的支持。职场的压力、拼搏,往往使人身心疲惫,甚至受伤,那么,只有在温馨的家庭里,人的身心才能得以放松、休息,伤痛才能得以疗养,才能解除在职场拼搏的后顾之忧。所以,拥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做不到上班不想家里的事,专心致志的工作,下班不想职场的事,安心的经营家庭,陪伴家人,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浪漫的丰富多彩的爱情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不尽的源泉。但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夫妇双方既要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还要承担赡养双方父母的义务,而且在横向方面,与双方的亲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婚姻和家庭远比爱情更具体、更复杂,也面临更大的考验。人的一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管富有与贫穷,不管健康与疾病,都将不离不弃”。这段西方教堂婚礼的誓词,不是婚礼上时尚的台词,而应该是两个人内心庄严的承诺。

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从相爱到结婚,是爱情的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婚姻家庭,不是领证之后就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两个人的共同经营和维护。只要夫妇双方互敬互爱,及时沟通和交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帮助、互相包容,就一定能使爱情之花保鲜、常青。真正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只要夫妇双方团结一心,共同经营和维护,就一定能够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诱惑和干扰。真正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只要夫妇双方团结一心,共同经营和维护,就一定有能力、有智慧恰当的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就一定有能力、有智慧接受、融合双方的家庭文化,在生活实践中扬弃、改造,使之与时俱进,也能处理好上有老、下有小及横向的亲戚关系问题,实现一个家庭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平.我国当代家庭伦理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16.

[2] 石琪.中国当代家庭的伦理困境与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J].中国城市经济,2011-10-15.

【作者简介】

宋宏印,陕西省审计厅.

猜你喜欢

当代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