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问我是谁,请叫我雷锋!

2016-06-03张杰马丹妮

中国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张杰学雷锋雷锋

文-张杰 马丹妮



别问我是谁,请叫我雷锋!

文-张杰马丹妮

今天我们如何学雷锋?

三月属于雷锋。

学习雷锋好榜样,今年已是第53个年头。一个普通战士,为什么会凝聚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一个年仅22岁的中国青年,为什么近半个世纪之后仍在被人们怀念?究竟是什么东西触及灵魂,值得我们如此富有耐心、锲而不舍地“学而时习之”?

其实中国向来不乏“楷模”与“典范”,惜乎“各领风骚三五天”,即宣告风流去。更有甚者,则成了“两院”院士——要么进了医院,要么进了法院。“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富有怀疑精神的中国人,骨子里相信一个道理:人世间,除了生死,没有什么是时间的力量改变不了的。因而孔子说:“死生之义大矣哉。”而我们普通人则常讲一句话:盖棺论定。

雷锋,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隔山隔水活在我们的追忆里,年复一年,音容宛在。有多少中国好榜样能像他一样“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但,雷锋身后也并不总是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一度也曾洪水滔天、唾沫飞溅。诸如坊间聒噪“雷锋叔叔出国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雷锋是面小红旗,需要时拿出来挥一挥,不用时束之高阁”云云。更有网友拿今日事作怪,戏谑发帖:“老人跌倒,你敢扶吗?雷锋要活在这个时代,还不得被讹哭啊?”

《古尊宿语录》中,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燕雀不识鸿鹄。夏虫不可语冰。雷锋不言自在。

今天我们学雷锋,不是非得在三月5日这天集体跑到街道上拾垃圾擦栏杆,或者一窝蜂挤进敬老院给老爷爷老奶奶重复梳头洗脚,那样,我们只会浅薄了自己,也轻慢了雷锋。或者说得更直接些,哪怕你对“组织起来”的学雷锋方式有个人心理上的抵触,也不代表你因此可以妄自菲薄雷锋。盖因“雷锋”已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价值观。在这个很多事物都被有意无意拿来解构、消费的年代,当社会的道德底线和心理预期一再降低,我们为什么不旗帜鲜明地捍卫我们的精神高地?近人郁达夫把话说得很直接也很决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一直以来,很多人热衷考证、探讨昔日四大文明古国,何以中国硕果仅存。我的理解是,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讲究文明、有文化道德感的民族,具有极其浓厚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好比九曲黄河,尽管历史上也曾有过支流分岔,但最终却是每每实现自我修复归于一统。文化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雷锋精神,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一脉,其有源头和渊薮,兼有现实的土壤与传承,其最大程度地求真、求善、求美,符合中国人真诚、善良、美好的天性,所以它跨越时间长河,骨肉丰满,深入人心,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莫说70后、80后淡忘了雷锋叔叔,莫说90后、00后不记得雷锋模样,且看今天中国年轻人最活泼生动的网络世界,“雷锋体”何其流行:“我随手一打就是十五字,不用谢,请叫我雷锋”、“发福利了,不用谢,请叫我雷锋”、“送好评了,美图送给大家,不用谢,请叫我雷锋”……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所谓知行合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雷锋精神还有一个现代性外延:公民精神。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所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质地,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志愿精神”,所谓“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大事件、大场面,已经充分见证了雷锋精神鲜活充沛的当下性;而在我们这些普通人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积小善而聚大德”的每一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又何尝不见证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心里住着一个雷锋!

猜你喜欢

张杰学雷锋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张杰艺术作品
谜语两则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冬天是个淘气的家伙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