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江南昌段水污染现状及保护研究

2016-05-30陈波

水能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

陈波

【摘要】通过对近20年赣江南昌段水质污染探讨,结合近10年南昌城市化指标分析,表明赣江南昌段水质由Ⅰ类向Ⅲ、Ⅳ类水质转变,废水排放是赣江南昌段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完善废水排放、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对赣江南昌对水质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赣江南昌段;水质污染;城市化;环境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的扩展,导致土地利用的改变;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注入河流,打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了城市供水的风险(Duh et al., 2008)。查明城市河流污水的排放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赣江南昌段水质污染

赣江南昌段水质污染程度呈增加趋势,主要污染物为pH值、COD、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目前水质类型处于Ⅲ—Ⅳ(见表1)。赣江南昌段上游水质较好,下游分支过程中赣江南支水质较赣江中支和北支好(胡锋平等, 2010)。

1.1 城市化的扩张

城市化是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城市化评价有多种指标。有通过人口(林泉, 2001; 安祥生, 2000)、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刘新, 2013)和建成区面积(郎海鸥等, 2007)等作为城市化指标。本文选取人口数量和城区面积作为城市指标。据江西省统计年鉴表明,2006-2013年南昌市人口由202万增长至224万,年增长率为1.5%,近幾年趋势明显加快;2006年南昌市城区面积由617 Km2增长至2013年820 Km2,年增长率为4.2%,增长趋势明显加快。由上两个指标可知,南昌市城市化水平呈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1.2 城市废水排放

据江西省统计年鉴和江西省资源公报表明,南昌市废污水排放量由2006年61560万吨增长到2013年82937万吨,年增长率为4.3%,自2010年后增长趋势明显加快;其中工业废水排放8年间增长了41949万吨,年增长率为8.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增长了19441万吨,年增长率为17.3%,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增长了3194万吨,年增长率约为14%,但城市生活污水COD排放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

1.3 城市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城市的扩展和工业废气与废水的排放,导致河流水质急剧下降。在赣江南昌段的上游,受污水排放影响小,水质较好。受城市废水排放的影响,下游水质较差,尤其是赣江南支。城市河流水质的变化不仅受污水、废气排放的影响,还受城市扩展的影响。2006-2013年,南昌市人口和城区面积呈增长趋势,城区面积扩展增速较快,导致赣江南昌段水质呈下降趋势。

2、水环境保护对策

2.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南昌城市面积的扩张,地面径流增加,污染物随径流带入河流,对水质有较大的影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对城市河流水质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行退田还湖工程,增加地面下渗;其次转变土地利用类型,增加城市绿化经过。

完善废水排放系统

城市的供水和废水排放既来源于城市河流,也经排放入河流。合理规划城市供水,统筹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地表水,提高南昌市水资源利用率。完善法治法规,促使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并降低污水排放量。

2.2 环保宣传

通过书面、影视等工具加大环保宣传, 增强市民的环保的意识及责任, 同时完善环境保护法制,使大众享有环境监督权,对主要污染企业和废水排放实行监督管理。同时,鼓励企业和群众举办水环境的活动,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

3、结论

受城市污水的影响赣江南支的水质最差,且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水质。pH值、COD、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是赣江南昌段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受南昌城市化的影响,水质污染将会更加严重。

参考文献:

[1]Duh J, Shandas V, Chang H, et al. Rates of urbanisation and the resiliency of air and water quality.[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8,400(1-3):238-256.

[2]戴亨椿. 赣江南昌市段水质状况[J]. 江西水利科技, 1983(2):27-31.

[3]郭慰亲. 赣江南昌河段水质评价[J]. 江西水利科技, 1992(04):355-359.

[4]彭刚华, 伍恒贇. 赣江水质现状及污染特征分析[J]. 江西水利科技, 2001(04):250-252.

[5]袁静. 浅析赣江滁槎断面水质状况[J]. 江西能源, 2007(04):19-22.

[6]周刚, 黑鹏飞, 雷坤, 等. 赣江下游污染负荷与水质响应关系模型[J]. 水科学进展, 2013(06):883-893.

[7]胡锋平, 侯娟, 罗健文, 等. 赣江南昌段污染负荷及水环境容量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33(12):192-195.

[8]林泉. 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J]. 城市问题, 2001(04):14-16.

[9]安祥生. 山西省城市化类型的划分[J]. 经济地理, 2000,20(04):50-54.

[10]刘新. 南京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温湿环境的影响[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11]郎海鸥, 周杰. 西安市地表水水质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关系[J]. 干旱区研究, 2007,24(04):460-465.

猜你喜欢

城市化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