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时间序列的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分析

2016-05-30张兴梅徐聪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足迹重庆市

张兴梅 徐聪

摘要:借鉴生态足迹理论分时段测算了重庆市1983~2013年生态足迹,分析了动态变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从1983年到2013年重庆市生态足迹由0.89hm2增长至2.11 hm2,其中碳足迹贡献最大;31年来重庆市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有逐年扩大的态势;重庆市万元GDP足迹逐年下降,单位土地GDP提高,因此提倡低碳生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对降低生态足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重庆市;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生态足迹

过去50年来,全球陆续出现了多种评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环境可持续指数(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I),即是在五个部分设置多个变量、指标测量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持续性能力;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EmSI),即是利用能值转换率将生态经济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进而评估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即以政治为背景,讨论个人福利与持续发展趋势关系。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using Indicators,SEI),即是通过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等子系统多个指标从而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理论(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EF),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于1992年提出。本文以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为研究对象,拟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重庆市1983~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测算,并分析其变化过程。

一、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重庆市每年的资源消耗量,各类生产性土地的面积,人口结构,这些数据取自“重庆统计政府公众信息网”每年发布的统计年鉴。全球数据则通过世界粮农组织(FAO)网上数据库查得,部分数据参考了《国际统计年鉴》。

生物生产性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are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将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划分为六种类型,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化石燃料用地。

通过查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相关文献,本文选取了稻谷、玉米、猪肉、禽肉、牛羊肉、奶类等二十个具代表性的生物类别作计算。

(二)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最为常见计算方法有两种,即传统的综合法,和由Simmons 和Chamber提出的成分法。综合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计算方法,普遍应用于国家、城市的计算。而成分法则是自下而上利用数据进行层层计算,因此比较适用于微观尺度。由于本文可以利用重庆市的统计年鉴进行计算,且为城市尺度,故采用综合法进行自上而下测算。关于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与计算原理,可参考文献。

二、重庆市31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198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分析

计算重庆市198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动,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3年的0.89 hm2增长至2013年的2.11hm2,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82%。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中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足迹为2.1hm2,全球足迹为2.7hm2,因此重庆市除2013年达到了中国人均足迹水平外,1983~2012年均未超过中国、全球生态标杆值。总体上看,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一直呈逐年上升态势。由于本文消费账户和土地资源数据来源于直辖前后,1996年生态足迹为0.97hm2,有明显下降。而2006年与1995年的人均足迹相当,重庆直辖后的十年间,生态足迹不增反降,其原因可能是直辖后重庆辖区土地面积激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土地单位产量提高所致。

(二)重庆市1983~201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

经计算,1983~1995年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微弱减小趋势, 1996年生态承载力为0.4593hm2即最大值。其原因是1996年的数据来自1997年统计年鉴,因此1996年统计的是直辖以后的数据。在1996年后生态承载力又逐年减小。由于土地面积未扩大,而人口不断增加,因此土地承载力仍然逐年下降,但下降趋势逐渐减缓,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承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增加。

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承载力依次为化石燃料用地<草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耕地。耕地生态承载力最大,占总的生态承载力60%左右。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总体上是逐年下降的,反之,建设用地的承载力逐年上升。林地、水域和草地人均生态承载力较为稳定,变化幅度较小。

(三)重庆市1983~2013年生态赤字/生态盈余演变分析

31年来,生态赤字由1983年的0.5071hm2,增至2013年的1.7093hm2,年均增长率为3.98%。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然而由于人口增多,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未明显增大,各年的生态承载力变化呈现微弱减小趋势。也正因为这样,生态足迹曲线与生态赤字曲线走向比较相似。而生态足迹曲线与生态承载力曲线渐行渐远,差距越来越大,近十年来生态赤字增幅明显,且有逐年扩大趋势。

(四)生态足迹强度

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仅仅用人均生态足迹是不够的,还应考虑该区的生态足迹强度,即万元GDP足迹,其意义为经济每产出1万元需要的生物生态性土地面积,万元GDP足迹的倒数可用来表示每一公顷土地生产的GDP值大小。它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单位土地GDP越高说明该区域科学技术越进步,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大,反之经济欠发达。重庆市人均足迹与国民生产总值GDP呈正相关,即随着GDP的不断增长,人均足迹也在不断扩大,但从生态足迹强度万元GDP足迹来看是逐年减少,单位土地GDP产量也是逐年增加。这说明该区单位土地产出值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逐年上升。因此通过提高经济建设能效比,调整产业结构,不单可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也可延缓生态赤字增长。

三、结论

通过计算重庆市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发现,1983年的0.89hm2增长至2013年的2.11hm2,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82%,而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中足迹碳足迹的贡献最大,年均增速为3.82%,是总人均足迹的1.35倍,并且近年增幅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降低生态足迹的根本在于降低碳足迹。31年来,总的生态承载力呈缓慢下降态势。六类土地承载力最大的是耕地,最小的是化石燃料用地。而耕地与建设用地承载力则为跷跷板,近年来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荒废较多,承载力逐年下降。相反地,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有所提高。随着重庆市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人口逐年增长,导致生态足迹扩大,而生态承载力变化甚微,因此生态赤字由1983年的0.5071hm2,增至2013年的1.7093 hm2,并呈逐年扩大的态势。分析重庆市万元GDP足迹发现,1983~2013年万元GDP足迹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近十年来尤为明显。这也说明重庆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大幅提高,土地单位承载力有所上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是减小生态包袱,降低生态赤字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杜斌.环境可持续性指数:尝试评价国家或地区环境可持续能力的指标[J].环境保护,2002(08).

[2]杨丙山.能值分析理论及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杜斌,张坤民,温宗国,等.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2004(08).

[4]贾珍.青岛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基金项目:重庆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KJ1403807)。

(作者单位:张兴梅,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徐聪,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生态足迹重庆市
面对窨井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前进中的重庆市渝东卫生学校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恩施州生态效益分析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生态约束”下的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容量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