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6-05-30高建菊王宏涛冯杰

水能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小河流成因分析制约因素

高建菊 王宏涛 冯杰

【摘要】我国中小河流量多面广、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小河流治理在各阶段面临时间短、任务重以及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约束等问题,加上后期缺乏良好的管护机制,均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关键词】中小河流;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前言

随着我国大江大河防洪体系的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小河流治理的滞后性日益凸显,中小河流治理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防洪减灾的工作重点之一。但由于我国中小河流量多面广、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小河流治理呈现时间短、任务重、制约因素多的特点,加之现有管理体制及固有工作机制的束缚,使得中小河流治理在规划、设计、实施和后期维护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1、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

1.1 缺乏科学合理的流域整体规划

中小河流往往涉及到若干的市区县,合理的流域治理统筹规划是保障设计方案合理性的基础。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流域规划和河流治理规划,申报阶段赶制的“河流规划”,大多是具体项目的实施计划,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设计和实施亦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不仅不利于上级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申报的审查和批复,也会造成后续治理工作与客观实际脱节,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效果。

1.2 治理目标和治理理念参差不齐

治理工作应当考虑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标准过高会造成资金投入过高,地方财政压力过大;标准过低则会造成治理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工程质量效果较差。同时,有些地方在治理理念上也存在较大偏差,例如:为体现生态景观的“先进”理念,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毁掉而代之以人工的园林生态景观等,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

1.3 治理基础薄弱、资料欠缺

受人类社会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河流地貌特征发生较大变化,很多河段尚未布设水文站点,河流治理缺少基本的水文资料或资料精度差,只能靠暴雨推求不同重现期水文及洪水过程,从而影响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合理性。

2、治理过程有待强化

2.1 相关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较少

对于防洪工程措施,有些符合地方河流特点的惯用措施,因无相应规范而无法通过审批,有些标准已不符合现实情况却仍在沿用;而对于生态、景观等方面的措施则缺乏明确的标准及规范。首先,缺少生态材料使用的行业标准,由于格宾、石笼、生态袋等新兴材料的使用寿命和设计标准难以确定,其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其次,部分传统的工程方法如干砌石挡墙,虽丰富的工程案例,但《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性的设计标准,只能弃用该种形式。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造成工程治理简单照搬大江大河治理模式,工程建设脱离实际。

2.2 方案设计及比选深度不足

甲级资质设计单位虽然实力强,但由于承担任务过多,容易投入技术力量不足、顾此失彼;而乙级资质的单位技术力量较弱,难以兼顾各种因素和要求,造成后期设计变更较大;部分工程引入区域外设计单位则存在对当地实际情况认识不足、设计不切合实际等问题。同时,治理方案比选主要从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考虑,易忽略生态性需求。

2.3 基层水利经营管理与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基层水利部门任务重、待遇低的状况多年未能改变,人才较为缺失。许多基层单位知识结构层次低,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背景知识,对中小河流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认知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及适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这将成为治理进度与质量难以保障的最大短板。

2.4 部门协调难度大

中小河流治理涉及水利、规划、财政等多个部门,在缺少合理的统筹机制情况下,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中小河流治理的合力,造成中小河流治理面临规划难以衔接、征地拆迁难度大、财政批复程序多等诸多问题,极大影响了中小河流规划布局和施工建设。为了赶工期,用地计划上报国土部门后未批先建的现象也多有发生。

2.5 规划设计审批时间长

由于目前水利工程项目多,治理项目评审排队时间长。过多的批复项目也使评审专家无法现场查勘或深入核实设计方案,造成批复意见的指导性较差甚至与实际相违。另外,部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多与其他景观、市政配套等项目打捆,需由省发改委审批可研报告后,再对其中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单独编制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会商财政厅进行审批,这就增加了前期工作的审批程序。

3、工程建设面临问题多

3.1 地方资金配套压力大

由于中小河流治理资金配套方法并未明确各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出资比例,经济欠发达省份省级配套资金比例较少,部分市县级地方配套资金实际多为县级配套承担,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压力大。

3.2 征地拆迁難度大

由于多数地区缺少河道蓝线规划,沿河群众对河道土地的人为侵占突出,形成了难以协调的历史性问题。同时,目前城市建设、管网布置等没有为河道治理留有余地,使得河道治理规划难以执行,征地拆迁的费用增多、难度加大。

3.3 工程施工建设周期难以保证

通常前期工作占用大量的时间,为按计划工期完工,往往不得不挤压工程的施工时间,受此影响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甚至留下一些重大的隐患。

3.4 未能形成良好的管护机制

由于后期维护资金难以落实,一些河段完成治理后,工程维护不足;有些为营造景观而移栽的花草,已因无养护而死去。同时,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以及监管机制,治理的后期维护和监管力量不足,治理后的河道重遭侵占的行为也屡有发生。

4、结语

中小河流治理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深入分析不同地区中小河流特点、治理需求和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改进现有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地方自主能动性,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和合理可行的推进机制,才能使中小河流治理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程晓陶,韩松,王宏涛等.新时期防洪减灾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利,2012(11):43-46.

作者简介:

高建菊(198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省工业规划设计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猜你喜欢

中小河流成因分析制约因素
广德县中小河流山洪灾害的防治问题浅谈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浅议ADCP在中小河流水文测验中的应用
结合黄河口下游现状谈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