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关系探讨

2016-05-30封柯君

科技资讯 2016年17期
关键词: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关系

封柯君

摘 要:媒介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两者处于互动关系,这就令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呈现出了互动性关系。现代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令社会舆论要应用更新的传播工具、更职业化的传播单位,方能确保众多言论更加顺畅地完成传播。相反,大众传播在媒介更新发展地推动下方能顺畅开展,进而为社会舆论指明方向,最终利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该文基于社会舆论属性探讨其内涵与发展,并分析了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的关系,对优化社会环境、激发社会舆论内在功能价值与大众传播精神力量,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舆论 大众传播 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b)-0146-02

1 社会舆论属性

有关社会舆论概念的争论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约翰·洛克便在出版的著作中提到这一概念,明确了其在政府管理下的现实重要性。社会舆论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政治的成熟以及社会的进步,这代表大众思想逐步受到重视。从简单层面来说,社会舆论是源自群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将自身就某问题的建议、评判、感情传递至其他人群。该类心理现象不但可以自发进行传递,还可故意完成传递,倘若此传递现象不断地重复,范围持续扩充,便构成了社会舆论。依照信息来源的不同,社会舆论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类。倘若信息来源正面,便会构成有效信息,使我们明确公众对该类问题的客观意见,相反,倘若信息来源不正确,便会形成谣言。

2 大众传播内涵

早期阶段,大众传播被看作是一类宣传活动,能够令大众感知到自身的义务,认识政治与宗教。发展至中世纪阶段教会通过精心设计,可保证信息传输至各个角落,即便没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该过程也可称之为大众传播。近年来,大众传播无论是总量还是类别均不断地增加,实际上传播便是一个过程,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通过某个渠道将信息传递至另一群人,也可以由某个组织完成该过程。具体来说,传播渠道涵盖电视、网络、报纸以及广播媒介。传输信息的主体则可叫做传播专家,通常为某组织代言人。与个人沟通联系有所不同,大众传播实际上是大众沟通传播的反馈,通常呈现出慢速以及间接的特征。

3 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关系

基于社会学视角,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体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构成社会舆论与最终的表现意义重大。社会舆论还可调节各类社会关系,对不同的社会行为进行塑造。

新时期,大众传播作用尤为突出,其可提升并凸显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民主性,引导提倡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并令大众了解知晓热点事件、舆论导向,吸引社会人群共同关注,并对某问题发挥控制促进作用。再者,大众传播还可以影响社会体制,并形成丰富的应对处理方案。由此可见,社会舆论以及大众传播逐步变成了对人群行动进行协调、增强信心、树立人们世界观以及群众意识的重要途径。大众传播利用对特殊问题的选择分析、关注强调、解释,借助各类渠道传递信息至大众,激励他们发表个人观点、想法。也就是说大众传播通过两类方式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即感性以及理性方式。

3.1 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的辩证性关系

随着大众传播的持续扩充发展,大众各方面需求不断地增多,对传播媒体发展运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期望,并逐步推进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形成了辩证性关系,这恰恰也表明了传播媒体同大众的积极态度。如果脱离实践的多样广泛性,脱离对日常生活迫切的渴望追求,那么大众传播便不会主动创新,继而会影响信息资源的总量以及质量水平。相反,如果大众传播提升积极性,那么社会舆论将明确发展趋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将不断地增强。大众传播具体的信息内容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将对构成社会舆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信息来源是否可信也同内容真实性紧密相关。为此,其影响了公众对于大众传播内容的看法与态度,进而依据共同利益做讨论与评估。社会舆论评价主体是否成熟则决定社会群体、各个阶层行动基础的牢固性。也就是说,受大众传播作用影响,社会舆论稳定性体现在说话和行动两个层面。而社会舆论取得的效果也依据上述两个层面做测量。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舆论的阶段中应把握凸显社会利益、体现急迫性与引发社会争论的特征。舆论的形成需要各方组合体现高度统一性,而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组合的作用影响不尽相同,这是由于公众所处地位、阶级、诉求、权益、心理以及同媒体互动均存在不同。例如:农民日常阅读报纸的量绝不会多于白领人群,农村居民在家中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会多于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区域的儿童将更多地接触到互联网络,这一点农村儿童无法相匹敌。各个工种组合对于信息采集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由于他们的价值观、生活经验、政治视角、学识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大众传播应全面考量这一问题。针对公众利用大众传播抒发内心想法、代表自身组织、团队精神的现象,应明确,唯有群体观念同社会观点高度一致,方能体现更强的社会连接性,确保社会舆论更加可靠稳定。

3.2 大众传播影响社会舆论形成

大众传播作用下,形成社会舆论需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是公众针对大众传播的问题进行打招呼;第二个阶段则是激发有关此问题的社会利益;第三个阶段则为在大众范围内进行争论的过程。由此可见,第一个阶段最为重要,这是由于倘若无法吸引大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即便提出再重大的问题,大众传播也不能实现有效运行。第二个阶段形成社会利益,则是构成社会舆论的核心支配要素。透过个人意见构成个人利益的环节通常是较为敏锐的,团体意见则是构成水舆论的重要本质。为此,由个人意见直至团体意见最终构成社会舆论这一过程实际上便是辩证阶段,该类意见的成熟度会影响社会舆论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关切性与反应度。

大众传播借助各类传播途径高效地将信息传输到公众层面,还可通过最为快速的直播方法达到目标。大众传播体系不仅要面向大范围公众同时还应精准地确定对象目标。大众传播实际运行阶段中受到两层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层因素是传播系统所属部门的管理体制。例如:国防部电台、红会广播等。第二层因素便是公众自己。该类特征会令大众传播在逐步构成社会舆论的阶段中受影响限定。例如:反腐新闻会受相关单位、某组织机构甚至个人意见的左右与威胁。如果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受威胁一方会想尽一切办法将真实反映腐败问题的信息舍去甚至销毁。受重重压力的影响,一些传媒机构被迫选择沉默,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传媒单位、公正严明的记者将大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无时无刻不遗余力地将社会之中充斥负面现象的新闻消息传递给百姓群众。该类新闻传播工作人员早已清醒地认识到大众传播阶段中,大众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为一切面向大众、符合他们的根被利益诉求,只有实现了大众目标才能最终符合现代社会需要。总而言之,社会舆论即是一切社会行动以及各类社会意识的媒介桥梁,唯有形成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方能令大众传播换发社会强大的精神以及行动力量。

4 结语

总之,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关系的密切性、发展与时俱进性,是社会乃至国家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只有明确社会舆论同大众传播的内在属性、科学内涵,把握两者关系特征,方能激发大众传播生成新概念,推选有效方案策略的功能,避免社会舆论走向偏见,最终推动我国社会在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解决困难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远珍.大众传媒舆论形成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95-97.

[2] 黄玉洁.微博舆论机制及其对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2.

[3] 姚超.记者微博议程设置与公共议程关系研究——以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事件为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关系
试析网络时代下道德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