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6-05-30张平平

科技资讯 2016年17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创新新形势

张平平

摘 要:在全球全民健身大浪的冲击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步伐已经跟不上社会体育发展的脚步,必须进行及时调整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才能顺利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最后一站与社会体育的衔接。该文主要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育设施的基本保障、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材结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体育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b)-0098-03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前进,更新换代的速度来得太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求各行各业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教育尤为重要,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视,它是人类体魄的教育。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纵观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上,不愿突破,面对这样的局面,必须打破传统,进行适应性的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特点。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关系到学生未来体育生活化和体育终身化实现的关键[1]。但从我国高校的层次和性质来看,各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教材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体育场馆等情况,都各有侧重和差异。如何能在如此差异的环境下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监管下规划出符合时代学生需要的体育课程发展体系。

1 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构建一套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适应现代教育、现代体育发展 需要,既重视大学体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长远目标的教学体系[2],以规范的体育教学管理——体育场馆设施的基础保障——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体育需求的教学内容——科学多元的体育教学方法——不断学习的体育教师——公平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规划体育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达到不同层次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最终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2.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科学管理对于提高高校体育工作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为有效改进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高校,应摒弃不适应高校体育发展的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手段,使之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激活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盘活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体育管理质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对所有涉及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人员、财物、信息等实施有序管理,使工作得以更好地协调发展;从思想上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自主求知、自主锻炼、团结协作,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以及终身化;强调人的作用,尊重人的思想,设法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相关部门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管理方法,以弥补宏观管理上的诸多弊端,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采取目标管理法,将高校体育工作中处于各个层次的人员都纳入目标管理网络中,确保每一位管理者和实施者都认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充分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

总之,要想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内容进行长期改革,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就必须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2.2 体育设施的改建

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的硬件保障。目前全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院系的体育场馆建设;第二类是公办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建设;第三类是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的体育场馆建设。体育院系的体育场馆设施相对比较健全;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总体上来看,基本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但是也有部分综合院校体育场馆不健全,部分项目教师和学生去室外找场地上课,上课地点要依天气情况而定。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的体育场馆设施相对而言,就比较不乐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现况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针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问题,一直以来是体育教师工作热度和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提升的障碍。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匮乏,主管层不肯投入,忽略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有几项传统体育项目的场地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基本体育需求了,可这恰恰忽视了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和大学生体育心理的感受。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每天都能观看到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新闻,大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接受的体育信息越来越丰富,他们对体育项目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而作为高校在面对学校场馆少、学生需求高的现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但是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体育场馆的实际情况,一馆多用、旧馆改建。同时教育部应将高校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列为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评价指标,各高校应将体育场馆建设列为长远规划,建立阶段性场馆建设目标,制定出一套监管透明的场馆建设方案来有效实行。建议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应该对各省市高校给予一定比例的场馆建设资金投入,国家体育总局或和当地企业合作,减免企业相应税收以激励、鼓励地方企业投资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

2.3 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与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必须及时调整。就目前各个高校已有的教学模式来看,有的实施的是选项课制;有的实施的是主副项制;有的实施的是俱乐部制,总体看来都各有利弊。为了能让大学生意识到体育课对身体机能的重要影响,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按兴趣自主选课。整改后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下:体育课(大一体育素质必修课、大二体育自主选项课、大二到大四体育选修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以上体育教学模式足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各普通高校和体育院系可根据该校体育项目培养目标在时间和内容上进行适当调整。

2.4 教材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所选用的体育教材各不相同,因校而异,有的高校用的是体育院系的全国通用教材,有的高校用的是全国公共体育的通用教材,也有高校用的是该校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其教材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前沿性不一,总之教育部应该对各高校的校本教材进行权威验收和严格规范化管理,国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高校体育实体教材和网络教材进行严格规范说明,同时也要因地制宜。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按照大致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部分。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全面、比较专业、比较深入、比较系统;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求相对较低、内容较单一,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侧重点不同所开设内容有所不同。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内容大多都是优势的传统体育项目,只是奥运会项目的一小部分。

高校体育教材结构与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本着因校而异,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据大学生所处的特殊教育阶段,应该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心理需求。体育专业的体育课内容应该与世界接轨、与奥运会接轨。非体育专业的体育理论课内容应该侧重人体运动学原理、方法和世界体育文化的渗透,也要做好对外交流。体育实践课内容制定应该本着以下原则:体能课重点传授学生体育素质锻炼方法,优势体育项目要大力普及,新兴体育项目要敢于开展,特色体育项目要鼎力支持,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继承和发扬。最后建议所有的奥运会弱势体育项目可以按照院校基础和地域优势择校开展。

2.5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我国传统体育课堂上,体育理论讲授与体育实践示范是教师最常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部分常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教学中则使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认为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最可借鉴,它是以游戏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借助集体游戏对学生思维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各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以改善和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特殊设计的规则场景及难关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游戏中隐含的运动文化的体验,巩固和加强学生逐渐形成的运动认知。该课程对学生良好运动素养的养成、积极心理状态的调整及团队意识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4]。总之,高校体育课要想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教学目标,就应该想方设法认真地设计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任务要完成,用体育游戏来加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其中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意识、素质和能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才不至于对体育课感到厌倦,在游戏中学习才能体会到轻松和快乐。

2.6 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随着社会对人才高综合能力的普遍要求,只满足于本专业领域技术技能学习的教师,从课堂的组织管理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越来越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成功实践来看,能够运用管理学、组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个性化的、敬业的、服务型体育教师必然会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流[4]。因此,各高校应该给体育教师提供激励学习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制定出合理的教师晋升机制和评价体系,将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规划。

2.7 教学评价的改革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公平对待。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几乎是教师和学生互评,学生的考评成绩由教师主观来评定,学生也只是单一对任课教师的课堂展现给予主观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不但有失公平,而且也忽视了体育课过程本身对大学生身心的真正价值体现。高校体育课程不只是拿到相应学分就可以了,应该让大学生从体育课程中真正学到的东西体现在考核内容中,而不是由教师凭借单一的考核内容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和体育素质。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本着公平、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应该制定严格的阶段学习目标,阶段学习目标的检验由教师设计特定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快乐完成。完成目标的同学给予相应的目标积分奖励,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给予鼓励积分奖励。一学期制定3次阶段学习目标考核比较合理,期末不再另设考核时间,将学期阶段考核奖励累计就是学生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这种考核办法可以相对细致地掌握学生阶段学习情况,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便于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由学生和同行综合评定。

3 结语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侧重“人”的意义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展示的是人文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侧重的是终身需要、自主能力、人本意识,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健康意识、生命意义,建设的是方法体育、素养体育、能力体育。由此,可以认为,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 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所建设的不仅有身体运动的文化,而且有塑造、完善及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地讲授中西方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所以,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教材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任务要求和考评系统的改革[5]。

综上所述,该文提出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之处就是要求在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做到:体育教学管理要规范、体育场馆设施要保障、教学模式要调整、教材结构要人性、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方法要多元、教师素质要提高、教学评价要公平、激励机制要完善。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下,呈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发展理念,相信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定会形成可持续的创新体系,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爱平,黄明亮,沈茂金,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15(1):118-124.

[2] 郑婕.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创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24-1525.

[3] 尹萍,荆光辉.浅谈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探寻[J].当代体育科技,2011,1(3):76-77.

[4] 张晋峰,王满福.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7-90.

[5] 武军,杨海林.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面临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5):80-82.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改革创新新形势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