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6-05-3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草色质点沙漠

【技法导入】

《在沙漠中心》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是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如《在沙漠中心》一文就叙述了作者在遭遇飞机失事后的痛苦、绝望、平静、乐观的心理变化过程,很好地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生命的启迪。

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体会着作者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我们不禁钦佩他对自己在濒临死亡时的心理描写的准确、逼真。文章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依然能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传神地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具体来说,《在沙漠中心》中的心理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内心独白法。内心独白是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物的心灵进行自我对话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使人物能够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如:“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宁可死在内心的幻影里”这句话中,就写出了作者在飞机失事后痛苦绝望的心理。

2.动作细节法。如果在一篇文章中能灵活地进行各种有关动作的细节描写,就可以非常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这句话,通过三个动词“跑”“跪”“埋”,体现出了“我”异常绝望的心理。

3.环境烘托法。在文章中,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可以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在语言及结构上的美感;同时,还能生动形象地衬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这句话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上寒风呼啸的情景比作气势汹汹的骑兵队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内心感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4.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细读全文后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内心感受的变化过程是: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此时无声胜有声。”圣埃克絮佩里在这种严酷的训练下,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他向我们展示的人生意义、行动价值与心灵底蕴究竟是什么呢?我想,那应该就是战胜困难的信心吧。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身处困境时我们更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即学即练】

1.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回答后面各题。

(1)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工作。去学校报到那天,天空中下着绵绵秋雨。我用一根扁担样的树棍挑着棉被和一些书籍走出家门,鞋上不时粘着厚厚的泥泞,很沉很沉,脚步又不时地滑来滑去,每挪动一步都是那么艰难。我想,母亲从现在起,该对我放心了,该不会再那样目送我了。当我走出村庄,想再看一眼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时,我又一次看到了我的母亲,她屹立在村口,塑像般的凝视着我,一副想说什么的样子。那一刻,我真想大喊一声“妈妈”,然后投进她的怀抱。但我没有喊出,只是泪水如断线的珍珠般夺眶而出,和着雨水打湿了我的整个脸庞。(杨恩智《母亲的目光》)

结合语境,为选段中的画线句子补充一段心理描写。(200字左右)

(2)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韩少功《寻春》)

结合语境,从描写的角度出发,品味文中的画线句子。

2.下面是一位同学描写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但写得比较平淡,没有可读性。请运用恰当的心理描写,对这个片段进行扩充,但不能脱离语境。

示例:星期天的晚上,我一个人在家。黄昏的时候,起风了,树叶的沙沙声让我害怕。天渐渐地黑下来了,外面没有星光,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得到一阵奇怪的声音。我心里真是怕极了,想往外看却又不敢看,觉得屋子里也阴森森的。

猜你喜欢

草色质点沙漠
巧用“搬运法”解决连续质点模型的做功问题
惊蛰
沙漠之旅
春天,真的来了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清明为父上坟
穿越沙漠
质点的直线运动
质点的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