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贫困现状研究

2016-05-30徐杰

资治文摘 2016年2期
关键词:贫困现状研究

【摘要】2015年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了解目前的贫困现状,解决之道才能有地放矢。

【关键词】贫困;现状;研究

一、中国贫困人口规模

1.世界银行的估计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报告》估测,1985年,发展中国家有10多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低于37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中,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是:贫困人口(包括赤贫)2.1亿,贫困发生率为20%。该报告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的贫困人口将从1985年的11.25亿减少到8.25亿,10年减少3亿贫困人口。其中,中国贫困人口将从2.1亿减少到3500万,贫困发生率从20%下降到2.9%。世界银行在《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一书中,按1990年中国城市的绝对贫困线321元/人·年,农村的绝对贫困线275元/人·年计算,城市的绝对贫困人口130万,农村有绝对贫困人口9700万人。

2.中国政府和学者的估计

目前,我国对贫困人口规模的测算,由于具体测算的部门不同,所采用的测算方法和所依据的贫困线也有所不同,因此公布出来的贫困人口规模是有差异的。

对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根据1995年国务院农研中心提出的贫困线:户人均口粮200公斤,户人均收入200元的贫困标准。一类规模是:1985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02亿,贫困率为12.2%。另一类规模是:1985年底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25亿,占当时农村人口的14.8%。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确定的1988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线—户人均收入260元,测算出198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2亿,贫困率为13.%9。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国家统计局利用199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调查资料进行测算,初步估计,当时中国城镇约有370万户,1200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这些城镇居民户年人均收入为1059元,比全国年均水平低54.7%,年人均消费支出1183元,收入低于支出124元,这些家庭将全部消费性支出的三分之二用于食品消费。胡鞍钢根据各种统计指标测算,估计出1997年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具体分布是:(1)全国城镇最贫困职工约300万人;(2)最贫困退休人员500万人;(3)最困难居民300万人;(4)全国城镇最低收入困难户为580万户,合计人口为2100万人,约为城镇总人口的2.5%—5.0%。四项全部加总,全国城镇贫困人口超过3000万。

3.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

根据世界银行《中国:年代的扶贫战略》估测,1990年中国有130万绝对贫困人口居住在城市,有9700万绝对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城市的绝对贫困发生率为0.4%,农村的绝对贫困发生率为11.5%,城市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 1.3%,农村占98.7%据此可以推断,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

4.中国贫困特征

中国贫困问题最重要的特征:首先是区域性,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次是民族性,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三是贫困人口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布的是不平衡的;其四是制度性,即制度是造成中国贫困的重要因素;其五是长期性和复杂性,即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贫困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它需要经过几代甚至几个世纪不懈的努力才能解决。

三、中国贫困的形成原因分析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为主导的综合转型时期,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

1.自然原因

自然条件差是造成贫困的前提性原因。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矿藏等加工工业的自然资源。对我国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2.社会历史原因

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同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经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应该说,这种观点用来解释中国的贫困更具说服力。首先,旧的社会形态,文化传统积淀下来,并在相当程度上仍支配劳动者的一些旧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对社会生产发展起顽强的抗拒作用;其二是在落后民族和地区,教育这种通过文化科学知识传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而且往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怪圈:(落后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低→不重视教育→文化素质更低;其三是即使在改革开放的20余年,由于种种原因,除农村大面积贫困外,还有多达几百万的农村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至于近年来新近加入贫困大军的城镇失业队伍,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突出,这种贫困固然有其现实的因素,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贫困是一种历史的贫困,他们依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梯形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贫困人口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

4.家庭和个人原因

一方面,从家庭结构来看,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在发达国家,单亲家庭往往成为政府救济或援助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从个人因素来看,孤寡老人和孤兒,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无依无靠或因无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极低,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

5.失业原因

劳动者在就业竞争中失败而被迫失业,意味着丧失了收入来源,失业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政府对城镇贫困群体的救助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即由传统的救济对象转移到失业、下岗职工家庭。

6.制度性原因

“落后”不仅仅表现为落后地区的一系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指标低于发达地区,还表现为落后地区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落后与发达地区。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落后”也表现为落后地区在体制改革方面落后于发达地区,而这点恰恰是落后地区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7.科技力量方面的原因

现代市场竞争直接表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间接表现为技术力量的竟争。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领域中起支配性作用的原理之一。科技力量薄弱不仅使现有的产品和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而且使大量的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8.收入分配原因

收入分配对贫困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业分配不公与分配要素发生变化两个方面。导致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如企业因效益不良而发不出工资或拖欠工资,一些亏损、倒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得不到保障(如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统计公报,1997年底全国共拖欠养老金30亿元,家庭或个人投资失败而陷入困境,因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赌博、吸毒等沦为贫困,等等。

作者简介:徐杰(1990年生),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贫困现状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