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关系

2016-05-30王秀娟

资治文摘 2016年2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关系

王秀娟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更加密切联系群众,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理清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二者间的关系,对了解人民群众心声、解决民生问题、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发展历程和作用三个方面着手,探寻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关键词】协商民主;党的群众路線;关系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党就一直秉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就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最新实践形式,是我党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

一、从内涵角度,看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二者之间的关系

1.西方协商民主的内涵

协商民主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开始,便在西方政治思想界得到了长足的重视和被研究。最先提出协商民主概念的约瑟夫·毕塞特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审慎的民主,合理的公共政策需要能够就‘共同体长久和总体的利益形成集体协商”。米勒认为“当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过程而达成,其中所有参与者能自由发表意见并且愿意平等地听取和考虑不同的意见,这个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性质的”。科恩提出:“协商民主意味着一种事物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所支配的团体”。

2.中国学者对协商民主内涵的认知

政治学家俞可平认为,“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中央党校校长李君如认为,“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的决策体制或理性的决策形式,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倾听别人的观点,包括对道德问题提供协商的空间,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陈家刚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其中,参与公共协商的公民是平等的、自由的,他们提出各种相关的理由,说明他人,或者转换自身的偏好,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在审视各种相关理由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3.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关系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由“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两方面构成,目的是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诸多学者对协商民主内涵的有关理解可以看出,协商民主是政党、政府、公民、社会团体、利益集团或其他团体性组织就某一政策问题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和谈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群众路线是党或政府从人民群众中了解和发现问题,并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的一种执政手段。群众路线的主体,除了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之外,广大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群众路线与民主集中制相近,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民主协商的性质,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参与协商的团体性组织,而这些团体性的组织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成员,所以协商民主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根本上它们是一致的。

二、从发展历程看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关系

协商民主起源于西方三权分立的选举民主政治体制之上,在我国协商民主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2012年中共党的十八大指出,协商民主制度是一个广泛、多层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了主要协商渠道、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和协商目的,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制度的正式确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制度的提法,并且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特有的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在政治领域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60项重大改革中,系统阐述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机制以及具体的实现渠道和形式。而党的群众路线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最初原型是“民本思想”,自1921年我党成立以来,就一直走群众路线,协商民主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协商民主不仅在我党历史发展中与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不仅本身就高度契合,而且与我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高度契合。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有利于在新时期丰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又能使实践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最终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从影响和作用角度,看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关系

拉瓦德斯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它尤其强调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辨别所在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也就是说,协商民主可以使个人意愿充分表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协商过程中,人们会对自己的需求、利益与他人的需求、利益进行权衡,从而达成意见的一致。这样出台的公共政策将更加具有集体约束力。“协商过程的实质以理性为基础,以真理为目标。公共协商结果的政治合法性不仅建立在广泛考虑所有人需求和利益基础之上,而且还建立在利用公开审视过的理性指导协商这一事实基础之上”。当政策是在经过人民群众充分讨论、相互协商之后出台和执行,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阻力,这将大大减少社会纷争、降低行政成本。协商民主的出发点与群众路线出发点一致,都是从人民群众需求与利益的出发点。

公民在参与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意识到甚至承担起自己对于公共利益的应当负有的责任。群众路线的过程可以使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发现群众的难处,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从而改善自身不足、降低腐败的可能性,并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在党内外发展协商民主,开展群众路线,改变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使群众路线继续成为党不断汲取政治合法性的政治源泉,才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契合,有利于畅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化解社会危机,促进政府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利益、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从而提升政府社会服务能力。正确认识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关系,有利于我党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为民服务,进行决策,从而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民主性,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林尚立.协商民主制度开创政治建设新境界[J].求是,2012(23)

[4]王进芬.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5)

[5]任梦娥.协商民主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J].新西部,2013(21)[6]方刘松,曾宪亢,蒋建新.互契、互济与互生: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的关联性研究[J].求是,2014(10)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关系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让政协成为探索“协商民主”的主角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