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钱

2016-05-30房亚宁

未来英才 2016年21期
关键词:钱币货币汉语

房亚宁

摘要:汉语是千年历史文化沉淀而成的瑰宝,我们可以透过它管窥人们色彩斑斓的生活场景,甚至人们的理念信仰。钱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它在我们汉语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通过分析汉语中存在大量钱币词语及其发展演变,将汉字的魅力、钱币历史、人们钱币心理等等一一展现。

关键词:贝货币钱演变

陈寅恪先生指出:“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一部文化史。”汉字这种表意文字,不论是字形,还是选词用语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由汉字形体和意义来了解人们的生活和哲思古已有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和纸币的国家。货币的发展演变深刻的反映在了汉语词汇中。通过关于“钱”的词汇,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轨迹和古人的经济生活。

一、“钱”的演变统观

殷商之前,先民在经济生活中多以物易物,比如:牛、羊、兽皮、五谷、布帛、珠玉、龟贝等。钱币的主要词汇有“货”“币”“贝”。我们比较熟悉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是这一时期钱币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第一种金属铸币,就是铜贝。随着海贝退出流通领域,“贝”作为钱币名称的用法消失,而“货”与“币”逐渐同义联合为双音词沿用至今。但是,贝作为一种钱财的观念却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中,至今,带有“贝”字旁的汉字仍多与钱财有关。

殷商至战国末期,钱币种类纷繁,有“刀”、“布”等。这一时期的钱多是由金、银、铜、铁等铸成,外形仿照一定外物。比如,刀币仿照刀削,布币仿照一种农具。这一时期仍然使用贝币,但多是铜铸的。并且开始出现圆钱。

秦汉至隋,“钱”作为最为常用的钱币统称而大兴其道的。秦始皇时期,为巩固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开始使用外圆内方的半两钱。这种半两钱不仅美观,而且便于辨认和携带,这种形制被历代沿用,直至清末。半两钱开启了记重货币时期。这些钱都是以重量命名,比如三株钱,五株钱。其中五株钱流通于汉隋时期。

唐至北宋为纪年宝货钱币时期。所用之钱,往往铸明皇帝年号,称“年号钱”或“宝货钱”。唐代,我国经济一片繁荣,唐高祖废五株钱,行开元通宝,但仍仿效汉代标准五株钱。宋代经济空前繁荣,盛行钱币纪年制度,并且钱币往往有很高的艺术性。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产生于宋代。随着纸币的使用,“票”“钞”成为近代常用钱币词语。明中后期,银子成为最重要的货币,随之,“金”“银”“铜”也很早就作为货币名称进入汉语体系。之后,双音化为“金子”“银子”长期使用。

二、具体钱币词语演变

1、我们最熟知的“钱”。《说文·金部》释“钱”曰:“钱,铫也,古者田器,从金,戈声。”在封建时期,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农具的“钱”,代表着生产力和财富,很可能最初只作为农具参与交易,以后逐渐与贝并行,成为一种货币。《史记·平准书》说:“或钱、或刀、或布、或龟贝”。这里的“钱”在演变中语义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泛指意义上的的钱。许慎《说文》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里“泉”是“钱”的早期称谓,后来转称为“钱”:《周礼·地官·泉府》贾公彦疏:“泉与钱,古今异名。”韦昭注:“古曰泉,后转曰钱”。

“钱”与“泉”语音字意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音上,二者声母韵母都相同。语义上,“泉”不仅有“钱”意,似乎还寄托了人们的某种愿望。古人取“泉”有流布广远之意,以假借之法,将货币称为泉。“泉”源于周,秦统一货币后行钱。后王莽称帝,因忌恶刘氏,且钱文有刀有文,碰巧能组成“刘”字,故下令推行“货泉”,又由“钱”改称“泉”了。现在,“泉”作为货币称谓已消失很久,甚至现代很多人都不曾察觉到它的存在。

2、影响最深远的“贝”。“贝”,甲骨文写作象海贝形。作为上古流通货币的名称,传世史料是有记载的:孔颖达:“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贝是行用之货也。”除此之外,郑玄也有笺注:“古者货贝,五贝为朋。赐我百朋,得禄多,言得意也。”种种典籍佐证,贝是夏殷以来流通的货币。但自周朝起,“钱”代替“贝”成为主要货币。至秦,一统货币政策,废止贝币,通行钱币。之后,历代皆沿秦制用钱币。汉朝以后,贝不再作为货币,但由于“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名称,是远古财富的象征,故我们现在能见到大量从“贝”表与钱相关的意义的词,如财、贾、赋、贸、赐、贻、赊、费等等。许慎《说文解字·贝部》一共收释了62个以“贝”为义符的汉字,其字义都表财货、财富义。可见,“贝”作为钱币名称对汉语影响之深远。

3、“货”和“币”。“货”最初不是钱币的名称,其意义主要指金、玉、珠、宝等财物。唐代孔颖达解释:“货者,金、玉、布、帛之总分。”“币”,《说文》训为“帛也”。可见,古时货是货,币是币,虽是财富,但并不直接表示钱的意义。到什么时候“币”才逐渐成为重要支付手段,而有了“钱”的意思了呢?上古,诸侯朝见天子时,需进献“六币”:玉、马、皮、圭、璧、帛。春秋战国时期,布帛被频繁的交换使用,逐渐有了支付职能。“币”逐渐脱离了“布帛”的意义,而“钱”的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在古籍中的记载也多了起来。《国语·国语》中说:“古者天灾降庚,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管子·国蓄》:“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这里的“币”,明显是作为钱来使用的。到了秦始皇时期,统一钱币政策,以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这种“币”,就是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了。颜师古注:“凡言币者,皆所以通货物,具有无也。故金之与钱,皆名为币也。”这说明,币与货同义。到现代,我们还有“人民币”的称呼。

货与币略有差别,货侧重指金、玉、珠、贝等天地之间自然所生成的宝物。而“币”最先指具有相当价值的帛,又引申为礼物的统称,随着发展,成为与“货”一样的古代钱币财物的统称。货币一词联合使用应始于汉代,《周礼》规定,诸侯朝见周天子,必须同时纳“货贡”和“币贡”。既然礼仪上必须同时使用二者,说明,货和币,和而不同,两者都代表着财富,但显然有所区别,不能互相代替。因此,这一时期史料中很难找到货币连用的例子。汉以后,“货币”一词才开始连用,并屡屡出现,唐玄宗早期的宰相张九龄说:“古之为钱,将以通货币。”此二处之“货币”与现代所称呼的货币的含义已相当接近。到现代,“货币”已上升为经济专有名词,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

汉语以书面的、口头的形式保存了丰富的钱币词语,它们不仅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为我们了解古人的经济生活提供了契机。钱币词汇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钱币货币汉语
学汉语
钱币翻倍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古代的货币
组合钱币
古代的货币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