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2016-05-30申永富

资治文摘 2016年2期
关键词:明治维新传播

【摘要】明治维新的成功推进,其学习西方并多有创获的维新思想以一种强势近代化范式的姿态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给与其隔海相对的同样遭受殖民枷锁和封建禁锢的晚清中国提供了发展和改变的新思路。本文拟从维新思想传播的角度,解读日本风俗类书籍和日本明治维新思想相继传入中国的情况。

【关键词】明治维新;维新思想;传播

明治维新是日本资产阶级领导的、中下级武士为主力、下层民众广泛参与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归大政于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改革,并卓有成效,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与其隔海相望的中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艰难行进,他们将每一次思想上的收获都付诸中国的政治实践,及时且必要的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向。因此,从思想层面上来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日本维新思想在中国人被动与主动的纠结的情绪中传入中国。

广义上的明治维新以1868年成功倒幕、新政始行为开端至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而终结,历时近三十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为总目标,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与此同时,明治政府积极拓展国外市场,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后又订立通商章程,互开口岸,进行贸易,为两国的相互往来和增进了解提供了便利。1874年日本侵台,这给中国人的震惊超过了两次鸦片战争,“蓑尔小邦”竟敢侵侮“天朝上国”,中国人对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正是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耻辱感和日趋强烈的复仇意识,迫使中国人在“轻日”情绪下也不得不睁眼看日本及其正在进行的明治维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明治维新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不大,因为当时“中体西用”思维指导下的中国主要是向英法学习,他们排斥其他外来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这必然导致明治维新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受阻,但另一方面,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推进,特别是1874年日本侵台之后,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学习与了解日本的必要性,于是开始抛弃过去“舍近求远”向英法学习的做法,转而向日本学习,这实际就开启了中国向日本学习的进程,这算是中日学习交流史上的一次逆动,因为长期以来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早在唐代,日本派出了众多的遣唐使来到中国,接受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培养,回到日本后大力的推广和传播,现在变成了中国向日本学习。学习日本,势必先了解日本。中国驻日使馆的设立为中国人东游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联翩东流,耳闻目睹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情况,留下了一批介绍日本情势的、代表中国人对明治维新最初认识的著述。如陈其元的《日本近事记》、金安清的《东夷考》、李圭的《东行日记》、何如漳的《使东述略》、王韬的《扶桑游记》、王之春的《东游日记》以及李筱圃的《日本记游》、陈家麟的《东搓闻见录》等等,据统计,自明治初年到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出版的有关日本情况的书有23种。

中国人向日本学习并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影响的举措,是明治维新时期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明治维新初期,由于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思想启蒙时期,其代表人物福泽谕吉、加藤弘之和西周,以及因成立于明治六年而得名的启蒙学术团体“明六社”。他们以批判、清算封建的意识形态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为己任。之后,随着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又出现了中江兆民、大井宪太郎和植木枝盛为代表的自由民权运动理论家。二十世纪初期,早期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界利彦等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黄遵宪在1885年撰写的《日本国志》中说:“福泽谕吉始译刊英文,名西洋事情,世争购之”。后梁启超有在《论学术左右世界大势》一文中指出:“福泽谕吉著书数十种,专以输入泰西文明思想为主义,日本人之知有西学,自福泽始也。起维新改革之事业,亦顾问于福泽十而六七也。”从介绍思想家出发,他们的思想也先后传入中国,加藤弘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中江兆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中国传播,特别是戊戍维新前后,他们的著作被翻译到中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智书局,其先后翻译出版了《福泽谕吉丛谈》、加藤弘之的《天则百话》、中江兆民的《理学钩玄》。他们的思想无疑给处于苦闷和彷徨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一线光亮和希望,他们负载儒家知识分子“治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政治勇气,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思想上的收获运用于中国政治实践,影响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程。

随着维新思想在中国传播,明治维新所倡导和推行的西方政治道路的确给中国树立了榜样,从思想意义上,中国也确实提取了明治维新中的思想元素,在百日维新前,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这些思想在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中发生作用,从思想精英到普通民众都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日本选择的近代化范式,從而为中国近代化的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章扬定.黄遵宪的明治维新观及其思想表现[J],广东社会科学,1995(3).

[2]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M],钟叔河辑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72.

作者简介:申永富(1979—),历史学硕士,湖南邵东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明治维新传播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一十三)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着色”历史画面,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历史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以“明治维新”为例
明治维新前西方军事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