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的融合

2016-05-30杨延霞

未来英才 2016年21期
关键词:健康德育心理

杨延霞

摘要:在高中生中,心理压力大是最普通的现象,有些学生患得患失,如果不正确疏导,容易产生偏执情绪,一旦考试不理想,就会精神崩溃。这种现象在高三更加明显,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尤其是高三德育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

一、高中德育教学的特点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提高道德素养的途径。高中德育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从年龄上来看,高中生是少年向青年转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但对于社会还是了解不够。尤其是当前网络发达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时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还要抵制不良的价值观。

目前的高中学生在生活上还没能完全自理自立,一直被父母庇护着,在为人处世方面没有什么经验,与人相处也比较少,但他们读完高中就要开始进入大学学习,要开始自理自立,还要与他人相处,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这些生活方面的道德知识都要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平稳过渡。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还是将分数看得比较重,为了考到理想的大学,家长不予余力,想方设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有的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人生如果考不上理想大学就是失败的。为了这个目标,很多学生牺牲了自己的爱好,休息时间甚至睡眠时间。每一次测试都战战兢兢,只能多不能少。一旦成绩下降,很多人都万念俱灰。针对这种现象,在德育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生活,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还要让学生正视上大学的目的,上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加深层次的知识,不是铁饭碗的保证。

在高中生中,心理压力大是最普通的现象,有些学生患得患失,如果不正确疏导,容易产生偏执情绪,一旦考试不理想,就会精神崩溃。这种现象在高三更加明显,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尤其是高三德育教学的重点。

二、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的需要。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和上世纪相比已经有较大的变化。在家庭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上世纪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三四个孩子,孩子之间可以结伴玩耍,可以互相交流。因而当时的孩子不存在心理疾患。而独生子女从小虽然备受呵护,但家长满足的是他们的物质需要,作为孩子,他们的精神愉悦就是和同龄人交流,而独生子女缺少的正好是这一点;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多是通过小伙伴在一起玩耍体现发掘的,但独生子女因为被溺爱,很少外出和同龄人交流,总是在家独自看电视,玩玩具。特别是城市孩子,这样的现象更加严重。

上世纪的孩子从小就会被家长教育,帮助干简单的家务,这样的环境影响,孩子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在劳动中还容易和别人合作,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但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送到不同的兴趣班学习,在他们眼里,读书成为从童年到青年最主要的任务,因为投入太大,加上家长的反复教诲,使孩子产生紧迫感,如果不读书,前途将不堪设想。

就因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这种生活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目光狭窄。到了高中,因为高考在即,多少年形成的焦虑感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德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学生的需要。

2、社会环境的需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的高速发展,社会上的道德观念也严重困扰着高中学生。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很多人将成功和富裕划上等号,认为有钱就是成功。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良好素质不重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成功人士并非是努力读书获得成功的,这就使高中生对自己的努力产生疑惑,读书好和成功到底有多大关联?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只要学习上受到挫折,他们就会彻底失望,干脆放弃读书,直接闯荡社会。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在高中只顾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道德教育严重不足,又不会友好与人相处,将自己在家庭中唯我独尊的心态带到校园里,见到别人优秀就嫉妒,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就会不顾一切地进行疯狂报复,丝毫不考虑后果,这几年,我国高校发生过多起伤人、杀人事件,关键就是学生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因此,在高中阶段利用德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将来进入大学做准备。

三、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式

高中德育教育并非德育老师的责任,是学校和所有老师的责任。

1、教师方面的任务。在高中教学中,不同科目的老师在教学中都将抓成绩放在首位,忽视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学,这主要还是我国一贯实行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在我国各阶段教学中,德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有专门的教师。但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没有积极促进作用。因为德育属于人文素质,需要从不同的学科中来吸取优秀经验,因此每一个老师都有道德教育的义务。

由于高中生的特殊地位,尤其是高三学生,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因此在教学中,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要道德修养和疏导心理压力作为教学任务,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指导,教育他们如何面对逆境,以及走进大学校园后,如何与人相处。

在德育教学中,班主任、语文教师和政治教师担负的任务更加艰巨,要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语文中的优秀文章,以及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2、学校的任务。在传统观念中,高中是培养大学生的基地。在当前形势下,作为高中学校,应该要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过去所说的人才是单一的“高分人才”,这种人才很多适应不了社会变化。因此要培养更多的“能人、强人”,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在这个理念上,学校应当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心理也会越来越健康。

猜你喜欢

健康德育心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心理感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