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夏计量起源

2016-05-30杨宇荣李建中

资治文摘 2016年2期
关键词:计量

杨宇荣 李建中

【摘要】中国的计量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伏羲女娲的时代,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女娲执规“度天”,伏羲执矩“量地”,规矩决定宇宙方圆,赋予人类权衡的智慧,我国四五千年以前,征收税赋,发放俸禄,兴修水利,建造城垣,制造兵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等等,都离不开计量技术的保障,对此,历代统治者都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把计量作为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来对待。

【关键词】计量;天圆地;方度量衡;规矩和准绳;秦权

计量: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计量涉及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试验。国内外贸易及人民生活、健康、安全等各方面,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计量在以往度量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长度、温度、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化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等各种专业,形成了有关测量知识领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计量学。可以说凡是为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準确可靠的一切活动,均属于计量的范围。

中国的计量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伏羲女娲的时代,据说伏羲女娲是中国人类的始祖,如同西方的亚当、夏娃。下图是在新疆阿斯达那唐墓出土的麻本彩绘,画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以手搭肩,蛇尾相交,伏羲左手执矩(有墨斗),女娲右手执规,二人上方有日轮,足下有月轮,星辰环绕。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女娲执规“度天”,伏羲执矩“量地”,意味着世代绵延中,规矩决定宇宙方圆,赋予人类权衡的智慧,这样的造型已成为图腾,广泛的存在于汉砖、唐画中。如果你说这是神话传说,我们也不反对,同时我们要指出的,科学来源于哲学,哲学来源于神话。另外还有一点是公认的,伏羲创立了八卦,从概念上讲那是中国在出现文字之前,标示方位、预测天气的再早的计量器具。

我国四五千年以前,征收税赋,发放俸禄,兴修水利,建造城垣,制造兵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等等,都离不开计量技术的保障,对此,历代统治者都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把计量作为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来对待,政治家们认为推行划一的度量衡制度,谨慎法度宽严,天下的民众就会遵从国家的法令,服从君主的的统治,故宫太和殿和乾清宫前,分别摆设着鎏金铜嘉量和日晷,用这两样计量器具庄严地展示着帝王的统治权力。

据说皇帝与蚩尤作战,遇大雾迷失方向,风后设计大家动手发明了指南车。

同时《隋书-天文志》里记载了“昔皇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也就是说皇帝发明了漏刻,东汉以后日误差能在一分钟以内。到北宋沈括漏刻误差小于10秒。

黄帝第六代玄孙大禹,治理水患时,使用了“规矩和准绳”等测量工具,他走遍各地,根据计量结果,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应用这些测量大地的计量工具划分九州,完成了建国大业。并且“丈”这个词就是大禹发明的计量单位,用来丈量土地。《荀子·礼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淮南子-说林训》“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比有差,尺寸虽齐,必有诡。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用规矩准绳者,亦有规矩准绳焉。”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度量衡器具和量制已基本齐备,商代的牙尺,春秋晚期楚国的木衡铜环权的精细天平都是典型代表。孙武以亩积的大小预测了晋国六卿的兴衰顺序,齐国的田氏把改革量制作为手段,夺取了姜氏政权。

秦权。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标准量器“商鞅铜方升、秦权秦量”等等,并规定测量环境条件和测量允许误差。关于秦权的最早记载见于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书正》,认为秦权就是秦时秤权。

新莽嘉量,新(王莽)始建国元年颁行的标准量器,以龠(yuè)、合(gě)、升、斗、斛(hu)五量具备,故名嘉量。正中的圆柱体的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截为合,下截为龠。器外有铭文,分别说明各部分的量值及容积计算方法。

《三国演义》中,曹操帅大军攻打袁术的寿春城,久攻不克,军中缺粮,曹操授意管粮官王垕以小斛分发粮食,引起将士不满,事发后,曹操以克扣军粮罪诛杀了王垕,以此激励将士分发作战,终于攻克寿春,这个故事证实汉代已有计量立法,即使军需主管,利用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损害消费者利益,也要受到法律制裁。

计量是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手段。国家法典的关注对象、科学技术进步的要素。可见我们祖先对计量的重视超过了现代,原因在于他们赋予计量超越其本身的政治含义,使其成了统治者行使权力的象征。

作者简介:杨宇荣,女,1969,烟台大学毕业,济南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工程师。

李建中,男,1966,山东大学毕业,济南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工程师。

猜你喜欢

计量
航空工业计量所60年发展史的回望与传承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计量与测试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