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时期帝王墓葬特点探析——以安阳高陵为例

2016-05-30胡伟

资治文摘 2016年2期

【摘要】三国时期的帝王墓葬虽然多继承汉制,但因为时逢乱世,普遍呈现出简化和承上启下的特征。本文就是以安阳高陵为研究点探寻这一时期帝王墓葬的特征。

【关键词】安阳高陵;薄葬;疑冢

一、三国时期墓葬特点

三国时期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在中国古代,大部分帝王都采取厚葬,这很大程度上与“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观念有关,还有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

这一时期魏、蜀、吴三国帝王墓葬不论是墓葬结构还是随葬器物虽然与汉朝有相似的地方,但都在形制等方面有了新变化,特别是规模都有简化的特点,也多采用了券顶的形制。

二、安阳高陵的特点

安阳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城北城西12公里处,一般认为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

曹操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少有的薄葬派,他生前就反对厚葬,遗嘱中明确说死后有“三不”: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并用《终令》、《遗令》的文字形式确定。其子曹丕也受父亲影响,颁布了《终制》,表示要以尧、禹二帝之葬例作为自己的样板,禁止厚葬,以达到“忠以利君,不爱以害亲”的目的。

高陵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甫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墓道为斜坡状,上宽下窄,两壁分别有七个台阶,逐级内收。墓道两边有9对南北两两对称的磬形坑,每个磬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并各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长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

墓门为砖砌双券拱形门,内有墓门,外有三道封门墙封闭。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门墙为错缝横砌,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甬道为砖砌券形顶,青石铺地。墓室为砖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方形,四角攒尖顶,青石铺地。有南北两个侧室,其中南侧室为圆券形顶,北侧室为四角攒尖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后室为四角攒尖顶,有南北两个侧室,均为圆券形顶。

三、高陵的真伪与三国时期帝王墓葬的相关性

关于曹操墓地的争议古已有之。因为曹操安葬时没有封土建陵、随葬品也不多,数百年后,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

从正式史料上可以发现,曹操当年不是秘葬,时人都知道曹操下葬议程是公开的。曹丕《为武帝哀策》中详细記述了其父曹操出殡时的场景。这说明,曹操在殡殓时有整套礼仪,搭起了高高的灵棚,送葬队伍齐整,出殡时更是有大排场,灵车是上饰羽藻的车,前排列有送葬的持节、挽歌、鼓吹、幢、麾、曲盖的人员,旁边还有执武器仪仗的介士等,送葬队伍浩浩荡荡。据《全唐文》(卷十)中《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路过邺地时曾拜谒过高陵,并亲撰祭曹操。

2009年12月底,高陵在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并给出了六个依据佐证。然而,很多人对曹操是否葬于安阳、高陵的主人是否是曹操依然很有争议。比如倪方六的《三国大墓》中就对曹操墓的真实性、地址表示强烈怀疑,坚持认为曹操墓是“被出土”。此外以《西高穴密码》一书作者尹国兴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甚至认为,高陵的主人应该是是曹魏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奂。

不过虽然高陵的争议不断,仍然有很多证据足以显示它的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并且符合三国特别曹魏时期帝王墓葬的特征。

首先,墓葬整体样式、规模符合三国时代曹魏帝王墓葬的时代特征。高陵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其墓砖为特制的大型墓砖,和洛阳邙山上发掘的东汉大墓墓砖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结合出土陶器、东汉五铢钱、画像石内容等多方面证据,专家们一致认定其为东汉晚期到曹魏大墓,而曹操逝于220年,正是这一时期。墓葬规模来看,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宽度是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墓的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为帝王级别,与其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符合曹植《武帝诔》中的描写。墓室整体规模宏大,气势不凡,也符合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特征。这一时期的其他主要墓葬如湖北襄阳城曹魏多室墓、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均符合“砖室,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几部分组成,通常在甬道或前室的两侧分别有侧室或耳室,墓道基本为长斜坡,甬道为拱券,主墓室平面呈方形”等曹魏墓的基本特征,印证了高陵所处于的历史时代。

其次,高陵中发掘的文物文字与历史记载吻合。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丙申,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四月,曹操被汉献帝加封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逝世后,谥“武王”;同年十月,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此后曹操的称谓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称谓从魏公、魏王、武王直到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在高陵出土的文物中,多处石枕、石碑上都刻着“魏武王”,如著名的“魏武王常用慰项石”和“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石牌(由于其断开为两截,分两次出土),信息准确,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这上面的文字能够说明这里的墓主人就是曹操(不过如果是“魏武帝”这种说辞的话,这个墓就是假的,因为曹操去世不久开始下葬时其子曹丕给他的尊号还只是“魏武王”,“魏武帝”是半年后接受汉献帝“禅位”后才有的称号,此时曹操已经入土为安。)。

最后,墓穴内外部特征与曹操生前薄葬遗嘱以及曹魏时期墓葬特征相符。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高出整整10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或立碑迹象,符合曹操遗嘱中“不封不树”的要求;此墓葬虽规模庞大,但出土的陶器都是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的普通陶器,符合“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原则;其随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只有圭和璧等礼器,且均为石质,符合《遗令》中所规定的要求。此外,曹丕以“古不墓祭、皆设于庙”为由毁掉了高陵的地上殿屋,并且将车马、衣服归还到厩府,以避免被盗掘。这在曹丕为自己准备的首阳陵(也叫寿陵)的建造过程中也有体现,他下诏取消上陵礼仪,而是“以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并将诏书藏在宗庙、副本分藏尚书、秘书等机构,成为直到曹魏政权结束一直延续的制度,而高陵与这些特征均颇为吻合,故可确认其所处时代为曹魏。

四、结语

对古代墓葬特别帝王墓葬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对墓葬各要素进行综合、细致地分析,理清其时代、地域特征,还需要熟悉周边地区的同期墓葬情况,此外,还要掌握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国时期的帝王墓葬处于向汉制向晋制逐步转型的重要阶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郊的安阳高陵作为这一时期墓葬的最主要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且因为墓主生前的传奇经历在身后也成为历史界的一大谈资。尽管对于安阳高陵的真伪、墓主在史学界仍然有争议,但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它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这座墓葬是研究三国时期帝王墓葬的重要对象,在中国古代墓葬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2](唐)房玄龄等《晋书.宣帝纪》中华书局,2000

[3]倪方六《三国大墓》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魏)曹操、曹丕、曹植《三曹诗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10

[5]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

[6]尹国兴《西高穴密码》齐鲁书社.2013

[7]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姓名:胡伟出生年月:1990年6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苏常熟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原名苏州科技学院)石湖校区研究方向:区域社会文化史。

注释;

[1]《终令》与薄葬有关的主要内容有“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2]《遗令》与薄葬有关的主要内容有“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3]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上(酒)脯(米长)糒之属,(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前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裳,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4]在《终制》中,曹丕认为“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

[5]曹丕《武帝哀策文》“卤薄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廷,陟彼山阿。”

《全唐文》(卷十)《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6]倪方六认为,西高穴墓葬中出土的东西,没有一个是“惟一”的,都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释。比如“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这是认定墓主是曹操的关键东西,但恰恰是这件东西透露出,墓主一定不是“魏武王”本人。常理而论,“魏武王”是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写上名字再随葬的。曹操更不会,他惟恐别人找到他的墓。

[7]尹国兴认为,高陵的真正墓主人不是曹操,而是魏元帝曹奂。他在《西高穴密码》中从遗物、地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高陵出土的各种文物进行比对,认为墓主人应为曹奂。这种说法也成为一家之言。

[8]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也就是说曹操是先被封为“武王”,再下葬,然后才有“武帝”之号。

[9]选自《三国志卷一魏书一纪第》中: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10]选自《晋书.礼志》:“至文帝黄初三年,乃诏曰:「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系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文帝自作终制,又曰「寿陵无立寝殿,造园邑」,自后园邑寝殿遂绝。”

[11]选自《三国志.魏书.魏文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