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的“教”与“学”

2016-05-30杜容

未来英才 2016年2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

杜容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它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演绎每一堂课的精彩。

一、钻研教材,备准学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尚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只能对他们进行一些具体形象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和能力较之低年级学生都有所提高,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学法指导也应有一定的提高,要教会学生读懂课文,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和句子,逐步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互动探究教学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由于知识较枯燥,且涉及范围较广泛,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加到课堂中,需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互动探究式学习。创设合理语文课堂情境,吸引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教学。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且对课文中的内容很陌生,并无直观的感受。这就需要应用多媒体设备将桂林山水景观展现在校学生面前,多媒体能够动态、直观地显示山水景观,使学生置身于画卷中,并带着憧憬进入课文学习中,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具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朗读,教师认真听学生朗读,发现学生存在读音不正确问题,给予纠正,但态度要肯定,避免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师的“讲”

把语文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如采取自学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由全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凭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自学。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立讨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例如《阿Q正传》一课,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以“阿Q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查询“鲁迅研究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又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优化学生的“练”

课堂教学不能光讲不练,而要讲练结合,练的内容最好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就要优化学生的“练”。通过“练”来巩固知识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仍举《项链》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玛蒂尔德这个艺术形象之后,布置学生给课文续写结尾,这是一种扩展性练习,既可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也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在平时一定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接近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教导学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减弱;最后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完全消失。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以教导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扶——放,这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的,这是将其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具体的转化过程有三个阶段:教学阶段、引学阶段、放学阶段。

1、教学阶段。就是教师教,学生仿学。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将教材读通、读顺、读懂。从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思考的习惯。

2、导学阶段。就是教师由教转化为引,其着力点是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是通过设疑来实现,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教材,让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设疑应有启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

3、放学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教材与思考的能力了,基本上可以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这是“从教到学”“从扶到放”的培养结果,学生一旦进入独立学习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这是施行“六模块”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

以教导学是先教后学的应然要求,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故“六模块”教学模式的推进不仅是小学高年级的事,中低年级应该打好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慧.浅论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衔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5):328.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