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导入技巧之我见

2016-05-30董新红

未来英才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新课导入探讨小学数学

董新红

摘要:随着教材的改进、教师理念的不断更新,引入的方法也是变幻莫测、多种多样。数学问题、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小故事、小谜语、模型、图片、影像资料和多媒体等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对我在数学课上的引入总结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探讨

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谈话、启发讲解、以旧导新、设疑激趣等创设情境。也可以借助音乐图片、录音、视频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体,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供特定的情境。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明理升华

教学艺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明理、升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学生终身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体验会带给学生富有哲理的思考。教师要有童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 “商不变性质”的教学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抽象和枯燥,如何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的道理呢?吴正宪老师在此课的教学中,以童话故事开讲,拉开学习数学新知的序幕。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学生在倾听故事的交流中,感知了数学的存在,体会到数学规律就在有趣的故事中。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变得妙趣横生。

二、以疑激欲,创设良好的数学思维情境

教学艺术要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的艺术正是要创设一个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然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事先画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标在图中。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猜第三个内角度数。每每提问,我都对答如流。同学们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我们在家画的三角形,有大的、小的、直角的、锐角的、钝角的,老师又没有见到,她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情感需要和认知欲望。又如教学“比例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爸爸准备出差去深圳,他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北京至深圳的实际距离;李叔叔要测量烟囱的高度,量量它的影子就知道了。你们知道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吗?”疑问产生了思考,探索正是从这里开始。智慧的课堂乃艺术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源于情境的创设。

我们再借助几个实例来体验一下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巧妙作用。

案例一:一年级《5的认识》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分析: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这位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小和认知有困难的特点,采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眼、挥手、摇头”数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用学生们所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讲授新知,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案例二:六年级《圆锥的认识》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圆柱体的特征。(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地缩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会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吗?(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教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分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巧妙地导入新课,以魔术的神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要学习的“圆锥体”,主动进入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了学生能够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做到“先入为主”,我们在设计新课导入时,一定要多动脑筋,求新求实,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将数学知识与情景有机结合,找到合适的导入方法,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和心灵,必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新课导入探讨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