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本材料有效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30王英妙

未来英才 2016年21期
关键词:适度学习材料

王英妙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正日益成为一线教师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提高学习的效度关键在于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材料。那如何面对教材开发有效的学习材料呢?我们认为既不需要将教材提供的材料当作金科玉律,也没必要、没能力、没时间完全脱离教材自己开发,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具体方法是变静为动、变点为线、变一为多、变明为暗、变封闭为开放,使学生在动态的、线性的、多元的、自主的及开放的学习材料中通过体验、猜测、探索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适度;有效;学习材料

在多次用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进行借班上课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是学习材料的效度。目前,教师面对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出现 “极左、极右”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公开课上,为追求新意,教师大刀阔斧地修改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学生基本不需要或很少用到教材。这俨然已成为公开课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为成功展示这一“完美功底”,教师往往不惜以牺牲很多班级的学生进行试教、试教再试教为代价。这样的做法很难在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学效益。另一种是部分教师的平常教学上,循规蹈矩,死扣教材,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有所取舍,有所创造。不管是否正确,是否合理,通通照搬不误。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我的做法是:挖掘教材优点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具体阐述如下:

一、变“点”为“线”

这里的“点”指:材料提供的是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呈现出的结论性材料;这样的材料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本节课的知识与其它的知识也缺少联系。这里的 “线”指:一节课中所有知识点之间、本课知识和其它知识之间及本课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很难将线状的材料一一呈现;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班级实际及学生特点的差异,用统一的教材去呈现灵活变化的线性学习材料也不符合实际。而学习不是一个互相割裂的接受过程,而是充满联系的知识同化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根据班级实际,结合所教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应用的全过程,变“点”为“线”,开发有效的“线性”学习材料。利用这些材料促使学生从过程中有效理解,从整体中充分感知。

二、变“静”为“动”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与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扎实。

这样学生从动态变化的学习材料中认识到: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并猜测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课件演示与动手摆实物共同验证学生的猜测,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

在变教材中“静”的学习材料为课堂教学中“动”的学习材料时要关注三个有利于:首先,在知识的生长点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兴趣;其次,在知识的关键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最后,在知识的落脚点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形式上除了利用多媒体外化静为动外,还可以根据实际创设虚拟的情境,动态呈现学习材料等。

三、变“一”为“多”

教材由于片幅的限制,同一内容,同一性质的同类学习材料提供相对很少。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只通过一二个材料就能进行归纳、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开发数学学习材料。即: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自己进一步丰富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材料中自己去感悟、去体验,进而抽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当然,用变“一”为“多”的方法开发学习材料时,前提要吃透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然后我们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生活实际,开发相同的、相似的、相反的及有联系的、有对比的学习材料,变单一型学习材料为复合型学习材料,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四、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在作祟:这种明明白白的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殊不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跟大人之间的差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才能获取知识的学习材料。最好能使学生看到材料产生似曾相识的朦胧感,进而产生想去探个究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 “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五、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更多的挑战机会,从材料本身来说既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高。教材提供的只是学生学习所需的一个典型范例,这样的材料往往相对封闭、相对单一,它很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社会氛围下活生生的、丰富多样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但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又是由具有深厚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与教师所编写,它本身代表了一种典型性与先进性。变封闭为开放、单一为多元,正是既汲取了教材之精神又惠顾学生之多元的有效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 蒋小敏.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6):82-83.

[2] 陈丽静.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1(16):58.

猜你喜欢

适度学习材料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材料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