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5-30黄小芳

未来英才 2016年2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黄小芳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和同行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从课堂教学做起;要从教学中的点滴做起,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启发学生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此种转变是为了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下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战场,这个战场的胜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 。 因此,它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了,语文教学就能走出困境,还能推动语文教学其他侧面的改革,新时期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令人喜悦的成果。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智慧宝库的敲门砖。有了疑,就有了求知欲。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才有可能引领他们走向知识的殿堂。学生的质疑设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设问。①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设问。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视自身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把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带粗拙的问题,看成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基石,并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这样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思如泉涌。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气氛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灵感。②教给质疑设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一位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光凭兴趣敢问、好问,往往提出的问题比较拙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质疑设问方法,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高问题的质量。

二、引导合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使创新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合理的想象,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情趣,对低年级学生加强朗读训练,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不仅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在小学生理解能力尚不能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往往是在不厌其烦的反复朗读中完成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学生的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才能发掘出课文的的创新因素,然后加以分析和理解。其次,抓住词句,引导扩想。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简略,但内涵却很丰富,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既加深对词句、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桂林山水》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可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会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

再次,“空白”,引导补想。不少课文的情节存在“空白”处,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并没有叙述。教者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最后,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课文结尾写道:“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课文言虽尽而意无穷。故事的结局没有言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针对学生对小羊的命运极为关切、同情的心里,激发学生把故事讲下去,看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通过续写结尾,很自然地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三、善于观察,合理捕捉创新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和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这一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观察和创新过程绝不亚于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每一个创新点,加以发挥,不能让创新的火花扼杀于教师一个小小的失误当中。例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在同学们都会夸司马光镇静、勇敢、处理问题果断时,有位小同学却说司马光很慌张,问及为什么?他说要慌张就不会砸缸了。教师因势利导,学生说出了很多不砸缸也能解救小伙伴的办法,尽管有很多想法是非常幼稚的,但正因为这幼稚才显示出儿童稚嫩的创新意识。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俊珍.小学语文创新与素质教育探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1).

[2] 刘锐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