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的桃文化崇拜

2016-05-30陈新新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桃果诗经桃花

陈新新

【摘要】:中国人对桃的偏爱源远流长,桃在中国被赋予很多美好的意义。它的花叶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子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枝木用以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在文化中,桃树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早期的先民认为桃是神树的一种,对桃充满敬畏和崇拜。桃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诗经时代亦有对桃的赞美,《诗经》篇什建立了桃花与青春、女性的关系,并成为中国文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文着重探究《诗经》中所体现的桃文化崇拜。

【关键词】:《诗经》;桃文化;桃崇拜;桃果;桃花

在《诗经》中共有六首诗出现了“桃”字,分别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国风周南桃夭》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候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候之子,平王之孙。——《国风召南何彼秾矣》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鄘风木瓜》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園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国风魏风园有桃》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ping)蜂,自求辛螫(shi)。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周颂小毖》

上述诗句中,除最后一句“桃虫”是指鹪鹩鸟外,其他均把“桃”作为客观的表现对象,可见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桃夭》一诗,《毛诗序》说“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1]“后妃所致”,“不妒忌”及“国无鳃民”云云,显系牵强附会而“男女以正,婚姻以时”的说法,倒是与全诗的内容和意境较为接近。今人一般认为,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的祝婚诗。诗的首章,诗人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鲜艳的桃花隐喻经过梳妆打扮的美丽新娘,的确有一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韵味。诗的次章,诗人以“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作递进式的比兴。《毛传》:“蕡,实貌。”[2]《玉篇:“蕡,草木多实。”[3]指草木果实繁盛的样子。“有蕡其实”明着是按桃树先开花后结果的生长规律叙写桃子的繁多,实则暗示了对新娘婚后多生子女的良好祝愿。古有多子多福之說,诗人恐怕正是借桃树的果实繁多这一意象来表达了自己发自内心的祝愿。诗的第三章,则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作比兴,明着是写桃树的枝繁叶茂,实则暗含桃树壮大、根深叶茂之意,喻示了新娘出嫁后使夫家的家族兴旺的前景。另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叶”与“业”谐音,因而茂盛的桃叶这一意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家业的发达。总体来看,诗人以桃树为整体意象,以花、果、达。

互送桃果或其他水果是当时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甚至是选择对象的一种手段。闻一多认为,《木瓜》和《摽有梅》二诗,其实是年轻女子在某一节日中寻找意中人的真实记录,他指出:“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会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投其所悦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报,即相约为夫妇焉。”[4]因此,“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清楚地表明,投物定情是达到“永以为好”(即婚姻)目的的必要手段。《摽有梅》则是通过女子向男子抛的梅由多至少的过程,表达了这位姑娘渴望在节日中找到意中人的迫切心情。从诗中来看,当时的习俗似乎是:一方要先向另一方抛掷水果(桃、木瓜、李等),而对方则多赠之以玉佩(琼琚、琼瑶、琼玖)。如此看来,“桃”等水果是作为爱情的信物和获得爱情的一种手段,这里出现的桃体现了其在爱情与婚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园有桃》一诗,诗中写道:“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下与第一段同)。一般认为这是写士人“处于困境,叹息知已难得”[5]。

而《周颂·抑》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与上述解释类似,皆是作为一种交换的礼物。而《何彼秾矣》中的“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句,《诗经世本古义》卷二十一引郑玄语云:“华如桃李者,兴王姬与齐侯之子颜色俱盛。”据《辞源》‘秾为“丰腴貌”,是对桃花拟人化的描写,既突出了桃花之色盛,又显现出桃花之态美,这是古人朴素的审美。

由上述材料可知,《诗经》中关于桃的记载多集中在它的花与果实上,桃的文学意义初显。至诗经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渐提高,对桃的着眼点不再仅限于其实用价值,而是开始转向审美领域,这是桃文化崇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言:“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咏美人之祖。”这样,桃花就又具有了女性青春的内涵,桃花与女性的关系由此建立起来,成为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桃花与女性的主题原型。开启了桃花文学的滥觞。渐渐地,“桃花文化”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

桃文化的分支之桃花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在古代诗文中,写春景、写女子,大都离不开桃花的点缀、渲染和比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和《唐宋词鉴赏辞典》,收人523位诗词家具有代表性的2623首诗词,开卷触目,多是“桃花”点点。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有‘尚红”的习俗,如相思之红豆、牵姻缘之红线、作媒之红娘、题诗之红叶。桃花是红色的,饱含烂漫的春意,便常常被作为比喻、象征来引用,“桃之夭夭”,指桃花之艳,更喻女性之美是后代桃花文学的始祖。

桃文化崇拜在发展演变中逐渐有了更為丰富的内涵,桃花渐渐代表着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桃花文化”最悲惨的一幕,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红楼梦》。

曹雪芹独为黛玉安排了葬桃花的情节,一位命运最悲惨的女性和一种命运最不幸的花木被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一起。她掩葬了桃花的残花落瓣·为桃花也为自己堆起了一座芳冢。她泣泪吟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句,未待自己的青春消逝就与桃花一同魂归黄泉。

由桃文化衍生的“桃花源”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桃花源是人们理想社会的缩影,陶渊明代表文人构拟了这种社会图景,“晋太和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了一个只知秦汉、不知魏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剥削、无赋税的桃花源。这一理想生活的模型,在后代诗人的诗作中不断被描写。这都是桃文化崇拜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的逐步丰富内涵和壮大的体现。

结语

《诗经》篇什标志着桃花文学意义的初露端倪,桃花与青春、女性的关系也成为中国文学传统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因此,研究《诗经》中的桃文化崇拜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桃文化崇拜的源头,为桃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和证据。

注釋:

[1]十三经注疏【M】.杭州:浙江占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2]同上。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7页。

[4]闻一多《诗经新义》,转引自袁愈姜《诗经全译》第29页。

[5]袁愈姜《<诗经)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6页。

参考文献

[1].〔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2].王焰安.桃文化研究[M]香港: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

[3].[清]方玉润.李先耕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王卫东.桃文化新论——桃文化与上古巫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报.1999.7.

[5].王焰安.桃文化衍生试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猜你喜欢

桃果诗经桃花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地衣芽孢杆菌W10菌液和抗菌蛋白对桃果实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桃花琐话
清明,又见桃花红
上海地区桃果采收后桃树管理技术要点
富硒液肥对施化果桃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