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在高校的近况及对策

2016-05-30赵文昊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赵文昊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在高校的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这门课程是融合钢琴基础、和声理论以及作品分析等多门课程于一身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以后的组织教学中还是在演出实践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对这门课的重视也是相应增加,可现状是学生的音乐基础和最终达到的能力相差越来越大,这就对从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教学内容不断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本身能力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现在学生的接受能力,使这门课程的教学真正的让学生们得到提高。在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两年间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在教学中的成果也更加证明了不断的教学改革创新才能更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

关键词:钢琴基础 声乐作品感知 对比示范 丰富实践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学生的钢琴基础薄弱

近几年随着艺术考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的素质不断下降,通过一首音乐作品考进大学校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决定了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不会很高,每届音乐考生90人中有两个钢琴专业的已成为普遍现象,也就是大部分考生进入校门前是没有进行过钢琴学习的,两年的钢琴学习只能达到差不多3、4级的程度,这对于钢琴伴奏的学习来说是差强人意的。

(二)学生的和声基础薄弱

通过两年的教学和调查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和声基础也比较薄弱。由于基础乐理的薄弱导致和声学学习起来举步维艰,和声的理论薄弱更加影响作品的分析与和声编配。有的同学甚至分不清Ⅰ、Ⅳ、Ⅴ是几级音,如果换一个调就全然不知,如果连新调的do、re、 mi都不能很快找到,又怎么能谈得上给乐曲编配伴奏呢?

(三)对声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弱

大部分学生是由于文化课不太好,后来转的学音乐,所以在音乐上的修养是非常有限的,对音乐的知识的涉猎面也是较为狭窄的。比如声乐的学生就会唱一两首歌,钢琴专业或者其他器乐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学过声乐,对声乐作品根本不了解又怎么能弹好钢琴伴奏呢?所以对声乐作品的了解较少就成为一个非常致命的软肋。不了解作品的旋律特点就无法给予一个相对合适的伴奏音型,不清楚作品的情绪就无法选择适当的伴奏织体。所以在教授伴奏的同时让学生增加对声乐作品的了解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解决的方案

(一)在教学中加强钢琴基本练习的比重

钢琴基本练习包括的音阶、琶音,这些对于钢琴学习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能力的支撑要想学好即兴伴奏就好像搭建空中楼阁。但是学生对钢琴基础的重视程度来自于实际运用的必要性,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大量示范的方法,向大家展示各项基本功在实际中的运用,引起学生们的重视,笔者将运用最为广泛的琶音在教学开始时给学生们布置下去,因为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基本练习的重要性,所以完成基本练习就不成为问题了。

(二)结合声乐作品来讲和声的运用

学生们的和声在学习过程中还停留在如何做出一道和声题的程度,在教学中要想很好的连接教学内容就必须把和声编配的对象由题换成声乐作品,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去。通过大量的声乐作品分析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

(三)提高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

对声乐作品整体上的理解把握在即兴伴奏中可谓是最重要的了,如果没有好的音乐感觉就不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就不能编配出恰如其分的伴奏,所以音乐感受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比较重要的。

例如,《长江之歌》这首声乐作品是一首比较气势磅礴的,在创作中,乐句中的节奏非常整齐,可谓掷地有声。那么在选用伴奏音型时就不能选择半分解这种伴奏形式,这样会破坏音乐铿锵有力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柱式和弦是比较适宜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二者的差别。

又如《大海啊,故乡》,这首作品是一首抒情的叙事作品,虽然是三拍子的音乐,但是这首曲子有着鲜明的抒情性和叙述性,那么在选择伴奏织体上既要注意流畅,抒情还要注意到不破坏乐曲三拍子的感觉,这就比较难把握了,三拍子如果用柱式和弦伴奏就会淡化音乐的抒情性,如果用琶音伴奏就会弱化音乐三拍子的感觉,所以这里用半分解的伴奏音型是比较合适的,半分解的织体给音乐三拍子在节奏上以支撑,在音乐上也更好的表现了大海跌宕起伏的音乐形象。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带学生学会这首曲子

如果没有对声乐作品完整深入的了解是无法真正编配出恰当的伴奏的,所以在弹伴奏前对声乐作品的学习和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乐句的演唱方式决定着用什么样的伴奏音型,乐句的和声又决定了音乐的色彩,所以较为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即兴伴奏开始的时候运用饥渴教学,不让学生在钢琴上弹奏,笔者大量的带领学生们唱音高和旋律,这样在音响上的不断强化使学生们在后面的弹奏事半功倍,学生们把作品完全熟悉之后笔者会把作品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要求也在作品中讲清楚。学生们很快掌握这首作品,在这个时候笔者再带领学生们分析这首作品如何运用伴奏织体编配。

(二)从听辨上让学生鉴别恰当的伴奏

用对比的方法用在钢琴伴奏示范教学上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两种或者更多种风格迥异的伴奏弹奏溶于同一首作品是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好的,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听觉范围,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究竟哪种伴奏更为恰如其分。听辨在音乐学习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三)一首作品中融合多种伴奏织体

即兴伴奏在课程安排上是一年的时间,想让学习通过有限的曲子学习和见识更多的伴奏形式,那么在曲子的伴奏内容安排上就需要花一定的心思,在一首曲子中适度的融入多种伴奏织体,这样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和眼光。

例如《铃儿响叮当》,这首曲子在情绪上是比较欢快、活泼的音乐,我们用断奏的半分解的伴奏形式是比较适宜的,音乐的前半部分可以用这样的伴奏,但是音乐的后半部分也就是音乐的高潮部分,是重复的333 333| 35 12 3-- ,在音乐上如果继续用前面的伴奏形式也无可厚非,但是避免音乐感觉上的繁复,我们可以在高潮上用无旋律的伴奏,左手用八度,右手用柱式和弦,在弹奏方法上用轻快的跳音,这样学生们在一种曲子中可以体验两种伴奏形式,而且这两种伴奏又非常的恰如其分的编配在音乐当中,学生也增长了见识。

同样类型的曲子举一反三,使学生们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一类型音乐应如何伴奏,例如《嘀哩嘀哩》《蓝精灵之歌》。

(四)实践教学的多样性

钢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在教学安排上加入实践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用自弹自唱的形式,还有让学生互相伴奏。

在回课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弹唱中不能够边弹边唱,顾上弹顾不上唱,还有就是在伴奏时不能以演唱者为主,而是更多的以自己为中心,学生除了在练习的时间上保证不了以外,就是合作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这样笔者在回课时会增加多种回课的形式。

(五)教学成果与反思

经过半年的教学,学生们能在一个学期完成4-5首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掌握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和半分解和旋的运用。在和声上讲正副三和弦的混合运用就可以了。虽然是大课但是96%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成这些演奏,剩下的3%-4%的学生可能由于钢琴基础或者不能保证上课等原因只能完成2-3首曲子的弹奏,但是相对于他们薄弱的钢琴基础而言,这样的收获还是令人满意的。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才是对教学最好的考量。

四、结语

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相对于大课而言,想要抓住一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他们的共性并制定适宜的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最终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对于这门课乃至对音乐本身有了学习的兴趣,看到了从事这门专业的希望,也在实践中树立了信心,相信这是超越这门课程本身的。

有人认为即兴伴奏相对于原谱伴奏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东西,但是笔者认为要想弹好即兴伴奏是更难的,它考验人全方面的能力,同时,即兴伴奏又是需要人群和从事人群最广泛的技能。是从事音乐的人都会用到的东西。它的广泛运用会影响更多的人,所以,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呼唤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注入这门课程,让各个基础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使这门课程真正的去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