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016-05-30杨耀坤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摘要:本文将樊禾心教授如何解决当前本科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作为研究目的。从樊教授讲解的钢琴弹奏基本方法与技术规范、内心听觉与律动、背谱与视奏之音乐记忆障碍及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四大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弹奏技能与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为其扩充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樊禾心 弹奏基本方法 内心听觉 背谱 审美经验

金秋十月,桂林城到处弥漫着桂花的清香,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和广西师范大学承办,《钢琴艺术》编辑部、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协办,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第五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比赛”如期而至。本届比赛除了激烈精彩的赛事和评委专业深刻的点评外,组委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多场高质量音乐会和工作坊活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教育系钢琴教研室主任樊禾心的本科教学工作坊,就本科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做了深入浅出地剖析,并依次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从中受益匪浅,特记录下来与同行们分享,希望能够为我们的钢琴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基本方法与技术规范

樊教授认为,近几年本科音乐教育专业,除了来自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等接受过正规系统钢琴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演奏技法不规范的问题,而规范的演奏技法恰恰是本科钢琴教学中最首要同时也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面对这一现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在第一学期取消了期中考试,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来专门调整学生的弹奏方法,随着演奏技法的提高,学生再逐步掌握更宽泛的曲目。

就钢琴的基本方法,樊教授归纳出三个要点:手臂放松、手指站立和独立抬指。这三者是承接关系,先学会手臂放松再学习手指站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断奏弹奏方法让学生体会手臂的放松及整个力量的自然下沉。学生手臂不能够完全放松下来的症结,通常在于不会通过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肘关节来带动手臂的运动,使整个手臂的力量完全集中在指尖。

钢琴演奏的魅力在于张弛有度,相辅相成,手臂要求始终保持放松状态,而手掌则应牢牢地架住以保持手型,并且预备下键的手指各关节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当手指快速击键后,利用键盘的反弹力立即放松整个手臂及落下的手指,以获得最大程度琴弦的振动与声音的共鸣,在完成击键的同时,迅速抬起下一个将要落下的手指,重复做好手臂放松与手指紧张相结合的预备工作。

不同的触键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樊老师提出,为了追求连贯歌唱性的声音效果,可以在整个手臂放松的前提下,手指放平,用指肚与键盘呈小角度缓慢地触键。如何使这三种方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在开始的教学中就帮助学生构建这三种基本方法的动作要点,耐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巧练习及演奏习惯,为学生日后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心听觉与律动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许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仅仅专注于技巧的训练或情感的宣泄,却忽视了听觉的重要性,使演奏的节奏韵律过于呆板,音响效果缺乏创造性。针对此类问题,樊教授现场给出了四种解决方案,即节拍器训练、同步返送、录音回放、黑暗演奏。通过相同的学生、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证明了这四种方法都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参与实验学生的听觉。节拍器训练在钢琴学习中节奏的稳定上,尤其是乐器技巧、速度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步返送法,即运用话筒、电脑、耳机这三者实现边演奏边听的实时返送。这种方法与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布莱希特所推崇的“间离效果”的戏剧方法——“舞台疏离感”不谋而合。樊教授认为,在演奏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和内心听觉的学生应当同时具有两个自我,其中一个自我完全投入到音乐中去抒发情感,另一个自我则理智地从本体中抽离出来,集中注意力,更加清晰地感受、审视自己即时的演奏,控制整场演出的音响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内心听觉的基础,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弹奏的节奏很稳、触键均匀、音乐色彩明暗对比较明显。这就需要通过录音回放法的训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演奏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自主自觉地去解决;黑暗演奏法则彻底屏蔽了视觉的干扰,训练学生对键盘的熟练程度及正确触键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更投入到音乐表现当中。这四种练习法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全面地驾驭感受音乐开拓了新的思维路径。

三、背谱与视奏之音乐记忆障碍

还有一些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平时仅重视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而疏于背谱训练,结果在音乐考试、比赛和演出中,他们经常会出现音乐记忆障碍,严重的甚至影响了现场演奏的心理状态而中断表演。樊教授根据上述问题,深究原因,总结出以下几点,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师生的背谱难题。

首先,在曲式结构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乐曲剖析式读谱来训练学生背谱,分析演奏乐曲的调性、和声、织体、乐句乐段结构,节奏、旋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舞台上可以随时延续忘谱中断的音符与乐段,提高学生演奏自信。樊教授认为,尽管这是一种非常可靠的背谱方式,但是由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问题,使得这一方法实施起来有很多障碍。目前,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在大学二年级才开设基础和声,而曲式分析课程还必须要在修完和声和乐理之后开设,这就导致学生在大学初级阶段视奏、背谱时缺乏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从新生入学开始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演奏基本方法,还要建立起有效的音乐分析思路,做好有关曲式结构方面的启蒙教育。例如,在弹奏奏鸣曲时,就要向学生介绍乐曲再现部的调式回归,而这也恰恰是奏鸣曲背谱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背谱准确性。

其次,在训练方法方面,教师可以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分段、分句、分声部的背谱。例如,乐器的高潮部分或巴赫的三部创意曲。还可以运用固定唱名法进行乐器旋律的哼唱,加强对听觉记忆的刺激,以达到高效率的视奏、背谱效果。

另外,最不可取的并且也是最常见的背谱方式,就是通过弹奏的熟练程度来反复加深肌肉的运动记忆。这种方式在演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现场的各种干扰,中断后接不下去。而首调干扰也是在视奏、背谱中出现音乐记忆障碍的原因。通常学生所弹乐曲在调性、旋律及和声语汇方面变化复杂,如果用首调唱名法只能僵化自己的双手和思维,不利于视觉和听觉的统一。

四、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

如何使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弹奏时深刻感悟作品乐思?如何对学生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进行培养?樊教授从文本阅读、音乐风格与审美经验这三个方面,作了富有新意的阐释。当学生拿到一个新作品,教师需要让他们充分了解这个作品的相关音乐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引导他们进行乐谱的研读,仔细阅读谱面出现的所有相关记号,严谨分析全曲的曲式结构,从而明确作品的基本音乐风格,为进一步诠释乐曲做好准备。

樊教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所有作曲家创作出来的乐曲音符都是没有生命的、未完成的,需要通过演奏家对作品的处理与理解进行二度创作,赋予作品生命,使音乐内容更具完整性、立体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学习阶段,只有在完全忠于原作的音乐风格基础上,才能叠加演奏者的个性创造。正像高考作文评分,强调字体的工整一样,倘若考生执意用草书篆书写作,非但不得高分,反而会被纳入非规范化作文一类。在审美经验方面,樊教授认为,其应当被看作是音乐领悟的先决条件,需要自始至终贯穿到整个钢琴教学过程中。所谓既往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多积累、多视奏、多聆听。例如,如果学生听过并弹奏过莫扎特的多个钢琴奏鸣曲,就可以较精准地把握莫扎特优雅、天真、明朗的音乐创作风格,而不会特别夸大其中的浪漫色彩,导致作品风格的偏离。总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精准读谱的基础上广涉音乐作品,逐步领悟音乐风格,以此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力。

樊教授的本科教学工作坊非常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她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在本科教学中所积累的困惑和核心的问题,并一语中的地提出解决各类问题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带给大家满满的收获与进一步的探索思考。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1]杨耀坤:美国堪萨斯大学钢琴表演博士,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