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笙到加键笙的演变过程

2016-05-30张伟卿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张伟卿

摘要: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之中,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簧管性质的乐器,也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够进行和声的乐器。在解放后,由于经济的复苏、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传统乐器的喜爱,有一些传统乐器的演奏家以及笙的制造者对其进行了创新和改良,不仅极大限度的扩展了笙的发展空间,还将笙及其音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之后更是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传统乐器的演奏家以及优秀的演奏作品。本文主要对传统笙到加键笙的演变过程进行论述,对苼的形成以及各自的功能进行阐述,对笙的发展现状以及演奏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笙的演变过程进行详细的叙述,以促进更多的人对传统乐器有更加深化的了解。

关键词:传统笙 加键笙 演变过程

笙是我国传统乐器中唯一能够单一演奏以及和声演奏的乐器,其在吹、吸中都能够使其发声,并且,该种乐器的形象制作以及演奏的方式十分多样化,再加上笙的音域范围较为宽广,所以笙的表演艺术可塑性较强,因此,笙在民族的乐队中具有着独特的地位以及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笙由于其演奏特点以及演奏的技巧较为繁杂,不利于乐器之间的配合以及音乐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故而,一些笙的制作者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笙进行了一些改良和创新,让其在演奏方式以及演奏技巧上变得更加的简单、方便,也更容易与其他乐器进行配合,本文意在探讨笙的演变历史以及演变的过程,现将其详细的论文内容叙述如下。

一、笙的形成以及各自的功能

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称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的。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笙管上端有长方形或亚铃形出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笙角为红木或黄柏木制锥状体,插人笙斗部分镶簧片。簧片响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绿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或银朱配制)点音(又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笙利用两种振动的巧妙配合而发出优美的乐音:一种是有一定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动;一种是有一定长度和一定直径的管中空气的振动,这在科学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动。

二、笙的发展现状以及演奏的特点

(一)笙的发展现状

目前音乐人所使用的笙是已经被改造后的乐器,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其更能够适合笙本身的演奏特点,即,能够更好的配合乐曲的演奏,能够更好的完胜合奏、独奏以及协奏的功能。现阶段的笙普遍有二十一、二十四、三十六以及三十七簧键,而键的改良,让笙这种乐器解决了本身调音困难,音域不全的缺陷,此外,现阶段的笙,其音色是传统笙所不能够达到的,也正是因为加键笙的研发以及使用,才使得笙在乐队中使用时,其功能是无法取代的。笙的加键,让笙原有的演奏技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作曲家以及演奏家会为了音乐的更好展现会为笙单独的进行谱曲,如《晋调》以及《凤凰展翅》等等。笙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演奏家、作曲家以及音乐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努力,正是因为他们在音乐以及乐器改良中的重大作用,才使得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笙的演奏特点

笙在演奏时,是需要按住乐器身上的空洞并需要气柱发生共鸣才能够使其发声,因此,很少会发出单音节的音符,大多数会有二音、三音甚至四音的混合发生。由于笙这种乐器其主要的作用是让和音变得更加的方便、容易,因此,笙的单音节指法十分的凌乱,故而,笙的单音节发生是需要照顾到和声的基础上做的更加合理的安排,这就导致了乐器的初学者在学习该种乐器的指法时,会比较困难。笙的指法总共有两种,一种是山西的指法,另一种的河北的指法,目前,这两种指法应用的都比较广泛,相较山西指法,河北的指法使用的人数更多一些,两种指法的共同点是,在使用时,手指都较为灵活,不同点是,其个别单音节的排列不同,一些和音的指法不同,以及对手指的应用不同,其最为主要的不同就是手指在乐器上的应用形式以及使用方式不同。

三、笙的演变过程

(一)匏质笙

笙的早期产物是用匏质的,即用一种较为特殊的葫芦做为主要的乐器原料,其最为重要的证据就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笙,这种传统的笙,现阶段虽然不常用,但是依然能够在某些特定的音乐演奏中应用到,如广西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以及一些较为重大的少数民族的活动时,会看到一些年级较大的笙演奏家进行乐器的演奏,虽然这种传统的笙在大多数的音乐中并不常见,但是其还是以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传统笙演奏技巧的流传也为笙后来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木质笙

随着人们对匏质笙的使用,逐渐的发现了匏质笙的弊端,就是很容易损毁,在插孔以及部件连接的地方,也很容易出现漏气的现象,因此,笙有了第一次的乐器改革,其证明的论点是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乐器中,其主要的制作材料为木质,但是在木质的外侧涂有一层红漆。此外,在日本仍保留在唐朝时流传过去的木质笙。相比于传统的匏质笙,木质笙不仅在外观上变得更加的美观,其质量也大大的加强了,在发音中,其音质以及音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木质笙流传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木质笙的制作却并不容易,不仅需要较高的制作技术,还需要十分复杂的制作工艺,因此,木质笙虽然较为好用,但是却不能够批量的进行生产。

(三)金属笙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冶炼技术也不断的发展,金属逐渐的应用于笙的制作中,从最早的锡,到青铜,再到铜,现在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笙基本都是铜质,金属笙的出现是笙历史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点,是笙的制作简单化、批量化的直接原因。

(四)加键笙

笙的品种繁多,外形不一,簧数多种,目前多使用17簧笙。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笙的簧数也由13、14个增加到21簧、24簧、26簧、27簧、32簧、36簧和51簧,从而克服了音域不广、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笙演奏家胡天泉借鉴西洋和民间乐器,利用借管共鸣和笙苗间发音产生共鸣的原理,扩展了音域,改善了笙的音质、音量。1979年改革成功巴乌笙,在笙的铿锵悦耳的音调中,奇妙地奏出柔美悠扬的巴乌音色。此外,还改革成功36簧中音抱笙、24簧低音抱笙、排笙和键盘排笙等新品种。加键笙的创新,使得笙的演奏技法以及演奏模式变得更加的简便,也是的笙在协奏、合奏以及独奏中的特点变得更加的独特和简单,这不仅增加了笙本身的音色特点,也使得笙这种乐器的发展变得更加的流行化、个性化以及简单化。

四、结语

笙从其产生至今,发生了很多的变革,在这一段漫长的改良道路中,笙从传统的十几簧改良到了如今的几十簧,从原有的少数音符发展到现在的宽广音域,从原有的合奏发展为独奏、合奏、协奏等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制作的样式,还是演奏的技巧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也是笙这个乐器变得更加的完善。无论是传统的匏质、木质、金质,还是近现代的按键金质,其在从传统笙到按键笙的转变过程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创作出更加深入人心的音色以及更加悦耳动听的音符。

参考文献:

[1]田园诗.笙的传承与创新[J].艺海,2009,(12).

[2]孙友.笙斗的演变及改革[J].乐器,2005,(07).

[3]赵鸿宾.“笙”的传承及其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J].当代戏剧,2010,(06).

[4]万建中.西部民族娱乐文化的演变趋势[J].文化遗产,2014,(05).

[5]左继承.中国十七簧笙与日本笙的比较──探中国音乐的和声演变[J].音乐研究,1996,(01).

[6]李庆生,陈志永.苗族芦笙文化三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5).

[7]邓钧.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