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徵箫的演奏形式变革

2016-05-30孟晓洁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重奏电子音乐变革

孟晓洁

摘要:箫作为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从古至今都是以独奏与合奏的形式演奏,其表演模式的单一化及曲目量匮乏等问题一直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早期单一的表演形式逐渐开拓到近现代的多声部重奏、电子音乐与多元化融合的演变,使得箫在演奏形式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其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以新的形式走向世界。笔者将通过时间轴将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独奏、琴箫合奏、箫与电子音乐、多声部箫重奏与多种形式的融合来切入分析箫演奏形式的重要变革,并以《鬲奚梅令》与《箫魂》两首作品为例,介绍现代箫演奏形式的音乐文化内容与变革。

关键词:箫 演奏形式 变革

一、一支箫的独白

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它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的骨哨。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十六支竖吹骨笛,据测定至今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相传在唐宋时期,单管箫出自于羌中,四孔,竖吹,汉代也称“羌笛”,后经京房加一孔,为五孔。魏晋时期,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六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故在此前的箫和笛常被后人所混淆,为了区别二者,乐家常称今天的箫为“笛”,排箫为“古箫”,宋·朱熹《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如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碑画上,已可见吹洞箫的形象。至清代后,箫的形制完全一样。

箫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奏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在魏晋时期已用于独奏与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从苏轼的《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或黄景仁的《绮怀》“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等诗句中可以看出,箫早期是多在文人手中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乐器。箫的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它清丽孤傲、深邃沉郁的特点使得大量文人对其青睐不已。在当时,独奏与室内乐合奏是箫最早的演奏形式。

(一)“箫来天霜,琴声海波”

琴箫是箫的一种,它的直径略小与洞箫。由于它的音量较小,在音乐的表现上比较典雅幽静。古琴是汉族传统的拨弦乐器,琴箫合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绝配,古琴与箫的结合,有着在艺术表达上令人回味悠长、婉转惆怅的特点。如“歘如环辔玲珑摇佩旌,铿如鸣球拍琴九奏箫韶声”,“琴箫合鸣起凤鸾,月宫嫦娥寂寞寒”等诗句,都把古琴与箫相提并论。千百年来,中国音乐史上形成了一个经典的表演形式,古琴浑厚、庄严、低沉的音色与柔美、纤细、悠长的箫声融为一体,呈现出极其典雅的东方色彩与气韵。因此琴箫合奏的演奏形式自然而然的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如著名的古典乐曲《渔樵问答》《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琴箫合作的默契程度已然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二)箫与电子音乐的碰撞

20世纪初,有着“圣手箫王”之称的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先生,他是位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极具个人魅力的音乐家,在1992年推出了第一张箫与电子音乐的专辑《天幻箫音》,在音乐界引起空前影响。极具东方神秘色彩的箫音在极具魔力的MIDI等多复合音色的衬托下,让其细而悠长的音色和音乐氛围烘托出悠远苍凉之感,使其结合的浑然天成,令人赞叹。音乐家们在保留原有的经典民间传统曲目及演出形式的同时,也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电子音乐追求的正是以人性博爱的精神与世界大同的观念为出发点,从而消除社会中的隔阂与冷漠,这也正与中国儒家及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电子音乐的出现也是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试金石,同时,箫与电子音乐的碰撞,让箫的演奏形式与作品更加多元化,使其既不失东方音乐的色彩又为箫打开了一扇新的探索之门。

电子音乐与箫的碰撞,完全突破了传统音乐语言及表演形式的束缚,极大程度上的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及想象空间。在给予听众无与伦比的听觉感受的同时,也呈现出作曲家的所思所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们的组合让人们重新的构建了一种听觉美学,电子音乐与箫的交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并完善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箫演奏形式的单一化及曲目量匮乏等问题,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三)《鬲奚梅令》--箫的对话

从独奏到琴箫合奏再到与电子音乐的交融,箫的演奏形式在不断的被后人拓展、变革。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讲究“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为相济,即演奏者将各种不同的要求,甚至是对立的音乐现象及情绪进行相对的协调,达到主客一致,而其美学观点与箫的特质不谋而合。西方现代音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和可能性,但最终我们要表现属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内容,儒道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源。箫的多重奏表演形式是极具东方文化思维理念的,其演奏形式并非为了走向国际而在形式上模仿西方的,而是要以人性的角度出发,从而引起人类共鸣的音乐。

众所周知,箫的音色拥有圆润、柔美、稳重、含蓄等特性,使其具有极强的融合性,这是其他的民族乐器所不具备的特性,从而箫的多声部重奏形式便是从中脱胎而来。我们以张维良先生再度创作的箫四重奏《鬲溪梅令》为例,此曲根据古代宫廷的演奏形式为设,力求展现古代风采。在张维良先生的笔下四支箫在唯美的旋律及和声织体下,此起彼伏、相互交错,如同四位年长的老人,在相互诉说着以往的故事那般,娓娓道来。箫的多重奏表演形式无疑是成功的,2014年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皇音乐厅引起国际上的巨大反响。

(四)《箫魂》——多元化演奏形式的融合

《箫魂》是张维良先生在2015年为中国竹笛乐团所创作,箫与多元化的形式相互交融,在箫多重奏的表演形式下又增添了童声合唱,这在箫的历史演奏形式上来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教授曾说道:“要追求音乐创作本身,去探索出前所未有的声音与搭配!这次,把古老的笛箫与天籁般的童声合唱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尝试之一。”确实,这样的组合使人感受到一种无以言喻的“天地神韵,和乐齐鸣”之美!并且在其基础上再加入舞美、灯光、道具、服装、人作为“陈设背景”,把表演艺术视觉意境化,场景艺术化使得与观者一体化,在视觉与听觉上给予精神上的双重刺激,淋漓尽致的呈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情怀。

多元化的音乐形式自诞生起就展现了复杂多样的特点,但其本质上还是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应当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在突出其个性的民族性下,加以多种手段填充,让演奏不在局限于独奏和多重奏等形式,并进一步的拓宽发展。东方的音乐文化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都以儒雅、中和、意境为根源,而《箫魂》的多元化演奏形式,在保留传统民族音乐精华的前提下,摈弃了其老套与陈旧的乐曲及表演形式,使其更加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

二、结语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需要一个紧密考究的审美价值观标准,而学习西方音乐文化对事物的精准及思维方式是必经之路。可以说箫的演奏形式是在近20年才开始逐步变革的,从古时的独奏到琴箫合奏这种表演形式一直持续至今才有了新的变化。70年代末,电子音乐的出现给音乐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其丰富多样的音色增加了更多的表达手段,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作曲家的想象力。电子音乐与箫的交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并完善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形式的单一化及曲目量的匮乏等问题,为箫的演奏形式与中国传统与发展打开了新的一扇窗。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流行音乐大浪潮的鞭策下,也开始翻天覆地的变革历程,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风格理念,或者演奏形式都在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箫魂》的多元化形式让箫的演奏形式变革达到鼎盛时期,把多样化的元素揉为一体,使之交融和谐。这种形式的诞生,解决了中国音乐文化中民族性和世界性,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使中国的传统与民族文化通过音乐以新的形式与手段走向世界。我们应当去探索更多前所未有的声音与搭配,并思考如何让深厚的传统更具有时代性,这正是我们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音乐知识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和可能性,最终,我们要表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文化内容,并且在演奏形式的变革中抓住箫本身的特点,继续发展其更大的可能性。箫演奏形式的变革,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必然趋势,是当今社会的必然使之。

猜你喜欢

重奏电子音乐变革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雨的重奏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变革开始了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