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歌曲创作中的词曲结合

2016-05-30朱沐然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音调

朱沐然

摘要: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调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所共同构成的,其中的歌词和曲调二者之间一方面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又是相互区别的。作曲家在进行歌曲创作的时候,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协调好曲调和歌词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实现歌词和曲调之间的完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质量较高的优秀作品。为了进一步推动歌曲创作领域的健康发展,本文以赵元任老师的作品为案例,从三个方面详细的论述了歌曲创作过程中词曲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歌曲创作 词曲结合 汉语四声 音调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唱是其中最能够打动人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一首歌曲而言,要想将其演唱得令人陶醉,动人心弦,其首要的前提是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处理好歌词与曲调之间的关系,使得听众对歌曲的演唱产生共鸣,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而,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一些作曲家往往不能够有效的处理好歌词和曲调之间的关系,使得创作出来的歌曲并不能广泛的被认可和传唱,因此要正确的认识到词曲结合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性,促进音乐创作的可持续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汉语四声和旋律线条的处理

我国语言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就是声调,在汉语当中,四声声调对于控制发音音调的高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中,每一个汉字都可以分为四个声调的音级,主要包括了阳平、阴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其中阳平和阴平被称之为是平声,上声和去声则被认为是仄声,在进行歌曲创作的时候,对于汉语四声和旋律线条之间的处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着手:

(一)重要字词保证平低仄高

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时候,要想实现词曲的完美结合,可以按照语言声调的上下起伏和平仄类别进行旋律的创造,在需要特殊强调字义的字词上面可以采用平声低音的方法,对于平声字而言,当变音的时候要使得旋律向下行走,仄声字可以一字多音。例如赵元任老师在进行歌曲创作的时候通常都是坚持“平声谱得低往下,仄声谱得高往上”的原则,如根据胡适的《小诗》为歌词进行歌曲创作的时候,在第一句歌词“也想不相思”中,“想”字取得是上声,音调较高;而“思”字为阴平,因此音调较低;第二句歌词“可免相思苦”中的“免”为上声,之后的“次”和“愿”字都为去声,这四个字分别是四句旋律中的最高音,使得歌词的平仄韵律和曲调旋律之间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二)叠字和双音节字多为跳进

在进行歌曲创作的过程当中,要想实现词曲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对汉字的音节和曲调旋律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当歌词中出现叠字或者是双音节字的时候,可以采取同音重复和三度内级进维多的处理方式;当一字一音的时候,平声调的旋律需要以级进为主,仄声调的旋律则可以多为跳进的方式。例如,歌曲《叫我如何不想他》,在“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一句歌词当中,“爱”字为强调字,在汉语中是去声,也就是仄声,因此两句中“爱”所相对应的旋律均是最高音,并通过跳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月光”和“海洋”这些双音节词汇则是通过级进的形式所表现;“恋爱”中一字一音,都是仄声,为了保证词曲的协调,故而在谱曲时采用了四度跳进的方式。

二、语调重音和节拍节奏的处理

节拍节奏是歌曲创作中较为重要的元素,其中的节拍对音乐的强弱规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节奏是音乐旋律中动静张弛的最为直接的体现,因此,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要按照歌词语调重音来调整曲调的节拍和节奏,实现歌词和曲调之间的协调性。赵元任老师也认为,旋律的节奏要按照歌词的平仄来安排,曲调的设计要与词义组合和逗句停顿相符合,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平宽仄陡”的方式,较为常见的技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节拍上,歌词语调中的重音是曲调节拍的(次)强拍音;2.在时值上,坚持“强长弱短”的原则对歌词中的语调重音进行强调;3.在节奏上,保证双字节和三字节的曲调旋律与语调的特点相符合。

例如《过印度洋》一曲,其中是将6/8拍的四小节钢琴伴奏为前奏,以此来表现出海面波光粼粼的状态,在节奏上呈现出前紧后松的特点,是较为典型的“船歌式”伴奏音型。在此歌曲中的“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一句中,从节奏重音的角度来看,其所强调的是“圆”“盖”“黑”“托”这四个字,在曲调的重音和高音上也就与歌词朗读向契合;而“也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一句当中的“看”“山”“天”和“只有”为语调重音,在旋律的处理上则设计成弱起的节奏。

又如在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前两句歌词“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当中,从节奏上来看,对“天上”和“地上”中的“上”字进行了强调,对于“飘着”和“吹着”则采取了强长弱短的处理方式;其中的“微风”和“微云”中的“风”和“云”二字则在句尾进行了长音的设计,使得词曲当中的重音和节奏之间形成了巧妙的融合。

三、地区方言和歌曲风格的处理

(一)吟诵调中的词曲结合

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时候,词曲结合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是体现在中国语言声调和曲调旋律的结合上面,除此之外还体现在采用吟诵调的方式来进行歌曲的创作,也就是“依声调作曲”。吟诵,实际上是一种处于歌唱和诵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吟诵调中很大程度的体现出了我国传统诗词语言中所具有的韵律性和音乐性,赵元任先生在歌曲创作中所坚持的“平低仄高,平直仄曲”的原则实际上就是来源于江苏常州的吟诵调。例如歌曲《听雨》就是对吟诵调进行扩充而创作出来的,且为了能够更为显著的凸显出歌词中所描述的意境,特别将歌曲的节奏和节拍的速度放缓了很多;其中“若移此与在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一句中保留了吟诵调中所具有的基本韵律,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将高点音“在”和“笋”两个字设计成为节奏上需要强调的韵字,且都是仄声,因此采用了跳进音程的旋法处理方式,一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又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格。

(二)歌词中的方言发音

在对艺术歌曲进行创作的时候,为了实现完美的词曲结合,一些创作者还会在歌词的写作中运用到地方方言,使得歌曲呈现出浓郁的民族和地域风情。例如,在《卖布谣》一歌当中,全曲的旋律基础是吟诗的音调,按照无锡方言中的声韵来进行谱曲的,如果是用普通话进行演唱,在语音上极易出现混淆的问题,例如“小弟弟裤破”在演唱时会加入虚词变成“小弟弟裤子破佬嘞”,不存在拗口的问题,因此在演唱的时候采用无锡方言。另外,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时候,为了实现词曲结合,也不能够逐字逐句的去做到“平低仄高”,还需要根据歌曲所要表达的实际情感、歌词的语气等现实情况来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歌曲的内容能够准备的被表达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歌词和曲调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二者作为歌曲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重要载体,其关系的处理得当与否对于歌曲创作的成败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实现歌词和曲调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要将传统的音乐素材和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并合理运用我国不同地域上的方言特色,注重汉语四声和旋律线条、节拍和语调重音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歌词和曲调之间的完美融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以推动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祖鹏.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技法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04).

[2]梁彩云.中国艺术歌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演唱[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3]刘雅琴.浅析歌曲演唱创作中词曲结合的情感表现——以歌曲《我的祖国》为例[J].音乐大观,2012,(07).

[4]黄绍渠.从《扬州慢》词曲的结合看流行歌曲创作的弊端[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5]尚育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创作歌曲的审美走向探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6]张波.词、曲、情的完美契合——王酩歌曲创作技法探微[J].音乐创作,2015,(02).

猜你喜欢

音调
音调高低谁做主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你可以相信电话那头的人吗?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基于音噪比的空调室内机音调评价
音调语言让人更有乐感
离散多音调制可见光信道非线性失真及参数优化
越南女教师肌紧张性发声障碍对完成音调靶点基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