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表演中的发声气息的运用

2016-05-30郝玉莲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表情发声训练

郝玉莲

摘要:对于声乐表演中的发声和气息训练是任何一个音乐表演者必学的技能,如果能真正掌握了这两个最基本的技能,就会使学习者减少不必要的弯路,能够简洁明析的辨析学习过程,将看似复杂的声乐学习变得可读可感,没有那么神秘了,我们脱离所谓的“悟性”和“感觉”,将这两个技巧的方法通俗的阐述出来,使声乐的训练和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科学客观的训练模式,使每一个喜爱音乐的人,甚至是每一个能够说话的人都能够学会神奇的声乐,拓宽音域,富有表情的歌唱,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宗旨,本文意在讲述各种发声技巧和气息训练的方法,从具体训练的实践中提炼出来部分可行性的建议,目的是使更多喜爱声乐表演的人走进声乐的世界。

关键词:发声 气息 表情 训练

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不可能用纯真声唱过两个八度,而为了歌曲的艺术展现,必须要求唱到三个八度没有换声的痕迹,就像一口气唱完一样,因此有的同学就好像没有换声点了,其实不然,换声是人声中的自然生理现象,我们要正视这点,用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去寻找探求正确的发声。例如要求唱出清亮音色的用母音“伊”去找,声带就像咳嗽前一刹那的状态,在那个状态下去发声,由低到高,从e~b2逐一训练,要求发出的音色干净,无杂音,且发声位置不变一直顶到b2。另外一种说法是,笑肌抬起的同时兼顾嘴角向两侧咧开冷笑 “嘿嘿”,用这样的母音去寻找可以唱各种类型的歌曲的发声,例如蒙古长调和藏族歌曲,这样的发声几乎就是原生态。如果觉得不妥,可以自行录音与歌唱家的发声进行对比,如果听起来有相似之处就对了,反之亦然。这种发声并非是民歌专属,像齐峰的《下马酒之歌》、黄绮珊的《离不开你》、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莫西子诗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还有老歌唱家吴雁泽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春蕾组合的《吉祥》,其换声点的音高都是这种发声状态。这样发出的声音就各具特色,可以用于民歌,长调,通俗歌曲,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唱法,音色的变化多样要求调整口腔与胸腹肌的弹跳来控制气息的张弛,这种技巧需要长期的训练方可完成。

一首好的作品看成“形神兼备、道术合一”,就声乐表演而言,那就是声情并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题材来选择用哪种声音来歌唱,如果这是一首女声歌曲且要求音色清亮而又干净,那么就要用民歌的发声位置去处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主动地去调整声带去发声,用半咳嗽的状态去发声,从小字一组的降E开始发声,按半音阶顺次练习下去,一直唱到小字二组的A,声带处于这个状态一直保持不动,一旦声带没有干净的亮音了,就立刻回到干净音的状态上去寻找,每次练习15分钟。如果发音位置已经找对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气息的运用。这里介绍几种方法:第一,要明确身体里的几个穴位。1.水分:这个穴位在肚脐上方一寸的位置;2.丹田:这个穴位在肚脐下方一寸的位置。第二,要明确动作的要领,歌唱时水分保持不动,丹田回收,就要这个对抗的力,自己可以用手连续推丹田,这时产生的颤音状态就是歌唱时需要的颤音,当这个动作做到位时,就会感觉到水分部位有一个支点在起作用,这就是歌唱时需要的支点。支点的寻找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人在低声抽泣时动作,一旦找到了,需要多次反复练习才能记住这个动作,做到动力定型。第三,当丹田与水分不能很好地协调时,就想像一下去大便时用力的感觉,这个感觉虽然有点僵,但是能让你体验到水分保持和丹田回收的状态,也有人来形容用抬重物的感觉体会这个动作,二者异曲同工。除上述的动作以外,歌唱需要一个动态的运动气息,因此在做好第一步的同时再加上抽泣的动作,你的气息就会平稳的运用了,掌握了上述技巧以后就要大量的训练了,从练习气息较短的发声条开始练习。

倘若这是一首美声歌曲,则可以充分利用气息的辅助作用来调整声带的发声。1.口腔做到放松打开的状态,用打哈欠的状态去寻找,或者刚刚咽下唾液的状态去感受口腔放松的状态,做好这一动作保持不动;2.运用丹田之气去发声(既保持水分,丹田有韵律的回收);3.小声轻声的发声:先从e1唱到a2;4.在#F和G大多数人发声觉得有困难,这是个换声点,需要调整好声带来进行调节,用“哈”音来找,感觉嗓子里有一口痰憋着,这个动作一旦发声就对了,像殷秀梅唱《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中的G音就是这个发声状态,仔细去辨认你的发声和歌唱家的发声是否一样,如果一样的,你就对了。这个过程要做到这几个动作协调发声则属不易,因此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不仅如此要记住这时的发音位置和状态。

降央卓玛是近几年几乎风靡全国的歌手,女中音柔美的音色使人心旷神怡,女中音的发音是如何呢?事实上女中音的训练与男高音方法相似,在中低声区,在有气息支撑的状态下小声轻声的去发声,声音不需要亮,反而需要有一点点柔柔的杂音,事实上就是轻声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听上去柔和,再加上气息的运用就能发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声音,他可以倾诉内心的一切,那么它的高音(即换声点)是如何训练的呢?让人听到从低音到高音都是统一的,这个方法是用大笑的方法去寻找,当然这个大小是有支点的大笑,正如《向天再借五百年》中大笑还想再活五百年,如果找不到这个方法,就让学生蹲在地上,像咳嗽一样先让气出来,然后再发声,感觉受了大难,惊天地泣鬼神捶胸顿足的惨笑,但是必须记住一点,气息的支点一定在,腹部是有猛烈震动的,事实上也是寻求有支点的气息,在这个状态下,口腔里发声到高音,口腔开的越大,到了换声点是要用“恶心”的动作辅助发声器官发声。

事实上,歌者的感情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运用胸腹肌的弹跳来调节,诸如在中低声区气息要平稳、均衡、流动性强,有人形容像珍珠一样,到了高音时,气息的运用量就会很大,对抗的力量也增加,随之声带的拉升也增强,具体的办法也因时而变,如果说声乐表演仅限于美声和民族唱法,未免有失偏颇,事实上通俗歌曲的发音与气息的运用也是脱离不开这二点,气息与发声训练,呼斯楞的《鸿雁》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他那高超的控制气息的能力和令人回味的轻声发声技巧,《栀子花开》中我们清晰的感觉到了何炅那“似有非有”的气息控制。

有人说:“流行音乐是五米之内倾诉,民歌是50米之内去听,而美声歌曲则是100米之内来欣赏的,”这充分说明了气息在各类歌曲中的用量与力度。对于声乐表演中的发声和气息训练是是每一个喜爱音乐的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和理想,如果能真正掌握了这两个最基本的技能,就能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将看似复杂的声乐学习变得可读可感,没有那么神秘了,我们脱离所谓的“悟性”和“感觉”,将这两个技巧的方法通俗的阐述出来,是声乐的训练和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科学客观的训练模式,使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希望拓宽音域,富有表情的歌唱,走进声乐五彩缤纷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汪明洁.声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张蕾.歌唱的钥匙[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有德乡,王远.声乐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表情发声训练
找“表情”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让音乐课“活”起来
2015 元首“表情”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巴格达迪“发声”破重伤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