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的整体构想

2016-05-30贾超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分析

贾超

摘要:芭蕾舞剧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在全世受到普遍欢迎的舞蹈类型。作为中国的芭蕾舞剧来说,自上个世纪初开始,也已经有了百年的发展历程。进入新世纪后,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芭蕾舞剧只有继续走民族化的道路,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从发展理念、作品创作、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就新时期下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发展进行了宏观思考和展望,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 民族化发展 整体构想 研究分析

芭蕾舞或芭蕾舞剧,都是西方舞蹈艺术的一个分支。名称由于法国中的“ballet”音译而来。其最先诞生于法国的宫廷中,后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了一门舞台戏剧艺术,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芭蕾舞剧。20世纪初,芭蕾舞剧从西方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一百年中,中国的芭蕾舞剧艺术从无到有,从贫瘠到丰富,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而纵观整个发展过程就会发现,民族化始终都是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而事实也充分证明,这一理念和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不但适用于之前,更是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关键。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就其民族化发展进行了整体性构想。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并对具体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要想推动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首要做的就是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包含为什么要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应该秉承哪些原则,采用何种方式和渠道等等。简言之就是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做的问题。首先是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芭蕾舞剧是一门源自西方的艺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想使其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和喜欢,就必然采用中国化的题材、音乐和舞蹈技巧等。另一方面,芭蕾舞剧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成为了一种国际化的舞蹈艺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各地、各民族对其进行的创新,从而使其本身得到了拓展和丰富。所以推动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发展,既是其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需要,也是芭蕾舞艺术自身丰富的需要,体现出了中国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对这门艺术发展所做出的独到贡献。其次是怎样坚持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在具体的发展方式和渠道上,众多中国芭蕾舞剧的先驱和前辈们依然为我们做出了垂范,并可以概括为继承、融合和创新三个方面。继承是指对西方芭蕾舞剧本质艺术规律的继承。包含创作、表演、教学等多个方面,如果对这些本质规律视而不见,那么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也就难以称之为芭蕾舞剧了。其次是融合。要结合西方芭蕾舞剧的实际特点,将其和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有机融合,以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文化和精神内涵,这是其得到中国观众接受和认可的关键。最后是创新。这一点是针对于现有的成果而言。虽然中国芭蕾舞剧艺术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功,但是绝不意味着当代创作者和表演者就可以“吃老本”,而是要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因为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也是日趋提高的,只有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芭蕾舞剧艺术潜在的艺术魅力,并为当代观众所喜闻乐见。所以说,民族化道路是中国当代芭蕾舞剧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捷径,这一点是需要为每一个创作者和表演者认知和把握的。

二、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

艺术作品无疑是一门艺术发展的基础,没有了作品,表演、传播等也就无从谈起。自芭蕾舞剧传入中国之后,诞生了很多精品力作,如《和平鸽》《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鱼美人》等,都对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作为当代的芭蕾舞剧创作来说,则需要当代创作者以这些经典作品为基础,进行更加多元化的探索,并表现出时代化、地域化、国际化等特点。首先是时代化。唐代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精辟的阐明了艺术创作和时代的关系。前文中的所提到诸多经典作品,虽然足够优秀,但是其反映的都是当时时代的审美文化和精神内涵,对于当代观众来说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当代创作者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让当代人的生活、文化、精神等成为芭蕾舞剧的主要表现对象,在获得当代观众认可和肯定的同时,让芭蕾舞剧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这对于若干年后的后人来说,同样是一段经典的历史。其次是地域化。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着悠久而丰厚的地方民间文化。这对于舞蹈创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这一点也是针对与之前的经典作品而言的。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都是一些改编作品,真正植根并表现地方民间文化的作品少之又少。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着内涵丰富、风格鲜明的民族舞蹈的艺术,更是能够为芭蕾舞剧艺术的编导提供广泛的启示和借鉴。所以对地方民间文化有足够的关注,并将其有机运用于作品中,使作品的民族化风格得到有力的深化和彰显。最后是国际化。中国的芭蕾舞剧艺术除了要获得本民族观众的认可之外,还要走出国门,在世界上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其能够表现出当代中国画创作者对这门艺术发展作出的独到贡献。要求创作者在民族化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树立起一种国际化视野,并广泛参与到国际间的竞争中去,让更多的外国观众领略到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丰厚魅力。

三、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

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有了优秀的创作人才和作品,只是完成了一度创作,还有需要有优秀的表演者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所以表演人才的培养也是推动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应该是芭蕾舞剧人才培养的最佳基地。需要高校和舞蹈院系通过自上而下的调整和变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芭蕾舞剧人才。在教学理念上。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西方芭蕾舞剧的表演风格、表演技巧、表演形式等;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其与中国各种舞蹈艺术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表演体系。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法之外,也要紧跟当代教育的发展形势,主动将一些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如对话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本质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上,要真正认识到舞台实对学生表演水平的提升的重要意义,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通过一次次的磨练,来丰富自身的表演经验。在教学目标上,主要是凸显出一种侧重。虽然学习芭蕾舞剧表演的学生众多,但是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最能够从事专业芭蕾舞剧的表演的可谓是少之又少。所以应该结合学生本身的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培养目标。作为舞蹈、艺术类院校来说,其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且学生入学时候水平普遍较高,所以应该定位于高、精、尖表演人才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当代中国芭蕾舞剧表演的中坚力量。作为师范类院校来说,多数毕业生今后都要从事舞蹈教学工作,所以应该对他们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所侧重,方便他们顺利的就业。而作为综合类院校来说,则要秉承多元化的培养理念,包含表演、创作、教学、经纪人等多个方面。只有这种有所侧重的培养,才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芭蕾舞剧人才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中国近代的艺术发展史来看,任何一门外来的艺术,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势必要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芭蕾舞剧艺术自然也不例外。结合其发展实际来看,在众多前辈创作者、表演者的努力下,中国芭蕾舞剧已经基本完成了民族化改造,而作为当代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来说,则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从更加多元和深入的角度继续推动其民族化发展,直至中国芭蕾舞剧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形成,这不但是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每一个中国芭蕾舞蹈艺术工作者责任和义务。

基金项目:

本文为山东省2014年度艺术重点课题“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研究”,立项编号:2014375。

参考文献:

[1]王娇.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创新点[J].现代交际,2011,(11).

[2]赫蒙娜.中国芭蕾舞剧如何在现代化中建构民族特色[J].新世纪剧坛,2012,(01).

[3]郑志勇.中国芭蕾舞剧对传统的继承及民族化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5,(03).

[4]苏水莲.民族化——中国芭蕾舞剧的主流(2000-2008)[J].大众文艺,2012,(02).

猜你喜欢

研究分析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