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久石让电影音乐独特的创作思路研究

2016-05-30田千禾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

田千禾

摘要:久石让是当代日本著名的电影配乐家。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旋律精致唯美,悦耳动听,勾勒出深远优美的意境,获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从久石让的主题创作思路着手,结合久石让配乐的几部经典电影,研究久石让在创作电影音乐时的独到之处,可以为国内电影音乐的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久石让 电影音乐 创作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日趋平凡,电影音乐也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西方好莱坞电影大气磅礴史诗般的配乐,还是东方宫崎骏式的动画电影中细腻温暖、小清新风格的配乐,都拥有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在众多著名的配乐家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在日本家喻户晓,同时也深受我国大众喜爱的配乐家——久石让。

久石让,1950年出生,祖籍日本中野市,日本著名音乐人、作曲家、钢琴家。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久石让本名藤泽守,之所以叫久石让,是为了向他的偶像美国黑人音乐家及制作人昆西·琼斯致敬。他把Quincy Jones这个名字改成日语发音,再联上最近似的汉字姓名,就变成了“久石让”,英文名字Joe,似乎致敬的意味更加显而易见了。

久石让从小就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四岁时便学习小提琴,中学时在学校担任吹奏小号的位置,1969年进入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专修作曲,在岛冈让教授的名下学习现代音乐,这为久石让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学院派作曲基础。大学期间久石让开始受到简约音乐的风格的影响,并曾尝试分析菲利普·格拉斯或特里·赖利等简约音乐家的作品内容。

一、独特的创作思路

作为日本电影配乐史上最受人崇敬的人之一,久石让共出版了35张音乐专辑,参与了五十多部电影及14部动画电影的配乐工作,曾七度获得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音乐奖,并于2009年获得日本政府授予紫绶褒章。在久石让的众多作品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的电影音乐。通常情况下,久石让在接手一部电影配乐时,会先阅读电影脚本,如果是动画电影时,他会先看分镜头。此后,久石让会和导演沟通,了解导演的想法和心中的感受。接下来,他将所获的的讯息在脑海中整理,并且针对电影的主题,从整体上去构思配乐所采用的乐器以及乐曲采用什么样的风格。久石让在对主题的创作思路上,有一些独到之处。

(一)不拘泥于导演的构思

我们知道,创作电影配乐与创作其他音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影音乐是需要服从于电影主题的,它不是纯粹的作曲,不能任由配乐家们天马行空的进行创作。配乐家们完成的作品必须要符合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世界观,因此,如果创作出的曲子导演认为不对,即使曲子再好也是无济于事。

尽管如此,久石让却认为在创作某部电影音乐的构思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遵从于导演的想法或是画面本身,他认为作品如果只以是否能达到导演的想象为标准,那么作品就失去了创作的趣味。“想要制作电影、从事导演工作的人都充满着创造力,并将自己的所有心力都投入在电影的拍摄工作上,因此我也必须提供毫不逊色的作品。”久石让在创作上总是会力求构思一些具有新意的配乐,他希望作品可以超出导演的要求和想象。

比如在制作《哈尔的移动城堡》的配乐之前,久石让与宫崎骏已经合作过好几部动画电影了。他知道,只要有一次作得乏味无趣的话,他与宫崎骏就再没有合作的可能了。因此在制作《哈尔的移动城堡》配乐时,久石让就根据动画主题写了三首不同的曲子,其中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典型的宫崎骏动画的风格。在向宫崎骏导演、制作人铃木敏夫和音乐总监稻城先生弹奏完第一首曲子时,他们都表示认同,尤其是宫崎骏用力地点头微笑。但久石让却趁着这股气势,调整了演奏顺序,弹奏了他的第三首曲子,这首曲子与以往的都不一样。在演奏过程中,久石让内心是非常忐忑不安的,甚至在弹奏中途卡住停了下来。结果演奏下来,制作人铃木敏夫两眼炯炯发光,认为这首有意思,而宫崎骏却有些为难,因此要求久石让再演奏一遍。当久石让第二次演奏完毕后,铃木敏夫和宫崎骏都不约而同的说了声“好!”久石让顿时觉得创作以来的所有忐忑和辛苦都化成了喜悦。

(二)重视第一印象和直觉

接到电影配乐工作后,久石让在阅读脚本、与导演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第一印象。这种最初的印象,可能是一段旋律,也可能是某种色彩,或是一点点感觉,久石让每次都会把这种印象记录下来。在实际作曲的过程中,当他再进行一些理性思考,比如确定节奏和乐器等的过程中,最初记下来的这种印象非常的管用。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思路会渐渐清晰,而有时候又会如同坠入迷宫,一旦迷失方向,久石让就会回到自己的第一印象重新开始思考。在不停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第一印象中的内容往往会脱胎换骨,既保留了创作的初心,又有了具体的形态。久石让认为,基于第一印象的创作能原封不动的呈现自己的感受,能最直接的表达作者的情思,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方式。

同样的,在创作中,久石让也很重视直觉。他认为把不同时期偶然获取到的事物吸收并变成自己的内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音乐主题的编写上,久石让是遵循逻辑思考进行的,但是对于细枝末节的处理,他会加上自己偶然感受到的气氛或是某种情绪,有时候他就会把这种直觉上的东西加入到当天将要录制的作品中,这种偶然中触动心弦的元素往往会迸发出美妙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久石让格外珍惜这种直觉带来的契机。

(三)逆向的情感撞击

久石让曾表示,他并不喜欢太过制式化的做法,比如哭戏就加上悲伤的曲子,浪漫的场面就配搭甜美的音乐,他认为这样做出来的音乐只是影像的附属品,功能与音效差不多。因此在久石让所作的电影音乐中,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音乐参与叙事,让音符与角色的内心情感相“撞击”,并用撞击的音符将观众带入角色矛盾的内心。这种方式,非但没有扰乱电影的情感线,反而大大的增强了电影情感的表达。

以久石让与北野武合作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为例,这部片子讲述了一对聋哑情侣,男孩在一个偶然机会下接触了冲浪并深深为之着迷的故事。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是寂静,无声的情感,流畅的音符,淡淡的笔调,却蕴含着浓郁的伤感。

电影的主题曲《Silent Love》以梦幻般的电子碎拍切入,就如同打在玻璃窗上的雨点一样滴滴答答。接着,钟鸣一般的旋律开始回响,并贯穿了整首曲子。曲子中间插入了一小段小提琴,时而沉郁,时而高扬,有伤感也有灿烂,后边部分,轻渺的女声加重了这种梦幻般的感觉,如同被清澈干净的海洋包围。这是一首节奏较为欢快的曲子,但它却被久石让用在了电影后段,女主人公拿着粘贴着男主人公冲浪得奖合照的冲浪板来到海边,将冲浪板归还大海,以此祭奠心爱之人,然后导演用“翻看相册”的方式回顾了男主人公得奖之前的点点滴滴。这本该是催泪的情节,但观众们悲伤的情绪却被久石让用欢快的音乐狠狠地压抑了下来,压抑在一片无声中,让观众们感到男孩的死对于这大千世界而言是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这种情绪一直到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做告别仪式的时候才完全爆发出来,对于观众来说,直到观影过后悲伤都难以消散。

场景音乐《Cliffside Waltz》是一首令人心碎的钢琴曲,曲调迟缓而低沉,缓慢得让人觉得压抑。曲子有较多的休止符,让人沉思,不知不觉就陷入到一种莫名的伤感中。旋律的重复,让人感觉时间如同静止了一般,末尾,节奏渐渐变缓,然后消失,结束得悄无声息。这样一首安静又伤感的音乐,久石让却把它用在男主人公日复一日的冲浪生活片段中,把它融入到了少年的嬉笑中,融入到了夏日的阳光中。青春的激情和梦想突然被这首安静的曲子“中和”了,让观众不禁会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美好,充满激情,却只剩下模糊的记忆。这时候,观众对于电影想要表达的情感就产生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结语

通过对久石让电影音乐主题创作思路的分析,我们发现,正是这种重视创造力、不拘泥于导演构思的创作理念,加之全力以赴的进行创作,使久石让创作的音乐特色在宽广、流畅和多产的同时又不拘一格;而第一印象和直觉带来的契机,能使久石让在进行音乐创作时汲取到特殊的灵感;善于采用音符与情感产生逆向撞击的方式,使久石让的电影配乐在与影像共存的基础上,还能达到烘托演员演技和展示演员深层心情的效果,这不仅有助于表达导演对于电影的想法,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更有层次、色彩更丰富的感情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诗元.电影散场,音乐留步[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2.

[2]李剑楠.久石让电影音乐研究——以动画电影音乐为主[D].保定:河北大学,2013年.

[3]吕林烨.久石让音乐作品研究——以9部电影音乐中的钢琴作品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4][日]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M].何启弘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主体性对电影情节的刻画与塑造
电影音乐主体性对电影情节的刻画与塑造
电影音乐主体性对电影情节的刻画与塑造
青春外衣下的生命思考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电影音乐文化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