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度与音乐

2016-05-30孙玺淼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贝多芬

孙玺淼

摘要:贝多芬的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力度的变化,赋予了音乐前所未有的内涵。《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也因此而表现的更加充满对比,将内心的情感爆发的更加热烈。本文将对其力度处理及音乐表现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证。

关键词:贝多芬 《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 力度处理 力度对比

《热情奏鸣曲》(No.23 作品57)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它创作于1804~1806年,是贝多芬第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热情奏鸣曲》所表达的精神层面比以往对英雄层面的理解更为明确,其创作达到了技术性与思想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将古典音乐的庄严与理性、浪漫主义的张扬与感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第三乐章是整首作品中最精华的乐章,为奏鸣曲式,此乐章从连续减七和弦强奏开始,始终充满着行动的果敢,内容和规模十分宏大,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力度在此乐章的运用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的力度起伏特性。本文论述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中的力度对比与变化对于音乐表现的意义。

一、乐章结构

第三乐章是从容的快板,f小调,2/4拍,奏鸣曲式。此乐章以连续减七和弦轰鸣作为开始,好似呼号般的号角,恐怖的音响。随后疾驰旋风般下行十六分音符,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主题。主题急速奔流的音阶式乐句,把人们带入了紧张热情的气氛中。作者在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常规,将展开部与再现部反复演奏,充分证明了这两部分关联的重要性。乐章在结尾达到了高潮,沸腾的音流在达到顶点时插入了一个急板,这个具有震撼力量的结尾使它那沸腾的热情再次冲断了所有的束缚,双手不间断的“追逐式”织体使全曲增加了宏伟雄壮的色彩,全曲在达到高潮的热烈情绪中结束。

二、曲中力度级记号和力度变化记号

所谓力度级,就是用以陈述某段音乐的音响强度,具体表现为从弱到强的若干音量等级。纵观全曲,力度级记号共计如下几种:pp、p、f、sf、ff。此曲力度处理手法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贝多芬对各种力度变化记号的应用,涉及包括:cresc.、piu forte、molto cresc、dimin.、sempre pianissimo。贝多芬的乐谱中在大量术语之后运用了虚线“----”来表示范围,极为明确地表明了音乐渐强或者渐弱开始的位置和持续时间。渐强或减弱的力度变化,是贝多芬实现音乐情感发展的重要过程,一切阶段性的激情表现都在这一过程中涵育。正是由于这些力度上的起伏,才使得曲子的情感有了更生动活泼的表达。

三、 曲中力度变化

(一) 引子(1-20)

1.进军的号角声(1-5)。连击f f力度的减七和弦切分音,造成了紧张不安的气氛。2.(6-20)是一个走句,开始是单音,力度为p,从10小节开始出现持续渐强后力度到达f,加入低八度齐奏,力度达到此句顶点,后出现持续渐弱,走句结束在20小节第一个音上。

(二) 呈示部(20-117)

1.主部(20-64):(20-35)为主要主题,为pp的力度。右手是一个走句造成紧张的气氛,左手则用有特性的节奏和遥远的跳进来形成一个打击的声部。28 小节后左手的跳进跨度变大,而在较高的音上出现sf的力度,以表突出。(36-64)从这里开始加入新材料。首先右手为分解和弦,左手为sf切音,通过三 次的渐强,力度由p达到了sf,然后立即回到p,两手交换,再次重复。2.连接部(64-75):用主部右手伴奏的素材,音乐通过四次先渐强后渐弱的起伏 后,出现持续渐强。3.副部(76-96):开始与结束都在c小调。第一句(76-85)左手出现3次重复,力度均为sfp,在最后一次重复后出现持续的渐强,然后紧接持续渐弱。第二句(86-96)与第一句力度处理相同。这每句的三个sfp,象征另一种打击法。4.结束部(96-117):(96-104)为结束主题。力度由f开始,是由主题发展而来的音群。在112小节转入降b小调,出现力度为ff的和弦,后接浪潮似的大句子,力度一直持续到115小节。116和117小节出现渐弱要明显做出。

(三) 展开部(118-211)

以pp的力度进入,紧接着主要主题变成卡农风格的尽情,并逐渐升腾。1.导入部(118-134):第一句(118-126)旋律用本乐章主部的素材。力度由pp进入,通过两次酝酿后,第三次渐强后达到sf,紧接着立即渐弱回 到p。第二句(126-134)巩固降b小调。2.中心部(134一158):第一部分(134一142)开始力度一直持续渐强然后达到f力度。后面的一部分节奏果断,有斩钉截铁的sfp切分音,无论是单音的旋律跳音还是八度的旋律跳音,都弹性十足,具有动感,表 现了强烈的意志。3.准备部(158-211):再现前的准备部分。(158-168)是一个引向主调f的属和弦的乐句。力度从开始两手互相模仿时就持续渐强,在164小 节达到ff力度双手齐奏下行音阶。(168-175)是属和弦上的准备,即属长音及其上面活泼的伴奏。力度先渐强后渐弱,然后持续渐强,为176小节的 ff做准备。(176-211)是半终止式,用分解和弦,由ff至p(184),由几小节的长度逐渐缩短,之后又加长,力度持续渐弱,音乐又趋于沉寂。

(四)再现部(212-307)

1.主部再现(212-256):f小调,力度没有太大变化。2.连接部再现(256-267):一句,由f小调途经降D大调回到f小调。3.副部再现(268-288):在f小调,力度没有太大变化。4.结束部再现(288-308):反复后第二次进行到299小节,进入第二个结束。从第300小节进行到f小调主和弦。力度从306小节开始持续渐强,为尾声做准备。

(五)尾声(308-361)

段落a(308-325):插入急板(Presto)。(308-315)为一乐句,自行反复。开头出现了两小节的二分音符(308-309),在这一乐章是很少见到的,力度为ff与sf,开始在f小调,后转入c小调。(316-325)为一乐句,自行反复。在头两小节出现降A大调的二分音符,力度与前一句相同。六小节之后,贝多芬又回到了f小调。二分音符和弦之后,是一些力度为p演奏法是跳音的小节。二分音符要弹的充分,八分音符断奏要十分鲜明果敢,要加强ff与p的强烈对比,展现处感情的兴奋。段落b(325-341):这16都在次拍上。这些次拍上的切分音,是当和声和旋律都比较停滞时的推动力,是作者用切分节奏来推动曲式前进发展的一个方法。段落c(341-361):主、次拍上都有重音,主拍上的重音重于次拍上的重音。使音乐的进行势如破竹,勇猛前进。在6小节主和弦的结束段落中,f小调和弦暴风雨般的从高音区下降到低音区,活跃的十六分音符的运动,速度始终不变,ff一直到底,有如万马奔驰、江河澎湃的气势,爆发出钢琴所能发出的最强音,最后在三个锤击般的主和弦中精彩地结束全曲。

四、曲中力度处理及表现意义

贝多芬曾说:“力是那股与寻常人不同的人的道德,也便是我的道德。”力度在这首奏鸣曲中不容置疑地被看作是“描写”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一种力度记号均有其丰富的内容,赋予音乐以回忆、诚恳、安静的性质;“ff”既可以表达情感的高潮,又可以表达事件的紧张性;“cresc.”和“dim.”可以表达情感的高涨和低落、形象的“接近”或“离去”。因此,如何在演奏中把握力度变化,使之富有结构感,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主题、副题的呈示和发展,此时的结尾具有了一往无前的特征。在两个手的配合下,音乐在此时达到高潮,形成不断渐强的趋势。然而,在即将达到最高点时,作曲家却使用乐ff-p的力度对比,并在此后几小节持续渐弱,这种巧妙的处理,使音乐欲言又止,自然回到主题的再现。

五、 贝多芬此曲力度应用与他人作品的对比

贝多芬在此曲的音乐表现上,极大提高钢琴的表现力,使之有交响乐曲的戏剧性效果。就以和贝多芬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其他大师-海顿与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来说,虽与巴洛克音乐相比,已经注意到力度对比的表现,但很有限。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主观的、客观的、历史的原因所为:海顿与莫扎特主要从事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创作,其作品要适应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和华丽典雅的宫廷时尚,而贝多芬则以他不可比拟的、前所未有的灼热的艺术威慑力,使人们心悦诚服。

其次,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个性不同。莫扎特个性活泼、轻快、典雅、才华横溢;而海顿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贝多芬是一位不受约束的革新派,他不会迎合王孙贵族的口味,也不受宗教音乐的羁绊。他那超乎常人的、史无前例的力度的运用,植根于其作品的“英雄性、深刻性、戏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是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伟大成果之一,是一首享誉世界的代表性杰作。这首气势磅礴的巨著蕴含乐高度兴奋的热情,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在贝多芬的这首作品中,他极大地拓展了钢琴音乐的力度表现范围,将鲜明的力度对比作为其音乐创作的主要风格,力度的布局与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形成有机的结合,使得他的音乐有着强烈的个性,赋予了音乐新的内涵。所以说,力度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形成作品逻辑结构,表达作曲家情感起伏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姚锦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2).

[3]匡昉.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演奏中的结构感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04).

猜你喜欢

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贝多芬只有一个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
“没良心”的贝多芬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贝多芬第二十八首钢琴奏鸣曲OP101》演奏版本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