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兴成谈音乐创作

2016-05-30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绥阳战友创作

杜兴成,著名作曲家、散文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音乐组组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杜兴成1949年5月7日生于贵州省绥阳县洋川镇杜家堰坎。从小受“诗乡”文化的熏陶,中学时代开始发表诗作。1969年应征入伍在贵州省军区独立师任战士。连队期间发表诗歌短文和创作文艺节目受到部队首长重视。

1972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作曲系,师从田联韬教授,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军区演出队任创作员和创作组组长。后任省军区文化干事。杜兴成创作发表音乐作品千余首(件),其成名作《战友之歌》1979年1月发表,曾获文化部、中国音协“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总政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题词“战友之歌,催人奋进”。歌曲流传广远,影响甚大。1983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师从苏夏教授,代表作有二胡叙事曲《遥寄》,钢琴组曲《乡梦》(也是交响组曲)等。其钢琴组曲被访华美国钢琴家斯毕寨生(Spizizen)女士带去国外演奏。

1985年秋调入北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专业作曲家。先后为故事影片《草地》《马贼的妻子》《彝海结盟》等作曲;为军教纪录影片《墨脱行》《东方巨响》等作曲;为电视剧《赤血情》《状元老表》《家和是宝》等作曲;为大型电视片《中流砥柱》《共和国元帅》《彭德怀》《徐向前》等作曲,共计60余部。作曲的影片获得过“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另有个人音乐电视片《在这片土地上》和个人专辑《塔城之声》《战友之歌》《绥阳之歌》《奋进在和谐时代》等。有影响的歌曲是《战友之歌》《忘不了你呀妈妈》《游子吟》《贵州放歌》《欢迎你到茶乡来》《塔斯堤河》等。杜兴成深入生活曾走遍祖国各地及民族地区,同时还访游过欧洲、非洲、亚洲等十余国,其音乐创作题材广泛,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曾荣获“中国时代杰出艺术成就奖”。

杜兴成除音乐创作外,文学作品有《白静的蒙古包》《罗布泊叙事曲》《回家》《祖土》《老家》《赴藏日记》《非洲纪行》等。并获得过“中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和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等。1996年家乡政府批准设立了永久性的“杜兴成文艺奖”,他拿出数十万元稿费,以奖励那些在学业和创作上成绩卓著者。

2006年起,杜兴成又拿出两百余万元稿费,用以修缮杜氏祖屋清代古庭院,现“杜家堰坎宅院”已被批准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为家乡建设呕心沥血,如今杜家堰坎已成为黔北一处极具特色的文化胜地。

音乐时空:您创作了那么多音乐和歌曲,是否从小就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天赋?

杜:其实,说不上有什么天赋,只是对音乐有一种特别的偏爱。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而歌。比如犁田时,他们一边赶着耕牛,一边唱着山歌,伴随一行行新翻的泥土芳香,在水汪汪的田野上,歌声迎着朝阳,鸟儿飞来飞去,呈现出一派永不消失的山乡画卷。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民,他们是新中国成立时培养的乡村干部,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时代,尽管人们劳动非常辛苦,生活也十分困难,但心情是愉悦的,常常歌不离口,日久天长,他们唱的这些民歌旋律自然就播种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

真正使我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是在我读中学那几年。那时我们绥阳中学来了位从贵州大学艺术系下放的音乐教师,他名叫郑廷瑜,长相英俊,学识渊博,常给我们讲中外音乐家的故事,还组织校乐队,上合奏课。我是二胡演奏者,由于痴迷二胡,同学们就给我取了个雅号“杜二胡”。“文革”中我们参加大型歌舞《绥阳风雷》的演出,后来我被选进文化馆“绥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8年,我回乡务农,半年后我当上了兴隆小学(戴帽中学)的音乐老师。一年后我参军到了贵阳。

音乐时空:1969年您应征入伍成为贵州省军区独立师的一名普通战士,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使您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作曲系?

杜:还在新兵连时,我就在《国防战士报》一次发表三首诗。六个月后,我被抽到师宣传科去搞通讯报道,与战友谌宏昌(后来的贵州省军区政委)一同下连队,与执勤点战士同吃同住同站岗,交心谈心。那时我发表过不少诗文。半年后我回连队当了文书入了党。再后来到炊事班煮了一年的饭。正是在我人生最迷茫、最艰苦的时候,我写了首组诗《炊事员短歌》发表在《工农兵诗选》和《贵州文艺》创刊号上,引起了文艺界关注。多年后这首组诗还被选入《贵州建国三十年诗选》一书。

记得有一天,我不知在哪儿弄了把二胡,在炊事班拉了起来。正巧宣传科牟科长路过:“是谁拉的?拉得这么好!”他把我叫到一边说:“调你到演出队去怎么样?”我一听吓坏了,因为那时的文工团战士很难提干。从此,我再也不敢拉二胡了。就在这时,部队搞文艺会演,以团为单位自编自创节目,我被抽出来代表师直单位搞创作,哪知我写我的节目一炮打响,有诗朗诵、小话剧、三句半、表演唱等,而且我还亲自上台演出,很受师首长赞许。正在我们下部队巡演期间,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来贵州招收一名作曲新生,于是部队推荐了我,经过北京来的田联韬教授两天的音乐理论笔试、二胡、手风琴面试,是最终因我谱写的《毛主席恩情最深》一歌旋律生动感人,田老师当即兴奋地手一拍:“让小杜回家去几天看看父母吧,我回北京后马上把《入学通知书》给他寄来。”就这样,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在毛主席身边幸福地上大学。这首《毛主席恩情最深》今天回过头来看确实是非常完美的歌曲。

音乐时空:在您的心中更喜欢创作哪种形式的歌曲?

杜:当然善于写民族风格的群众歌曲、创作歌曲、队列歌曲和表达思想内涵深刻的独唱歌曲。我不喜欢那些“你爱我、我爱你”,让小青年如梦如痴的肤浅作品。同样,我主张音乐旋流畅、起伏,能打动人心。只有这种植根于人民群众心灵中的作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爱国,爱家,爱民,爱兵,服务社会、反映生活,这才是我永远追求的创作方向。

音乐时空:《战友之歌》是您的成名作,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首歌曲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杜:也许是因为我善于表达真情,那时候我才29岁,对部队生活也十分熟悉,加之我在北京上大学期间学校又长期同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搭档演出,故“战友”一词印象深刻。毕业分配回部队后,我曾构思写过双人舞《战友》,表现的是一个班长与一个新兵一天的生活。后来舞蹈没成行,我便给创作组战士刘苗鑫讲:“我们写一首《战友之歌》的歌曲吧”! 于是,我把歌名和格式讲给他听后,他很快拿出了初稿。歌词原来是这样的:“(一段)年青的士兵们亲如兄弟/ 革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 你来自边疆/ 我来自内地/ 你来自山乡/ 我来自工区/ 战友战友 /这亲切而崇高的称呼/ 汇聚了我们的钢铁集体。(二段)勇敢的保卫着社会主义/ 胜利靠大家共同去努力/ 你帮我补弹袋/ 我帮你洗军衣/ 你帮我学文化 /我帮你练射击 /战友战友/ 这信任和团结的象征/ 凝聚了我们的战斗情谊。”

我是从“诗乡”走出来的,我的创作习惯是先修改歌词,直到满意为准。大约经过一周时间的推敲,“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的歌词就成形了。然后又经过一周时间去寻找更为合适的调式与音乐主题,最终决定用我熟悉的蒙古族音调来创作这首歌。因为大学二年级时我们“开门办学”曾在内蒙古草原几个月,收集学习了不少民歌。

在独立师那空荡荡的会议室里,在一架破旧的脚踏风琴旁,我一个人走着步子反复捉摸着,歌曲就这样写出来了。由于我改动较大,故词作者中加了我中学时用的笔名杜奇。

任何一部优秀作品的出现都会遇上波折。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成长同样会困难丛丛。《战友之歌》(刘苗歌、杜奇词、杜兴成曲)初稿完成于1978年4月,我先后寄过《苗岭歌声》未被采用。也两次寄过《解放军歌曲》未有动静。感谢独立师三团的战友们,歌曲是我在他们那儿教唱后才传开的。我不死心,第三次再给《解放军歌曲》投稿,并写了一封推荐信主动反映作品被战士喜爱传唱的情况。1979年1月,《解放军歌曲》终于在封三的重要版面发表了《战友之歌》,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教唱,此时自卫反击作战开始,战友们唱着它去冲锋陷阵。一年后,这支歌被总政文化部向全军推荐,随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各大军区等几十家报刊分别转载。歌曲曾获总政文化部“优秀队列歌曲奖”,贵州省文艺创作一等奖,文化部、中国音协“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词:“战友之歌,催人奋进,书敬军旅作曲家杜兴成同志”。至今,这首歌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音乐时空:《游子吟》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唐朝诗人孟郊的诗句,最初为什么会想到为这首诗作曲,您又是带着怎样的情怀去创作的?

杜:当时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陈昌旭搞了一个“春晖行动”,创意就来源于《游子吟》这首诗。最早选用了我创作的《忘不了你呀妈妈》作为“春晖行动”主题歌,我推荐谭晶演唱并作为“形象大使”。过了几年,共青团中央建议将此歌拍成MV。那一天晚上,昌旭书记突然来电话,希望我在一周之内也把《游子吟》谱成曲,连同《忘不了你呀妈妈》一并由中央电视台拍成MV加以宣传。写这类带情感的歌曲我得心应手,本身我就是一位孝子,对母亲的情感由为深厚。在此之前,我曾谱过李清照的《一剪梅》,阅读过许多古曲。当拿起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时,旋律随即荡出,音符像星星一样布满脑际,我把对母亲的深情厚意注入到歌曲之中。记得当初我在给谭晶录制这首歌时,总觉得她感觉不对,唱了几遍后没能荡起我内心的激动,于是我和她,还有录音师万小元商定:“今晚的录音到此为止,作废,我们改日再重新录”。可见当时大家对这首歌的重视。

音乐时空:您作为绥阳人,在为家乡创作歌曲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杜:我为家乡绥阳写的歌曲最多,一个县就有20来首,其中有县歌、景歌、校歌、院歌。比如《诗乡的春天》(万山红演唱)、《美丽的宽阔水》(雷佳演唱)、《相聚在诗乡》(刘和刚演唱)、《故乡恋歌》(黄华丽演唱)等。我创作的这些作品都没有稿费,有时录音还得贴补。近两年由中央电视台为绥阳拍摄的MV歌曲《金银花》(曲丹演唱)、《在这片土地上》(阎维文演唱)走红网络,都是我精雕细刻的。为家乡写歌最易动情,更认真。我给绥阳电视台写的“绥阳新闻”音乐天天能听见,一播就是20年。

除此之外,我还为贵州写了数十首歌曲,如《遵义之歌》(王欢演唱)、《欢迎你到茶乡来》(宋祖英演唱)、《贵州放歌》(雷佳演唱)、《苗岭迎客歌》(陈笠笠演唱)、《忘不了我的老家》(雷艳演唱)、《大山里的共产党员》(杨洪基演唱)等。写这些歌曲总是有一种道不尽的情,愉悦享受,有幸福感。

音乐时空:二胡叙事曲《遥寄》和钢琴组曲《乡梦》是您的代表作之一,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两首曲子吗?当初是怎么想到创作一首二胡曲和一首钢琴曲的?

杜:二胡叙事曲《遥寄》和钢琴组曲《乡梦》都是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时创作的,那两年在导师苏夏教授的课堂里,我写了三首艺术歌曲和两件纯音乐作品,其中歌曲《海的思念》和《夕阳你好》发表在《音乐创作》杂志上,《忘不了你呀妈妈》被选为“春晖行动”主题歌广为传唱。另两件作品《遥寄》和《乡梦》我都写得比较专业。《遥寄》是我第三首二胡独奏曲,我用叙事和写信的手法来表达我对一位家乡伊人的思念。二胡演奏家王国潼曾将曲谱和总谱拿去录音,可后来不知所向。《乡梦》则是我第一部钢琴组曲,由《雾岭情》《赶花场》《白裙彝姑》《芦笙会》《月堂唱晓》五首组成,所表达的是贵州的乡土人情,犹如梦境。我写了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侗族五个民族一天之内的不同生活画面,使其组成了黔岭山乡多彩的故事。《乡梦》曾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音乐会上演奏,后被中央乐团著名钢琴家巫漪丽女士录制,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常播曲目。同时,还被她介绍给访华的美国女钢琴家斯毕寨生带去国外演奏。

1985年秋,我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八一电影制片厂任专业作曲至今,曾为60余部影视剧(片)作曲和配乐。

音乐时空:在您这么多年的歌曲创作道路上对您影响最深的人是谁?

杜:应该是舒伯特。还有就是冼星海。其次是我的师兄施光南,因为我们同是苏夏先生的学生,不过他比我毕业的年限早。我与施光南有过接触,我们俩曾有约要一起去看望我们的老师苏夏先生,没想到他突然病故。这三位音乐家的歌曲旋律会经常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激励我不断进取。

音乐时空:2006年起,您拿出百万余元稿费,用以修缮老家清代古建筑,能为我们说说有关这座老房子的故事吗?

杜:十年间,我个人投入老家老屋的费用已超过两百万元。对于这座清朝咸丰初年建造的九柱高堂宅院,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不光是修缮,还有搬迁户的安置与建房用地等,这些都得靠我们自己来解决。

我们家的老房子是我高祖父的父亲建造的。我高祖父杜灿芳是清朝武举人,曾代表贵州举子参加过京城的殿试,虽说没考取武状元,但因成绩优异,得到过慈安皇太后的召见,并敕予他宝剑一柄,复书一件,这成为我们家几代人的自豪。我爷爷23岁去世,高大空荡的老屋只剩下我24岁的祖母和我两岁多的父亲,慢慢的我家开始没落。还好,因祸得福,解放初期划成份时,我们家没被划成大地主。得了个“小土地出租”。由于我父亲有文化,他和我母亲都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共产党员。

到了我们这一辈就人丁兴旺啦!我们兄妹8个,我为长兄(5男3女),目前四代已有60多口人。每当春节到来,全部人马赶回老家过年,那真叫齐乐融融。

老房子经过十年的修缮,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庄伟、古朴、宽畅、厚重。如今,这里已成为黔北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旅游景点。2015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杜家堰坎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我十年艰辛付出的一种回报与历史肯定。

音乐时空:在创作歌曲之外,您还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这些创作的灵感都来自于哪里?

杜:其实文学创作才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梦想。我出生在绥阳一个没落的书香人家,从小上过私塾,加之农村艰苦生活环境的磨练,我幼小的心灵储藏着巨大的奋发力。读小学的时候我酷爱绘画。上中学时候我酷爱写诗。初中三年级时我已经在《新绥阳报》上发表过短诗。18岁那年我第一次在《贵州日报》上发表诗作《毛主席最新指示来到村》。参军后,我发表的组诗《炊事员短歌》引起评论界关注。考入大学后,我在《中央民族学院》第一期副刊头条发表了长诗《鲜花献给毛主席》(题十月校景),下边是大作家冰心的散文《兴会无前》,为此,谢冰心老师还对我大加赞赏。从此,我们师生俩在校园常见常谈。若干年后,我还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散文《冰心印象》,后来文章被美国收入小学生课外阅读。

因从事创作的机缘,我走遍祖国名地和民族地区,也到过亚、非、欧许多国家,我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我的诗歌散文曾在《诗刊》《散文》《人民日报》《山花》等报刊发表。其中《白静的蒙古包》还获得过全国散文一等奖。

在我看来,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最重要的不在于技巧,也不在于数量,勤奋是一方面,而更主要的是你对作品所倾注的真情有多少。你的见识,你的胸怀,你的为人,你的品德,这一切都自然渗透在你的作品里。看一个文艺家最终的成功不是看他的虚名远扬,也不是看他出版了多少著作,而是看他的作品是否留在了人间,人们能记住多少。我在想,衡量的标准要看他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为社会作出过多少精神贡献。

猜你喜欢

绥阳战友创作
贵州绥阳张喜山祠 :石文化经典之作
曲玉管·绥阳采风(柳永体)
超越想象的地下世界——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
绥阳双河洞
战友是什么
《一墙之隔》创作谈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无言的战友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