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联璧合 “汉君”流芳

2016-05-30

江苏陶瓷 2016年5期
关键词:于右任制壶汉文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馋煞斗茶人。”……自古以来,文人们都不吝啬于对宜兴紫砂壶的赞美。自清代陈曼生以来,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多种艺术形式在紫砂壶上巧妙运用,文人推动了一场紫砂艺术的大变革,也留下了许多合作的美谈,从而造就了紫砂的独特品质与艺术品位。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内就珍藏着由三位名家珠联璧合精心打造的文人壶——“汉君壶”(见图1)。

“汉君壶”器型传统,源于曼生“扁石壶”式,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改进,于清末民初基本定型。这把“汉君壶”由紫泥制作而成,壶腹圆而周正,至壶盖、壶底渐收,盖为平盖,盖与口沿严相契合,足见壶艺之精。壶嘴、壶把、壶钮圆浑,比例适当。此壶还采取了捂灰工艺,这是一道传统的紫砂烧制工艺,原本是对花泥等瑕疵的一种补救措施,将烧好的壶放入钵内,填充草灰类碳性物质,在缺氧环境下二次烧成。利用捂灰工艺烧制的壶泡养后的色泽像墨玉一般温润,受到了紫砂爱好者的青睐。此壶整体上工整质朴,细微中见神韵。仔细观察此壶,会发现壶盖上钤有“陆大”印,底钤 “金鼎商标”款,壶身正面刻“神州名产”,反面铭 “汉文先生 右任”。因为这些印款和铭文,这把壶还有“三名合作”的佳话。

首先是“汉君壶”的作者邵陆大,他是民国制壶名手,宜兴丁蜀蜀山人,名艺人俞国良之养子。俞国良亦是一代制壶名手,曾受聘至苏州金石家、书法家吴大澂家中制壶,作品构思巧妙、韵味秀美,在国内外大赛上多次获奖。邵陆大得其养父传授技艺,得其神髓,制技精湛,曾受聘于吴德盛陶器店,宜兴陶瓷博物馆内还藏有他所做的“供春壶”。

第二位是吴德盛陶器行店主吴汉文,即壶身所铭的汉文先生。他于1916年在宜兴县城开设了吴德盛陶器行。民国年间,宜兴逐渐产生一批新兴窑户,独资或家族经营手工工场,制作普通日用壶和特制陈设壶,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远销国外。其中比较著名的紫砂陶器店有铁画轩、陈鼎和、豫丰等,吴德盛也是其中之一。而底印“金鼎商标”是吴德盛的特定印款,1920年后启用,商标中央以鼎为图案,四角分别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四字。吴汉文经营吴德盛陶器行二十多年,在此期间网罗了当时诸多制壶名家和雅士名流进行艺术创作,如程寿珍、冯桂林、俞国良、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等,商店与名家合作,不断钻研创新,提高了紫砂的知名度,开拓了紫砂壶的销售市场,我们不得不佩服吴汉文的经营手段。吴汉文不仅善于经营还精于陶刻,许多作品皆自留款识,如:“歧陶”、“企陶”、“潜陶”和“松鹤轩”。

第三位是书法名家于右任。“汉君壶”上的铭文“右任”,指的就是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他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廉洁、清正、儒雅、豁达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堪称人中典范,是位真诚的爱国者。于右任书法极佳,作品沉稳而富于变化,行书中偶夹草楷,并非刻意而是他豁达性情的自然表达,毛泽东主席也十分尊重这位书品、人品俱佳的才子。

这位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于右任先生也十分喜爱宜兴紫砂,抗战前曾慕名来到宜兴,结识了吴德盛店主吴汉文,感叹紫砂文化之悠久、紫砂壶之精美。他在这里于邵陆大制作的“汉君壶”上留书“神州名产”,这是于右任先生对紫砂的崇高赞誉。

斯人已逝,茗壶永留。宜兴陶瓷博物馆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收藏的这把“汉君壶”更显珍贵,它不仅寄托了一位书法大家的紫砂情怀,而且盈满了一位老人浓浓的乡愁。

“汉君壶”烧成后,因吴德胜陶器行毁于战火,故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之父徐祖纯先生收藏。1955年,將此壶作为资产的一部分带入合作社,为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收藏,最终入藏宜兴陶瓷博物馆。从这把普通而不平凡的“汉君壶”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陶艺家在艺术上的严谨细致;可以体会到一位陶器店主在紫砂壶上的苦心孤诣;可以感受到一位文人雅士对紫砂的钟爱之情。这把“汉君壶”将永远留下他们的名字,记录下这段“三名合作”的佳话。

(潘奕宇 文/刘恋 摄)

猜你喜欢

于右任制壶汉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望我大陆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