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章美如沾露的荷花

2016-05-30宫凤华

阅读(高年级) 2016年6期
关键词:比喻习作美的

宫凤华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培养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积极表达美的思想和情感,让精美的文辞、流畅的文思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

一·景色描写现意境

写文章要注意描写环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望月》一文中皎洁的月光、流动的江水、隐约的山峰和树林,不正衬托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善于想象吗?《燕子》一文把我们带入了阳光明媚的三月,尽情领略春之风采。倘若我们在写作时具有画家般敏锐的双眼和诗人般超凡的灵感,善于进行环境描写,文章就会像一幅画、一首歌,具有美的色彩、美的韵律。

二·引用名句造诗意

文章要写得诗意盎然且蕴含哲理,就要善于运用名言、警句、成语、歌谣等。我们平时还要多积累古典诗词,如写牡丹可用“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写梅花可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节日思亲可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心情愉悦可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等。要想在写作时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就必须在平时多加学习,提高古典文学修养,从中汲取养料。当然,不能一味地滥用名句,要恰到好处才行。

三·巧用修辞添美感

文章是一道菜肴,修辞就是调料。习作时,可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语言精彩迭出,令人如饮甘醇。

如《泉城》一文中,“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珍珠泉的动感。又如《灰椋鸟》一文中,“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示出了一个和谐、欢乐的鸟的世界。再如《草原》一文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视觉所见的色彩变成了触觉可感的实体。

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新颖、独特、鲜活,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如写太阳可用这些比喻:①夕阳像顽皮的牧童,骑在山峰之顶;②夕阳像一只硕大的橘子,滑向大地的托盘;③太阳是一片飘落在天上的红色花瓣,四季都不褪色。写月亮则可这样写:①月儿像玉碟似的,探出蝉翼般的云帘;②中秋月好似一块才打磨好的铜镜,锃亮地悬挂在一尘不染的夜空;③明月在池水中,像一张被揉得有些皱的纸片,飘过来,又飘过去。鲜明、形象、准确、精炼的比喻是需要认真推敲和着力锤炼的。

四·乡土特色显异彩

我们生活的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故乡的民风民俗、风物特产、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进入笔端,化成一篇篇抒情言志的文章。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盘桓于我们的脑海,自然美和人情美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写青青的村舍、朦胧的烟雨、清晨的鸡鸣、寒夜的犬吠等。特别是水乡地区特有的“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瓜蔓水生初抹岸,梅黄雨细欲遮楼”等风光充满了诗情画意,更富有水乡泽国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歌民谣流传于市井坊间。像《杨柳青》《栽秧号子》《拔根芦柴花》等民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学们要做“淘金者”,养成多问、多听、多记的良好习惯,从民歌民谣中汲取营养,在写作时择机运用,无疑会给习作锦上添花。

五·语言鲜活凸个性

“辞常意欲新,意常语欲新”,文章的语言要有形象美,还要讲究音韵、节奏,长短句错落有致。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有生命和灵性的,有声、有色,有味道、有情感,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并且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平时要多阅读名著,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并灵活巧妙地运用于习作之中。我们要从自己的语言特点出发,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总之,要想把文章写“美”,我们要做的远不止以上几点。文章的美体现在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修辞美、节奏美等诸多方面。我们只有多读、多背、多写,笔下才能诞生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猜你喜欢

比喻习作美的
比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比喻最爱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习作展示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