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芭蕾舞教学核心问题之研究

2016-05-30杜继红

音乐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足尖支撑力芭蕾舞

杜继红

内容提要

本文以“能力”为芭蕾舞教学的核心、以“能力”为视角,将“能力”与芭蕾舞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剖析与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对“能力”的深入解读、为芭蕾舞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及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芭蕾舞 教学 能力 重要性

如果说芭蕾舞的“美”是高贵的气质和舒展的舞姿,芭蕾舞的“魔力”是轻盈的跳跃和自如的旋转,那么这种“美”与“魔力”虽表现为演员们的技艺与修养,但其专业的内涵与技术的核心则为“能力”的具备、“能力”的展示与“能力”的升华。“能力”既然这么重要,该如何认识“能力”?如何在芭蕾舞教学中把握“能力”呢?

1.“能力”在芭蕾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以肢体的运动表现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运动系统中,运动器官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以肌肉为动力在人体运动中协同工作,作为主动运动器官的肌肉,以不同的工作强度、收缩速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工作,带动作为被动运动器官骨骼的移动来完成各种人体运动。”通过这一原理,我们认识到肌肉能力既是运动的首要,更是掌握舞蹈动作与技术的根本。因此,在芭蕾舞教学中,精雕细刻动作规范性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能力”的增长,只有认识到“能力”的重要性,才能把握训练的根本。对于如何认识与提高肌肉“能力”,笔者认为应从实际出发,切宴发挥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功效,始终是训练与教学的根本与捷径。一些从训练中“剥离”出来的对于“能力”的研究,虽然有着科学的定义与系统的分析,但对于芭蕾舞教学而言。往往缺乏关联性、实用性与专业性,只能作为知识的增长与课外辅助训练。因为芭蕾舞的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与运用都包含着多种“能力”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并且在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能力”都有着不同的演变与体现,因此,只有着手于芭蕾舞训练的本体,才能找到解决“能力”问题的关键与方法。

2.“能力”与“开、绷、直”的关系

“开、绷、直”的根本不是外在的“状态”,而是内在的“方法”;不是身体的“条件”,而是肌肉的“能力”。以“方法”为渠道获得“能力”,以“能力”为支撑展示“状态”,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开、绷、直”,从本质上把握动作的内核。

“开、绷、直”的“能力”能否适应不断深入的教学。将从某个方面客观地检验着教学的成果。我们日寸常发现很多有着优秀身体条件的学生却未能成才,相反一些在身体条件上有一定欠缺的学生反而“后来者居上”,其原因便是身体条件、肌肉能力与训练成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客观而言,身体条件的确是达到“开、绷、直”的前提,但它只能作为一种天赋,而不能作为成才的首要,因为身体条件提供的只是完成动作所需要的骨骼与关节的外在条件,而肌肉“能力”提供的是完成动作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训练中,身体条件优越的学生往往能够轻松地“摆”出符合“开、绷、直”要求的漂亮动作,由于没有真正运用到肌肉,“能力”便得不到训练,久而久之,没有肌肉“能力”作为动力支撑,他(她)便不可能完成、更无法在技术技巧中展示所拥有的天赋,最多只能作为“摆设”,成为“把杆明星”!相反,正因为身体条件不够完美,这类学生往往能够自觉地运用肌肉的力量追求“开、绷、直”的极限,久而久之,他(她)便获得与积累了完成各类技巧所不可缺少的“能力”,从而弥补了身体条件的不足,成就了自己。教学中,对于动作规格的把握要辨别是身体条件的表现还是肌肉能力的运用,不要让外在的身体条件的假象掩饰了内在的肌肉能力的运用。这种辨别能力既需要细心与付出,更代表着教学的能力与经验。

3.“能力”与芭蕾舞技术技巧的关系

芭蕾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其艺术表现必要的手段,其中旋转与跳跃两类无疑最为突出,因此,它也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那么如何更好地掌握芭蕾舞的旋转与跳跃呢?当然是从“能力”入手!不可否认,在旋转的协调性与弹跳的高度上是存在运动天赋的,但由于芭蕾舞特殊的运动方式(外开)与动作要求(规格),天赋往往只能作为学习的基础,只有经过训练具备了特殊的“能力”才能够掌握符合芭蕾舞动作规范的旋转与跳跃技术。具体而言,无论旋转与跳跃技巧,动作中时刻都要呈现动作的准确性规范性,而将协调性与弹跳能力与动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协调性与弹跳能力的需求,这种需求绝不是天赋所能满足的,只有具备了特殊的“能力”才能完成,即一种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多元的协调性与弹跳能力,它是一种经过了积淀与储备的“能力”,因此,掌握技术技巧要以增长“能力”为首,以协调“能力”为辅,如此,掌握旋转与跳跃技巧自然就会“顺理成章”且“水到渠成”。

4.“能力”与足尖技巧的关系

足尖技巧虽然以半脚尖的训练为基础,但立起足尖却意味着整个运动系统的重新建构,其中包括动作感知与平衡意识的重新调整与适应,包括肌肉运用与肢体配合的重新协调与捋顺。立起足尖后如何把握重心?如何保持平衡?如何更好地掌握技巧?解决的办法就是进一步加固“能力”:以“能力”为掌握足尖技巧根基。以“能力”为发展足尖技巧的根本。

足尖技巧的掌握与发展离不开足尖上的舞姿,把握足尖上的舞姿的关键在于支撑力,“支撑力是指下肢、盆带和躯干肌群静力性收缩,通过支持或固定工作为身体动作环节提供稳固支撑的力量能力。”这一定义虽然简短,对于芭蕾舞而言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特殊的“能力”要求。仅以其中“下肢”部位为例,下肢的支撑便集中体现了芭蕾舞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在足尖技巧训练中,当身体重心的支点完全建立在足尖上时,便突显了其高度的技术性与方法论,即“开、绷、直”的作用与功效。这一作用与功效不仅呈现着芭蕾舞动作的形式美,关键在于它是足尖支撑的“力”之所在,“根基”之所在。

“开”解决了下肢在髋臼关节中的旋动,限制了横向的扭转,稳固了支撑力:“绷”使得脚与小腿在垂直支撑的结构中形成了统一,实现了以足尖支撑的功能;“直”锁定了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弯曲功能,纵向坚固了支撑力。由此,使得整个下肢构成了纵向的整体,并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力”,即足尖技巧必须的支撑力。然而,对于支撑力而言,这个层面上的“开、绷、直”只是作用与方法,“能力”才是其内在特殊的功效,因为不具备“开”的“能力”,何以通过外旋稳固下肢;不具备“绷”的“能力”,何以立起足尖;不具备“直”的“能力”,伺以坚固纵向的支撑。因此,“开、绷、直”的“能力”才是足尖支撑力的命脉,只有以“能力”构筑的足尖支撑力,才能展示出优雅的舞姿,才能发展并演绎出炫目的各类足尖技巧。

5.“能力”与舞蹈表坝力的关系

一切训练都是“动力定型”的过程。这句话既定义了训练的本质,也定义了技术性动作的核心,即通过不断地磨练使肌肉具备充沛的“能力”与坚固的“记忆”,从而“熟练”地掌握技术技巧,由此才能在表演中“自如”地运用技术技巧,将其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为作品增添艺术感染力。这其中的“熟练”与“自如”无不以“能力”为根本,因为“熟练”的动作体现着足够的“能力”,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才能“自如”地动作。芭蕾舞表演中的每个动作无不体现着技术性、每个时刻无不体现着专业性,但贵族气质绝不允许舞蹈动作或人物神态有片刻的拙劣表现,因此,只有足够的“能力”储备,才能基于技术而艺术,才有“资本”演绎出芭蕾舞的古典神韵。

6.“能力”与舞蹈人才发展的关系

不同的舞者成功的标准是不同的,能够成为专业剧团的演员无疑是成就未来的第一步。因此,要想进入专业剧团并得以发展,便要加深对“能力”的认识。剧团每年招聘的名额有限,只有少数的、具备较全面的技术技巧的学生才有机会被专业团体选中。因为技术技巧能够较全面地展示学生专业上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这一层次上,“能力”成为舞蹈人才发展的根基,“能力”成为了舞者成功的钥匙;进入剧团后,在日常训练中能够不断地展示出高于他人的技术技巧“能力”,必然会使自己“鹤立鸡群”,为自己争取重要的角色和提升的机会。在这一层次上,突显的“能力”成为舞蹈人才发展的后劲;在向艺术表现力追寻的道路上,“能力”不仅可以凸显舞者个人的技术才能,更是艺术家诠释芭蕾舞艺术魅力必要的修养与才能。

芭蕾舞的教学任务庞大且繁杂,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舞蹈人才,既需要教师们辛苦的付出,也需要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望本文能为芭蕾舞的学科发展拓宽视角、为芭蕾舞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经验。

(责任编辑 霍闽)

猜你喜欢

足尖支撑力芭蕾舞
芭蕾舞女孩
立井排水管上部支座失效时各支座支撑力分析
芭蕾舞女
输电铁塔辅助材承载能力分析及设计研究
跳芭蕾舞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跳高的力量训练
钢琴教学中手指支撑力的训练方法研究
EN POINTE
足尖上的诱惑
《天鹅湖》:足尖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