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封建社会女性冲破枷锁的自由之歌

2016-05-30李优

音乐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子君歌唱者咏叹调

李优

内容提要

《不幸的人生》是著名的咏叹调,出自歌剧《伤逝》,是女主人公子君演唱的曲目,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歌剧《伤逝》是施光南先生作曲、王泉和韩伟编剧,于1981年所作。以此来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由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我国歌剧史上的重要瑰宝。本文主要论述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演唱处理和音乐分析两个方面,从而更好地诠释这部作品。

关键词

咏叹调《不幸的人生》 音乐分析 演唱处理

前言

《伤逝》以四季景色为戏剧结构,反映了主人公的冷暖人生。《不幸的人生》出自歌剧中“冬”的部分,剧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女主人公子君的爱情已经完全破裂。她在离开涓生时演唱了这首《不幸的人生》,它的情感真挚、细腻、强烈,是女高音很青睐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完美诠释对于整个剧情的完整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正确地演绎出这部作品,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

1.背景简介

《不幸的人生》以20世纪20年代为时代背景,这个年代,封建礼教束缚人们身心的发展。咏叹调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封建礼教作抗争,最后却以悲剧收场。在当时的背景下,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地位依旧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没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女主人公子君具有勇敢、自由的灵魂,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结局的无奈与绝望正是反映出子君无力对抗封建礼教的悲哀。

2.音乐分析

《不幸的人生》分为前奏、A段和B段。1小节到16小节属于前奏部分,前3小节用bA大调演奏,而后转入f小调进行演奏。从而将环境的冰冷以及人物的冷漠、呆滞神情有效表达出来。

7小节到22小节属于A段,在前奏演唱结束后就直接从低音区进入。第一句的力度记号是p,旋律是八度内琶音上行,采用均衡的八分音符。节奏节拍为4/4拍和3/4拍混合出现,音乐旋律强弱之间不断转换,将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出来。这部分的感情色彩是哀伤、绝望和悲痛的,具有宣叙性的音乐特点。

B段是整首咏叹调的主要部分,篇幅长、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3至55小节,音乐开始后进入同主音F大调,让人感觉到调式色彩的强烈对比。第一小节是从高变低的旋律跳进,表现出子君对以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和眼前少女感情的破灭,音乐由高向低、由强变弱,给人一种子君要挥别过去的感觉。

歌剧的56小节到77小节部分属于B段第二部分,此部分的特色表现在音区升高,与此同时,演唱的力度也需要加重。在此部分之后出现的三个持续向上层层模进的乐句,也促使歌剧表现出三个向上的冲击力,为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做出铺垫,最后全曲最高音bb2在此基础上进发出来,此时整首歌曲也达到了高潮部分,使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感染力,达到歌曲与心的共鸣。在大跳翻越以后,作者采用了八组三连音进行谱曲,波浪式下行运动方式的运用可以让人产生波动感以及紧迫感。

歌剧的78小节到107小节属于B段第三部分。在此部分的创作中,再次运用f小调,减弱演奏力度,利用暗淡的色彩进行演绎,在旋律上要做到变化多样,将宣叙性充分表达出来。存钢琴伴奏上选取使用十小节、三连音的伴奏音型,从而将子君内心的恐惧感以及不安感充分表现出来。在最后一句歌词“和怨恨”中,将“恨”字用小调式的二级音诠释,高音选择g2,将主人公内心中的怨恨充分显现出来,此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支持后续歌剧部分继续向前,同时也成功塑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女性面对生活中的无奈痛苦挣扎的情形。

歌剧中115小节到123小节属于再现部分。在前四句中,与A段主旋律基本保持一致,从B段高潮部分起,又重新将压抑的氛围表现出来,尔后借助音乐主题音调的不断变换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最后一句歌词前的衬词“啊”,将主人公绝望之情充分表达出来,无法再与命运相抗衡。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在调式转换、节奏变化上的用心良苦,以此来突出人物心境的不断变化,奠定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在这首咏叹调中作者特别注重宣叙性的乐段、乐句,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让人物真实、生动的形象特征充分表现出来,将戏剧性以及抒情性充分结合起来。

3.延长处理

歌唱者是将作曲家的乐谱演绎成声情并茂的一部作品。《不幸的人生》全曲的音域有15度,有缓慢的长乐句,并且节奏和速度等变化都比较大。对歌唱者的演唱要求很高。

3.1A段的演唱处理

A段的第一句演唱,歌唱者要采用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演唱方式,声音平静,神情呆滞,来展现出一个被生活反复折磨,已经极度绝望的子君形象。起字“又”要注意声音的位置、气息的保持,在语气的侧重点上,强调“死”“静”以及“冰”“冷”。要加重对“阵阵剧痛斑斑伤痕”的演唱语气,用语气的顿挫来表现出子君内心的痛苦,这句歌词不仅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更是人物内心的独自。演唱时要进入“说”,声音要轻,体现出子君的无力感。

第二乐句是十六分音符的连续弱起,歌唱者要用说话的语气和节奏来表现出子君的局促不安,似乎要服从命运安排的无奈。下面一句中的“酸辛”二字中间有八分休止符的安排,歌唱者要在演唱这两字时一样带有感情色彩,这是子君在回忆往日的艰辛,她的内心痛苦而压抑,因此要在声音停顿之时,保持情绪不断。“涓生啊,我的爱人……”这句歌词是子君在表述她对爱情的坚贞,演唱时要表现出子君为了爱情可以承担一切的决心。

3.2B段的演唱处理

在B段演唱中,分别利用三种声音力度将主人公的三种感情色彩表现出来。当音乐旋律转变为F大调以后,就需要演唱者对情绪以及音色变化做好把握。在歌剧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中都有“别了”两字,在实际演唱时,就可以依靠把握高弱音技巧实现动情的演唱,从而使演唱者的歌声中既带有温柔之感,又能够较为明亮。在演唱后两句中“别了”一词时,需要对演唱速度进行把握,从而将主人公的平稳情绪转变为激动情绪的过程表现出来。在用饱满的声音来演唱“牺牲”二字,在“牺”字拖够三拍后,再强收。这句上要用激情的情绪和凄厉的音色,表现出子君的痛不欲生之感。

B段第二部分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部分,演唱者需要重点做好把握。“我将回去……哪里是我的路程?”这句在演唱时一定要体现出疑问的语气,不可以将问句演唱得充满豪情壮志,误导观众对子君形象的理解。这时的子君在遭受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折磨后已经没有斗志。也不再坚强,她传达出的是悲天悯人的情绪。歌唱者要用激情、悲伤的声音进行演唱,舒展地在大跳高音bb2音色上的演唱,唱出子君心中的进发力。高音过后要屏气,转换成快速的三连音下行,声音线条统一,气息均匀,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波动。最后唱出“哪里是我的路程?”让听众感受到子君的无助感,并能产生同情或者共鸣。

B段的最后一部分省去了间奏的过渡。直接进入f小调,叙述的是子君突然清醒,回到现实。歌唱者要注意休止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演唱,声音紧张、恐惧,仿佛感受到自己回到家中必定会蒙受屈辱,突出不安的情绪。结尾处的“怨恨”两个字,要进行强处理,“恨”字在拖够五拍以后直接强收。

3.3再现部分的演唱处理

最后的再现部分运用悲情的语气,音色要忧郁,神情孤独且凄凉。尤其是ba2的高音“啊”的演唱,不能放声高唱,毫无节制,而是要用哀怨、无奈的情绪将子君的情绪传递出来,子君此时已心如死灰,因此歌唱者的音量要适当控制。结束句的“哭泣”在演唱处理上要用气声,在3/4拍子的节奏中声音缓慢地延续十拍,然后弱收。这部分的演唱在经历B段的高潮后,要显得筋疲力尽,B段部分,子君的情感已经爆发,当她再回到现实中,面对眼前的处境时,依然是无助的,尤其是她亲眼看到了涓生的软弱、优柔寡断和信念不坚定,这使她真正陷入了绝望。所以,这部分的演唱要近乎于轻声的哭泣,歌唱者要融入悲伤的感情。

歌剧《伤逝》是由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采用对唱、咏叹调、合唱、重唱和伴唱等演唱方式,是各艺术院校声乐教材中较重点的曲目。作为咏叹调代表的《不幸的命运》,在演唱处理上要遵照主人公的内心发展,子君作为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女性是有她的倔强和意志的,但身为知识分子,她也存在弱点。她对涓生的爱情至死不渝,然而在现实的重压下,他们只能各谋出路。《不幸的人生》正是涓生离开后,子君的内心独自。这部作品融入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运用了宣叙式的演唱手法。

3.4具体演唱方法

演唱前需要开喉吸气,让口与鼻一同吸气,同时将硬腭与软腭抬起。在吸好气后使其在胸腔里保持状态,这时整个人处于舒展状态,切记不能端肩。其次,设计好歌唱的位置,这首作品需要把演唱位置放在头顶上面,大概六寸高。再次,开始起唱,必须挂住位置,并始终垂直往下唱。最后,演唱时要注意语言,在咬字的着力点上与说话的着力点相同,既清晰又要做到短促有力。

结语

《不幸的人生》的音乐分析和演唱处理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处理上不仅融入了西方歌剧常用的创作手法,而且要保持浓厚的中国味道,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要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运用成熟的演唱技能去表现作品,要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展现出的不只是表演,更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将子君的不幸人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打动观众的心。

(责任编辑 霍闽)

猜你喜欢

子君歌唱者咏叹调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歌唱的基本素养
新老读者与《商界》的故事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初探歌唱者演唱中的技术转换
人生咏叹调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
关于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的诠释与演绎研究
老李的咏叹调
子君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