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张帅《三首前奏曲》的分析

2016-05-30韩焱

音乐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前奏曲低音乐段

韩焱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张帅《三首前奏曲》结构、创作技法、节奏等方面的分析,试图揭示该作品中对不同音乐风格等方面结合运用的有效手法。

关键词

前奏曲 曲式结构 爵士音乐 复合调性

前言

“前奏曲”这一音乐体裁最早可追溯到巴洛克时期,起初它只是放在组曲的第一乐章,带有引子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即兴性,在浪漫派时期,波兰作曲家肖邦发展了这一体裁,创作了《24首钢琴前奏曲》,使“前奏曲”这一音乐体裁更加的独立化,之后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也都为“前奏曲”这一体裁贡献了大量的作品。

1.各乐章的结构和作品的总体布局

作曲家张帅的这部钢琴作品《三首前奏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独立演奏,而第二、第三乐章则是不间断演奏。

1.1作品第一乐章结构分析

开始6小节为引子但可分为两个阶段,前4小节为全曲的引子,是对全曲五声性风格的展示,而接下来的2个小节是第一乐章的引子,是对第一乐章节奏和形象上的提示。作品从7-28小节为第一乐段可分为四旬,分别是7-12小节、13-16小节、17-22小节、23-28小节,四个乐句分别体现了起、承、转、合四个阶段,第一乐句主要采用bG宫调式系统并结合局部的半音进行,为主题的原始陈述阶段,第二乐句在低音区主要采用bB宫调式系统进一步巩固了作品五声性旋律的风格,第三乐句在保持五声性旋律特点的同时(bG调式系统),在内声部加入了和弦来进一步强调节奏的爵士风格,在第四乐句中旋律也附加了八度的重复。作品从29-43小节为对比段,该段落旋律虽然任然保持以五声性风格为主(分别采用bG宫、bE宫、G宫系统),但在音区上则是由低音区开始,并更加突出节奏性,在44小节开始再现。作品的44-55小节为再现段,作者采用的是减缩再现的手法,可分为44-49小节和50-55小节两个乐句,虽然作者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减缩再现的手法,但在音乐上则更加热烈,因此具有明显的动力化再现因素。作品56小节到最后为尾声。更多地突出节奏因素,在快速、热烈的情绪中结束第一乐童。

1.2作品第二乐章结构分析

作品第二乐章也是采用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为两个乐句的乐段,1-8小节为第一乐句,9-16小节为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中共有三个主要材料。

上例中a为第一组材料,主要是由不完全bE宫调式系统和不完全半音阶构成的带有散板性质的音组构成,上例b为第二材料,是由大、小三和弦对峙的切分节奏,上例c为第三组材料,是在bE宫调式上构成的横向旋律。第二乐句是在发展第一乐句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省略了b的材料。17-37小节为二乐章第二段,这一段落对前一乐段的三组材料进行了重组,与前一段形成了对比关系。可分为四句,分别为17-21小节、22-26小节、26-30小节、30-37小节。之后38小节开始为再现段可分为两句38-43小节、44-50小节。50小节到曲终为尾声。

1.3作品第三乐章结构分析

作品的第三乐章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开始两个小节为引子,之后两个乐句(每个乐句4小节)为第一个乐段,并用刮奏的方式结束。之后为乐段的变化重复,但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两小节引子后是一个乐节群的乐段(13-21小节),同样采用刮奏的方式结束。接下来的12个小节为补充陈述。从34小节进入展开部分。作品71小节开始再现,采用变化再现的方式,第一个乐段为71-78小节,之后作品在低音区开始向高音区进行,最后在快速、热烈中结束全曲。

1.4作品的总体布局

整首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各乐章之间既有对比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首先。作品各乐章速度上的联系。在速度上各乐章形成了一个快——慢—一陕的布局原则。其次,作品各乐童音乐风格上的联系。三个乐章虽然采用了不同的主题,但各乐章的主题都具有明显的五声性风格,这使得各乐章既形成一定的对比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再次,作品各乐章节奏上的联系。表面看各乐章的节奏特点并不一致,但通过分析可看出三个乐章都借鉴了爵士音乐的节奏特点。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作者按三个相对独立的乐童来写作,但能够明确地表现出套曲单章的意图。

2.作品创作技法的分析

2.1作品中复合调性创作手法的运用

复合调性,简单地说是指在同一音乐片段中在不同的声部采用不同主音的手法。在这部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此类的创作技法。例如在作品一乐章的第一乐段中,作者在高音的旋律声部采用的是以bG宫调式系统为主的旋律进行,而在其和声中运用了大量的半音化进行,但通过对主要低音的归纳(参看下例)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采用的是c小调,下例为一乐章5-27小节的低音声部,可清楚地看到低音声部比较多地强调了c和G音,这种四、五度的强调明确了属、主音,所以,低音声部的c小调比较明显,这样在两个不同的声部形成不同的调式和调性即形成了复合调性。

相似的手法还可参看谱例1,此例出现在作品二乐章的开始,虽然该例记谱为一个声部,但通过分析可看出作者采用隐伏声部的手法,将不同的两个音阶掺杂在同一声部,同时,又利用音区将二者有机地分离。

2.2作品中大、小三和弦的对置使用

作品二乐章的2-5小节作者采用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对置使用的方式,从二乐章第六小节又在低声部加入了五声性的旋律,而在高音声部仍然保持了大、小三和弦的音响交替。这种大、小三和弦对置使用的方式使得作品的音响别具一格。

2.3作品中爵士风格的体现

爵士乐最早起源于非洲,在19世纪,美国黑人奴隶最早利用这种音乐来表达自我情绪和生活,逐渐形成现今各类风格的爵士音乐。虽然爵士音乐风格多样,但特点鲜明的节奏和带有强烈的即兴性仍然是它重要的特点。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也借鉴了爵士乐的一些音乐特点,接下来对作品中的爵士乐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1)作品爵士节奏的运用

鲜明的节奏是爵士音乐重要的特点之一。在爵士音乐中大多采用4/4或2/4节拍,并大量运用切分、三连音或连线等节奏方式,使轻重拍颠倒,造成重拍的不确定性。

上例a是作品一乐章的片段,在a中的下声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作曲家首先利用切分节奏使得第一拍的重音向后移动了一个十六分音符,第二拍正常为弱拍,但作曲家在这一拍的强位上添加了重音记号,同时,在这一拍的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位置上也添加了重拍记号并用连线连至第三拍的第一个十六分音符,似乎使原本是重拍的第三拍的重音向前移动了十六分音符。上例b为作品第三乐章的片段.节拍仍然采用4/4拍,在低音声部第一拍采用附点节奏的同时利用连线连至下一拍的第一个八分音符,并在第一拍的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和第二拍的第二个八分音符标记重音记号,小节的第三、四拍也采用相同节奏型。在作品的二乐章作曲家也采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这样的节奏安排打破了原有四拍子一、三拍强,二、四拍弱的律动模式,使得重音飘忽不定,节奏个性更加鲜明。

(2)作品即兴因素的体现

爵士乐最早起源于民歌,像许多地方的民歌一样在演唱或演奏的过程中加入许多即兴的因素,因此,即兴演奏也是爵士乐重要的特点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并不是采用了即兴的演奏,而是借鉴即兴演奏的特点在作品中加入了有设计的“即兴”,在上例b中的旋律声部我们可以看到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律动中加入弱带强的进行,并不时地出现32分音符的三连音,这都使得音乐带有强烈的即兴性因素,从而更好地表现出活跃、不安的音乐形象。

结语

《三首前奏曲》创作于1998年,当时作曲家张帅刚刚步入本科阶段学习,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对新事物的好奇以及对世事的一知半解等都充分地表现在作品中。不到20岁的作曲家正是学习、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对新技法的研究和尝试、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借鉴和融合在此作品中都得到了有效的、成功的展示。钢琴曲《三首前奏曲》创作完成后在2000年由作曲家自己首演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并于2002年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获奖,之后作曲家又先后创作了《浔》《年画》等多部独奏、交响乐作品。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只是对作品的结构、节奏和个别创作技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在和声等其他方面没有做过多的研究,在这里还请作曲家张帅先生谅解。

(责任编辑 霍闽)

猜你喜欢

前奏曲低音乐段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能量强悍就是最大的优势 Proficient Audio FDS-15有源低音音箱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What it's like to be a deaf DJ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简单、好用、承传贵族血统 SUMIKO S.9超低音音箱
钢琴前奏曲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前奏曲